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3

<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3

作者: Adam_2018 | 来源:发表于2018-10-09 09:41 被阅读0次

    前面两部分主要写的是的曾国藩的官场形象,下面我们看看生活中的曾国藩是什么样的,也就是曾国藩的侧面。

    经过给曾国藩算过经济账后,发现他的工资根本就入不敷出,收入只是支出的四分之一,曾国藩当官后,全靠借钱度日。其实很多官员,他们也是读的圣贤之道,但一旦遇到了生活窘迫,也就开始动歪脑筋了。而曾国藩却志存高远,在他的资料中,没有发现过一笔营求私利的记载,顶多也就是帮人打官司收点钱,算是赚点外快。

    但你如果觉得曾国藩是圣贤就没有贪念,那就又错了。

    他在某些方面也很贪婪,比如借着祖父过寿诞,他一心想多收点份子钱,特意还在此之前,加大了社交活动。这在古代不算贪污,属于合情合理的敛财之道。圣贤之道只是理想主义,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并不是很大。或者说圣贤之道本身就是脱离现实生活的。

    此外,曾国藩也时刻惦念着肥差,比如下到地方去当主考官,清乾隆规定,回乡主考的官员,国家拨路费,待遇优厚,户部给每人200两,然后各地还给钱,实际路途上你也不必花什么钱,地方上全都包了,而且考完试,各省督抚还会转交一笔辛苦费,多的时候几千两,会让一个翰林一夜暴富,还不用枉法。然后还有一些中举的人,过来孝敬的礼品钱财,或者拜师的钱,曾国藩念念不忘想干这个活,但竞争太过于激烈所以只能等待,最后终于让他等来了,朝廷安排他去四川监考。于是他大喜过望,曾国藩在自己的日记里还入了账目,这一趟下来,他足足收了6000两,此外还有一些实物礼品,可算陡然而富。

    曾国藩就是这么一个人,他从不放过捞灰色收入的机会,但也绝不收黑钱徇私枉法,作者说他是一个非典型清官,跟海瑞那些从来不吃肉的清官相比,曾国藩这属于锅边素。肉是不能吃,但油水还是要有的。等曾国藩当了总督之后,就更是如此,他请客送礼也全都用了公款,他甚至还私设小金库,用以跟京官们搞好关系。同治八年离京赴任的时候,给京城的官员们,送了一笔14000两的钱,叫做别敬。

    说回曾国藩,其实他早期就明白,清廉不等于清苦,该拿的钱还是要拿的,而晚期更是顿悟,达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形式并不重要。而海瑞他们反而都是形而上的东西,为了清贫而清贫,结果一生碌碌无为,什么事也没干成。

    如果我们也按照这种思维,做成大事才是最重要的,形式不重要,那么这样和为了达成目的不择手段的行为,究竟有没有明确地分界线呢? 比如为了实现赚钱的目的,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为了将企业做大做强,不惜搞死竞争对手,于是就有了《京东传》里京东和当当那段非要置对方于死地的描写,价格战打得火热,这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报复,不惜铲除异己。那么再往上看一步,上升到国家的高度,各个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一直在不断地损害别的国家,别的国民的利益,比如美国为了自己的霸权地位,不惜发动多次针对石油国家的战争;以及古代的各种战争,穷兵黩武的汉武帝,蒙古人对汉族的征服,满清的入关。。。这个世界资源只有那么多,竞争争抢是必不可少的,形式不重要不就是这样了吗?抛开道德感的约束,确实做事的方法更多,而且更有效,这也是君子永远打不过小人的原因。 曾国藩这种事情也是做过的,后期派左宗棠带兵支援杭州时,并没有直接进入战场,而是等杭州守城首领黄有龄被逼死后才进入,这样左宗棠才能成为杭州的一把手,这不就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顾他人的性命吗?

