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李白、杜甫的诗达到创作的巅峰,李煜独辟蹊径,他从通俗中开创出新的经验。他的文学成就来自于民间,语言通俗易懂,直抒胸臆,他的词具有了惊人的影响力。例如《乌夜啼》(也作《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这个句子如此的直白,写的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无言心绪。
像“剪不断,理还乱”,这也是我们平时常常碰到一个难题,如:一团线解也解不开,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的那种感觉;写日记时,怎么写也找不到头绪时,也是这种理还乱的感觉。
李后主在前半生的花天酒地中,在歌舞不知几时休的淫乐中,“剪不断,理还乱”是他当时的一种真实的感受。他以词这种文学形式表达出了一种大众化的生活体验。
又如:“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感觉,这是离别的哀愁,这种滋味又说不清楚是什么,这是李后主个性情感的体现,它不同于流行歌曲里“心头”“滋味”一类的泛泛之词。因此,当心中有忧愁有烦恼时,“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便广而用之。
这种情感的表达,比较倾向于通俗文化。虽然有时候我们在文学形式上认为通俗不好,可是有时候通俗恰恰又是最好的。当文学创作在形式上越来越难突破,越来越和民间脱节的时候,通俗的意义就是回到世俗,俗世文学自有它独特的魅力。
今天,当我们读到“林花谢了春红”这样的句子,会隐约感觉到和唐诗不一样。“太匆匆”,时间这么快过去,这是一种直接的民间感情。
除此之外,每一首词里都有音乐的调性。像“虞美人”“乌夜啼”这样的词牌名,词人只需按照音乐填词,便可像流行歌曲一样传唱,这种形式深受大家的喜爱。
李后主早期的很多“小令”,虽比较短,但也有不同的音乐形式,可以反复唱。这大概是在酒宴当中偶然唱的一些小调,本来也许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有一点调笑的艳词。但他在亡国之后创作的词,会令人感觉到其中有很多对繁华的追忆。例如:
《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他又在做梦了,他梦见什么呢?“上苑”就是皇宫的园林。园林里还像以前那般“车如流水马如龙”的繁华与热闹。那个时候的花、月亮、春天的风都是最完美的状态,可谓是“花月正春风”。
《望江梅》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闲梦远”,梦又出现了:“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笛在月明楼”。他的梦里出现了清秋时节的南国、已成过去的千里江山、月明吹奏的笛声,这些都是他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
李后主是一个会玩的皇帝,当时只要是月圆的晚上,金陵的皇宫里全都在演奏他所创作的音乐。
非常遗憾的是,经过一千多年,大部分的词都不知道该怎么唱了。我们今天读到的《虞美人》《乌夜啼》,都是文学的部分,至于音乐的部分,已经遗失掉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