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给儿子检查数学作业,看到一道因式分解题:
(a-b)(a-b)-(b-a)= ?
儿子的答案是(b-a)(b-a-1),标准答案是(a-b)(a-b+1)。
儿子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不同,那儿子真的错了吗?仔细想想,如果把儿子计算结果的两个因式同时乘以-1,是与原式相等的,即:
(b-a)(b-a-1)=[ (b-a)*(-1)]*[(b-a-1)*(-1)],
这个算式的计算结果正好就是(a-b)(a-b+1),与标准答案就一样了。这么看来,儿子的计算结果就是对的了。
可是,如果我在批改作业的时候没有多想一步,只是对照标准答案评判,那肯定就会判他错了。那么考试的时候,老师要批阅那么多试卷,如果是标准答案没出现的正确答案会不会也被判错?
从这个事儿上可以总结一点什么经验呢?比较儿子的答案与标准答案,只是答案的呈现方式不同,标准答案注意了a在前、b在后的方式来呈现。于是我建议儿子遇到这样的题,尽量按字母的顺序来呈现答案。可儿子不认同,他坚持:“我是对的,老师知道,不可能给我批错。”
“是的,大多数老师、大多数时候都会比较仔细。可老师也是人,也有疲倦的时候,不规范的呈现方式会增加老师的注意力成本,我们要尽可能帮助老师少犯错误。所以需要尽可能规范。“我给儿子解释。他好像有些接受了。
其实,我并不是要求他的分数一定要多高。但我希望他能够通过这件事情来进行一下换位思考。孩子很多时候是,只要我对了,其他就不管了。可真实世界不是这样的。我们不仅要做对,我们还有必要帮助别人认识到我们是对的,用别人能看懂的方式。就像李松蔚老师在讲《被讨厌的勇气》时说到,如果这件事是我来承担后果,那么帮助别人理解我是对的就是我的责任。而不是“我是对的,你看着办吧?你如果判定我错了,那你就是能力不足,水平低下。“
其实,对我们成年人来说,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不也常常沉迷于自己的正确,而懒于对表达方式进行思考吗?
用正确的方式来表达是我和儿子要共同研习的本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