    这个世界,真的和我们一直认识的不一样,并不是那般岁月静好,都说资本是嗜血的,可是资本的背后是人在操纵啊。资本如此,人又何如?

    曾国藩二次出山,开始操办团练,但他发现一个问题,晚清的军队,从上到下都在捞钱,甚至已经到了丧尽天良的程度,军队的腐败,远比官场的腐败要严重的多,其实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官场的腐败只是明面,而军队的腐败则在暗地里。于是他就打定了一个主意,这只军队已经彻底完蛋了,要想挽救国家必须有新的军队,于是他就效法前朝名将戚继光,要训练一只新军。从此曾国藩可是创业了,他的士兵开高薪,严要求。然后让士兵一心一意地去打仗。战斗力确实很强大,太平军完全不是他们的对手。就这像现在的腾讯,阿里,脸书一样,员工进去工资就很高,所以他们的创造力生产力也是行业最高的。而正规军就像现在的很多公司,给员工开的工资很低,所以很多员工都是在干着平时的工作,还要腾出精力想着怎么去发展副业,去找更多的挣钱门路。长期下去,势必是强者愈强,弱者越弱。

    不过曾国藩带湘军3年,名不正言不顺,也不受咸丰皇帝信任,所以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立马回家奔丧了。这是曾国藩的痛苦期,但他也在这期间完成了人生的蜕变。其中金钱观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他自己反省,说我在军营的时候,不怎么保举人,也不会赏赐,所以别人最后都有了二心,自此之后,他开始恩威并施,开始对部下宽以名利。他自己说,我不贪污就可以了,没必要让所有人都跟我一样,别人稍微贪财一点,肥了私囊,他也就睁一眼闭一眼。

    曾国藩第一段带兵的时候,他是最痛恨湘军抢掠的,从来都是严肃处理。但第二次出山带兵,他开始变得不管不问,放任了湘军抢掠,甚至后期,还以战利品为诱饵,去鼓动士气,让军队拼命攻城。甚至后来湘军有条规定,城破之日,允许大抢3天,3天之后开始秋毫无犯,南京城破,城中财物就被湘军抢劫一空,结果朝廷下旨追查,曾国藩一力扛了下来。他说,军队的士气最重要。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要想让别人死心塌地跟着你,为你所用,那就首先要满足他们,让他们实现各自的私心,为了一个共同崇高的理想为不计报酬地奋斗,要么他们实现了财富目标,要么你帮他们洗脑了(如马云之于阿里巴巴十八罗汉),要么国家面对外敌,形势十分严峻(日本侵华期间),后两种算是极端情况了,大多时候是第一种情况。

    历史上的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名声很差,杀降,纵兵抢劫,这都是他干的事,他可不像曾国藩那么修身养性,而是穷奢极欲,在老家给自己修了一套巨大的宅邸,跟宫殿一样豪华。杀降,纵兵抢劫,这应该就是曾国藩的意思,只是他弟弟正好是带兵打仗的先锋,相当于具体的实施人,替他扛下来了坏名声。

    对这些兄弟,曾国藩比较矛盾,一方面批评,另一方面也给予了纵容,他对这几个兄弟的顾家行为,还是给予肯定的。也就是说曾国藩保住了自己的圣贤形象,却对自己的兄弟敛财甚感欣慰。所以作者在想,这会不会是曾国藩的阴谋呢?故意让曾国荃当坏人,自己当好人,最后好名利双收。这就跟我们现在很多官员一样,让自己的亲戚收钱,自己明哲保身,一看风向不对就弃卒保车?曾国藩说,你看我的家书里劝他们了,让他们节俭一些,但他们就是不听,所以我也没有办法。至于曾国藩的真实想法,大概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了。反正只开导,而不禁止,这是挺奇怪的一个事。读到这里,感觉曾国藩也许不是我们一直想象的那个样子。

