
满族是一个有着骑射传统的民族,皇太极被称为“马上皇帝”。皇太极有两匹心爱的坐骑,一胖一瘦,胖的叫“大白”,瘦的叫“小白”。“小白”行军赶路可日行千里,“大白”可日行五百里。“小白”善于行军赶路;“大白”长于驰骋疆场攻破敌阵。因为皇太极体形魁梧,在所有的战马中,只有“大白”和“小白”堪负其重。
据传说,明清辽西大战期间,一天夜里,皇太极正在大帐里埋头批阅军书,明朝驻大凌河城守将总兵祖大寿派他的弟弟祖大弼亲自率兵前来偷袭。祖大弼有万夫不当之勇,号称“万人敌”。他闯到大帐跟前,将两名侍卫一下子砍翻。紧急时刻,皇太极突然听到帐外大白和小白嘶吼,他急忙拔出腰中佩剑,占据有利地形,抵挡冲进来的祖大弼。此时,皇太极的兄弟阿济格闻声赶到,皇太极才化险为夷。事后皇太极连连鞠躬谢拜“大白”与“小白”。
当年,明军将领洪承畴与清军激战于锦州乳峰山,清兵首战失利,几至溃败。皇太极带病(史书记载此时皇太极正流鼻血)急援锦州,疾行500余里,一夜之间便赶到了战场,挽救了危局并取得最后胜利。据说他当时骑的就是宝马小白。
现在沈阳北陵公园里,皇太极陵墓前的神道两侧,对称地排列的石雕群中,有两匹与真马一般大小的汉白玉石雕白马。据说这是仿照皇太极生前所骑两匹战马大白和小白的模样雕刻的。皇太极的子孙让其前辈生前珍爱的战马永远陪伴着主人。

皇太极的陵墓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顺治元年(1644年)被定名为昭陵。清昭陵为什么陵名叫“昭陵”,后来的乾隆皇帝解释说,这是仿效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因为皇太极和李世民都是开国的第二代皇帝,两位皇帝的庙号均为太宗。
然而,乾隆帝已经是清代的第六代皇帝,他并不是昭陵定名的亲历者,所以他的说法很多人并不认同。反对者的理由是,清昭陵定名时,清军刚刚进驻北京,落败的明朝和李自成的农民军,都还有相当的实力,胜负尚未确定。此种情况下,清太宗和唐太宗完全不能相提并论。所以,定名为昭陵就是取了“昭”字本身的“光明”“彰明”“显扬”含义,意思为清太宗皇太极的功德彰显于后世。
清昭陵的定名之争没有结论,直到今天仍然是个未解之谜。
我个人认为,乾隆皇帝是有道理的。
首先,皇太极平定东北,定国号为“大清”,并尊其父亲努尔哈赤庙号为“太祖”,显然与李世民尊其父李渊为“高祖”是异曲同工的。即使后来清朝不入关,也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少数民族政权。以是否统一中原为衡量功业的标准,显然是后人站在汉民族中心论来看待这个问题,显然不符合当时的历史现实。
其次,从礼法上看,清朝早已经吸收了汉文化的建制。清福陵与昭陵的建造基本上仿效了中国历朝历代的许多惯例。在帝王陵墓前安设石人、石兽,统称为“石像生”,是皇权仪卫的缩影。这种做法开始于秦汉时期,此后历代帝王、重臣沿用不衰,只是数量和取象不尽相同。
唐太宗李世民曾有六匹骏马伴随他的一生,他与这六骏感情深厚,所以死后这六匹骏马的形象雕刻于他的陵墓前,被称为“昭陵六骏”。皇太极也极其喜爱他的战马“大白”和“小白”,其形象作为石像生立于其陵墓前,说其仿照唐太宗是有根据的,而其陵寝类比于唐昭陵也叫“昭陵”,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