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我们所看到的一样,很多人从学毕业出来之后就很少学习了,那些讨论学习无用论的人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他们,那学习到底对他们有用吗?回答这个问题会涉及到一个心理学概念“自证预言”
自证预言,即一个人潜意识里先入为主的判断和信念,无论其正确与否,都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人们的行为,以至于这个判断和信念最后真的实现。
如果他们潜意识里都认为学习是无用的。那么行动上会跟随意识以致最后成为而现。
有个类比是这样说的。“教育就像一副眼镜,在戴上眼镜之前和戴上眼镜之后,你所身处的世界是一样的,但是戴上眼镜之后,你看到的是一个更为清晰的世界······”
那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获取知识提升自己。
已知的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有:“体验”“试错”观察”“阅读”。体验可以通过五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来获得信息。试错我们犯错来获取并积累经验。观察就是可以依靠观察他人的经历从中获取经验或教训,进而转为自身拥有的知识。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方式是阅读,因为阅读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限制,超越种族和国度之间的鸿沟,你可以读一本两千年前的《弟子规》,也可以读最新出本的任意一本图书,当然还可以读其他国家或语言的书籍。
阅读的误区:速读
我相信喜欢阅读你的为了提高阅读效率,或多或少寻找过关于阅读的方法,也一定买过不少关于这方面的书。
我先说我自己的吧。我刚出来工作时是没有阅读习惯,后来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才开始学习开始阅读的。
我在开始阅读的时候为了读得更多,更快,获取更多的知识。也在网上查找了不少关于“如何提高阅读”的方法,买过这类的书籍也有五六本。读过之后发现那么多关于阅读方法的书无一例外都提到“速读”也就是训练眼球加快阅读速度,跳读。这样做觉得是速度一下子提升很多,但是它在欺骗你的大脑,你并没有理解书中的内容,理解上也容易出现“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不说这个方法好不好,反正我没有从这个方法中有过多大的收益。甚至发现这个方法把我带偏了。我们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但是速读让我把注意力放在了“快”上面,也就是我关注焦点从理解书本的知识偏移到了快点读完。甚至还产生读完这本书,觉得收获不大是因为读的还不够多。于是再次为了追求阅读数量而速读。进入一个怪圈。
阅读的方法只有一个:只字不差地阅读,也就是精读。
这方法是2017年底在李笑来的《财富自由之路》这本书上学到的。我也是这样做的。刚开始你会觉得这样的阅读速度很慢很慢可能还会带点急躁。但是我想告诉你精读不是慢读。精读的速度是可以提高的。提高的方法也只有一个:进行大量的长时间的精读。读得多了,理解能力就提升,速度也就上来了。就怎么简单。
当你习惯精读之后,就算再读一些简单的书,自然,理解得快,阅读速度也会加快。
精读我是用了大半年,基本每天保持一两个小时的阅读时间,现在才体会到精读速度也是可以提高的。当然我知道我现在也就是提高了一点,还可以再提高,只要我进行大量的刻意练习。
选书是在阅读之前完成的。
书是要精读的,没得商量。所以选书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仔细的挑选。喂脑子的饲料,不能用劣质品啊。
1 出版社:每个出版社的出版能力各不相同,也各有所长。尽量选择在锁定的领域里知名的出版社。
2 作者:靠谱的人写出来的东西靠谱。在决定是否花时间精力去读之前,可以花一点时间去了解作者。注意,要去了解作者在该领域中的能力,至于作者的其他方面,必须暂时放在一边。
3 版次:第一版的书,慎买慎读。再版次数越多,说明此书的内容越经典。优先选择那些“第 n 版”(n 越大越好)的书。
4 印次世代:有时,要学习的领域太新,乃至于只有第一版的书。那就要看,有没有那种印次已经很多的书:比如,第一版第 n 次印刷(n 越大越好)
5 印数:即便最终你不得不买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书,那也最好先看看印数。首印数量太少,可能说明出版社对其销量没有信心,出版商都觉得一般的书,就没什么必要了。
6 “编”与“著”:编著这两个字经常放在一起,但实际上有天壤之别。“著”的意思是原创成分更多,“编”的意思是"拿来放在一起"……有的书缺德,把两个字放在一起用“编著”糊弄读者。当然要优选“著作”。
7 参考文献:为了习得知识而去读书,多是技术文献之类的“非虚构类书籍”。如果书后没有详尽的“参考文献”列表,那这本书不值得读——更多的可能性是,那并非是作者用笔写的,而是他用剪刀浆糊拼出来的东西。这一条格外重要,真的在乎它,就会知道中文书中,可选择数量其实很少。
值得一提的是,好书的“参考文献”往往相当于一个地图,你按图索骥,就会找到更多好书、经典书。反正我很多书但就是这样找到的
如何读懂难读的书
我的办法就是多读,对于难理解的段落就是反复阅读四五遍。如果还是不行那就往下读留住先,后面再结合上下文去理解。
多翻目录,目录是整本书的构架,内容是构架上的装饰。所以看看内容也要常翻翻目录,始终清楚书本的写作顺序和思路。
对于一些生分的专业名词我建议是搜索引擎。不要用百度,不要用百度,不要用百度,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如果你不会科学上网用谷歌,那么微信上的“搜一搜”也是不错的选择。
如果是对整本书都不太理解。除了反复阅读之外,还可以搜一搜这本书的解析,读完解析再去读。
我就是这么做的《穷查理宝典》《动物庄园》第一次阅读完之后知道其中蕴含很多智慧和真理,可是呢又总结不出来。然后网上差解析再回来读一遍。再读的感受就不一样了,就像打通任督二脉一样神奇。
最后我给你一个为什么要读书且不能拒绝的理由。
“读书或许是你知识上体验复利效应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