    曾国藩第二次之所以能够复出,是因为太平军中一些青年才俊,他们破了江南大营的封锁,而此时咸丰也已经没有可御敌之兵,所以很不情愿的让曾国藩上任,并且授予了他两江总督的职务,这可是封疆大吏,虽然从职级上来说没比他原来的5个侍郎高多少,但封疆大吏却掌握实权,甚至可以说是一地诸侯,土皇帝。总览地方军事,财政,人事甚至是司法大权。

    在清朝最厉害的就是直隶总督和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大家都知道,整个河北都归你管,甚至北京也在你的辖区之内。而两江总督,指的是江西和江南,江西基本就是江西省,而江南指的是江苏和安徽,所以两江总督,相当于是三省总督。他控制了中国最重要的交通要道,也是税收来源。最关键的是,太平天国的天京也就是南京城,就在江苏,所以人财物都会向两江倾斜,军事也是以两江为重。在这一特殊时期,两江总督,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官职,没有之一。而曾国藩还掌握着湘军的军权,所以在清朝的地位可想而知。

    有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总督们的一年规费收入能达到18万两,如果要换算成今天的人民币,这笔账是这样的,工资条上一个月只赚2000多,补贴的钱一个月是8000多,养廉的钱,一个月是27万块,而各种灰色收入,则是一个月270万。这就是一个总督的收入结构。

    曾国藩当上总督之后,如果跟其他的总督一样,他至少每月可以收入人民币300万元,一年下来赚3600万一点问题都没有,但让人感觉意外的是,他却依旧保持了简朴的生活,一旦他弟弟们主动给他添置房产和田地,他就会拒绝,或者干脆捐出去。对他的弟弟和下属,他不怎么管,但对他的子女他就管的很严。比如曾纪泽回湖南老家,曾国藩就给拿了200两路费,应该说这笔钱对普通人肯定是够用了,但总督的公子,却显得很寒酸,他叔叔们都看不过去了,于是路过安庆的时候曾国葆又给拿了一大笔钱,曾国藩知道后就写信责备,说小孩子让他吃点苦没坏处,不能生活过的太奢侈,这就一语双关,顺带连他弟弟也教训了一顿。

    曾国藩的女儿回忆,说他老爸吃饭极端简朴,每顿饭就两个主菜,三个小菜,没有鸡鸭鱼肉,甚至连个火腿都没有。至于住的方便,老家的房子,由于都是弟弟们之前盖的所以相当气派,而他在安庆的总督府就差多了,甚至曾国藩的夫人和子女都住不惯。他夫人本来能跟着过来享福,没想到比原来过得还要紧张,曾国藩每月给他们的零用钱极少。也就2两银子,简直就不敢想象。甚至有一次见到女儿穿一条彩色绸缎的裤子,曾国藩会立刻要求她换掉。

    在用人方面,诺达的总督府就两名女仆,一个是他老婆从老家带来的保姆,另一个是女儿身边的小丫鬟,人手不够用,所以曾夫人背着曾国藩在安庆当地买了一个女仆,结果曾国藩大为恼火,逼着夫人把女仆转赠他人。曾家的一品夫人,还有总督千金,每天依然要洗衣服做饭,甚至要腌制小菜。做衣服做鞋。作者说,如此辛苦的总督家眷,在大清朝恐怕找不到第二家。所以跟曾国藩这样的圣贤生活在一起,不仅仅是艰苦,而是痛苦。

    女儿出嫁的时候,曾国藩只给了200两作为陪嫁,这是什么概念,我们可以做个比较,当时老曾家办喜事的时候,曾国荃给大哥随的份子就有400两。这可能也是碍于曾国藩的威严,所以曾国荃应该还是有很大收敛的。也就是说最少最少的人情世故,也有400两的份子钱,而曾国藩却只给了200两陪嫁。他还真是好意思拿出手。

    有学者研究,说曾国藩带兵12年,他的总收入只要不超过216万两,就基本都是正常渠道所得,因此不会被判定为贪官,那么曾国藩到底一生攒了多少钱呢?据他自己说,只有18000两,一开始大家都不信,直到他去世后,家里人才慌得一逼,原来曾国藩说的是真的。他真的只有这么多钱。

    而从督抚们本身来说,收多少钱还真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这笔钱你用到哪了,如果你都拿回家了,那就是贪,而如果用于正常的行政,是似乎说的过去。

    曾国藩很早就上书皇帝,要整顿吏治,为这事还把咸丰皇帝骂了一顿,所以自打他当上总督之后,就开始带头起表率,他约法三章,不许收银子,什么古玩字画也都不收。可以说曾国藩上任两江总督,他就没有收过别人的见面礼,这相当于自我放弃了一大笔收入。有一次曾国藩过大寿,他手下的富豪将领送来了16包礼物,其中包括了很多金银珠宝,而曾国藩只在里面挑了一顶帽子,其他的都还了回去。

    另外,曾国藩另一个随波逐流的地方就是送礼,他虽然不收礼,但却没有拒绝送礼,特别是给京城那些京官的炭敬,这几乎成了一个官场不成文的规矩,也就是,每年冬天,驻外的各省大员,要给京官送礼送钱,以疏通关系。这笔钱每年至少数千两,此外,如果有钦差大臣路过他的地面,他也得拿钱照顾,这叫做程仪,路程的程,仪式的仪,动辄就是上百两之多。我们之前说过,他当主考官下一次地方就能捞回来6000两,现在轮到他出血了,别的钦差来到他的两江监考,他也同样得给钱。

    如果你觉得这就是他的全部开销了,那就太天真了,那会送礼归送礼,这是常规套路,而你要办点什么事,还要单送钱。比如报销就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曾国藩的湘军军费,要到户部报销,这时候就要打法小鬼了。如果你不给钱,他就会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折腾你,说你的格式不对,数目不全,语言不通,甚至说你不合规定,然后让你跑来跑去。而一旦给了钱,就瞬间态度大变,这些办事员得了好处,立马放行。或者说这些人主要就指着这种好处费活着。

    这些部门腐败透顶, 李鸿章就有过记录,户部报销要一厘三毫的回扣,也就是1.3%。这可真是狮子大开口,曾国藩报销3000万两的军费,户部这些书吏小鬼就要拿走40万两。相当于一个总督2年的收入了。当然,这么多钱,是刊例价,曾国藩是肯定不能干的,后来到处托人找关系,最后也给了8万两。可见即使权倾天下的曾国藩,也不得不在这种事情上低头。

    不过这些钱,以曾国藩的养廉银肯定是入不敷出的,没办法曾国藩只好私建小金库,这个小金库的主要来源是缉私,也就是捉拿那些走私的人,然后收缴的财务就充公到这里了。其实现在这种事,也在全国各地广泛出现,比如为什么警察那么爱扫黄抓赌,不是因为社会危害大,甚至扫黄赌博这种事都是你情我愿,根本就没有受害人。但警察却乐此不疲,而你丢了自行车,再着急也没人管你。说白了就是利益,抓赌扫黄之后,资金能够充公。而帮你找自行车,属于是白忙活。

    也就是说,曾国藩还是一直在努力地通过贪污以外的手段来敛财,不收礼但是送礼。

    所以总结一下,曾国藩平常吃吃喝喝,礼尚往来都应该是小金库的钱,这笔钱差不多每年2-3万两,而他比别人强的地方,就在于他没有把小金库用于自己的家庭生活,自己家庭的消费应该还都是来自于养廉银收入。甚至他们家人出行的路费,也都是从养廉银里支取。总体算下来,曾国藩每年还能剩下1万两储蓄,这主要是小金库的结余,曾国藩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捐掉他,另外一个是继续留在小金库里,反正不会拿回家。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堂堂的总督,带湘军12年的曾国藩,竟然给子女和妻子,一共就剩下了那么点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mfe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