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老挝媒体《万象时报》有这样一则报道,6月27日老挝丰沙里省遭受蝗灾,村民种植的农作物尤其是旱稻受到极大影响。
目前,老挝蝗灾已蔓延进入云南普洱市。
自古以来,蝗灾这个沉重的命题,一直为朝廷所头疼。其常常活跃于夏秋之间,蝗虫过处,密密麻麻,对农事生产危害极大。
一旦发生蝗灾,大量蝗虫吞食庄稼,农产品将遭受毁灭性打击,进而引发巨大的经济损失,导致粮食短缺发生饥荒。
蝗灾往往伴随着旱灾而生,古来有“旱极而蝗”、“久旱必有蝗”的说法。
那么古人是如何治理蝗灾的呢?
1.关于蝗灾的记载
在《诗经》中,古人称蝗为螽或蝝,蝝是蝗的幼虫。
古书最早记载蝗灾的,可在《春秋》中看到,时间是公元前594年,"初税亩,冬,蝝生。"
到底蝗灾多严重?唐朝时曾有过较为详尽的记载:
贞元元年(785年),夏蝗,东自海,西尽河陇,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及畜毛靡有孑遗,饿殍枕道。秋,关辅大蝗,田稼食尽,百姓饥,捕蝗为食。
由此可以看到,当年的蝗灾,范围极广,持续时间极长。蝗灾一到,遮天蔽日,蝗虫过处,草木不留,造成饿殍满地的惨状,它把老百姓所有的庄稼都给吃完了,农民饿的没办法,以捕捉蝗虫为食。
但捕捉蝗虫只能解决一时的饥饿,庄稼可是老百姓一年的收成。
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除蝗疏》,统计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蝗灾的次数,指出在这294年中,一共发生了111次蝗灾,非常恐怖。
由于蝗灾多发生在夏秋庄稼成熟之际,故而它的危害最大。有时候它造成的伤亡,比战争更甚。
1920年江苏省及浙江省昆虫局,发布一则数据,研究表明,全国发生蝗虫的季节,和徐光启所说的相吻合,即阳历五月到八月之间,蝗灾最为严重。特别是六七月份,蝗灾和旱灾并发,简直可以说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周尧《中国昆虫学史》附录历代蝗虫灾害登记表中亦阐述,从公元前707年到公元1907年,这2600年当中,一共发生蝗灾538次。
2.历史上是如何应对蝗灾的?
中华民族发展到今天,自然有独到之处。我国相关专家的辛勤治理,古人针对如何治理蝗灾也有一定的记载。
大体上,治理蝗灾有以下几种方法:
1.短兵相接
古人最早灭蝗,是短兵相接式的扑打。
这种方法,主要是农民用竹竿撑起来白布,以顺风的方向,对蝗虫进行围追堵截,兵法上常用的一招是“围三缺一”。
农民将蝗虫赶到一块,用白布压住,集中扑打。
尽管春秋的这种方法看似笨拙,但简单有效,工具制作方便。两千多年间,这种方法的运用仍在进行。
2.挖沟掩埋
人工扑打的效率太低了,可以说,击杀蝗虫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其繁殖速度。
故而在汉朝时期,古人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蝗虫喜欢待在相对潮湿的低洼处,于是总结了“壕堑掩埋”的方法。
主要操作方法是,在蝗虫将要经过的地区,挖好两尺宽、两尺深的壕沟,等蝗虫来到,以第一种方式,将蝗虫集中赶到沟里,所有人拿着铁锹将这些害虫掩埋。
这种方法比第一种方式省力,但操作难度相对较高。因为第一要掌握其习性和运动规律,第二是那沟不能挖的太浅,太浅了蝗虫若能钻出来,就前功尽弃了。
3.火攻之计
这火攻不像“赤壁之战”那样出名,但出招也是稳准狠。经过研究,蝗虫有喜光的特点。
所谓火攻,就是天黑时点燃篝火,并在篝火旁边设灯光,诱蝗虫赶来。
待蝗虫一到,百姓立即用火把烧之。被烧掉翅膀的蝗虫,没有了飞行能力,百姓自然能够捕捉,饿极了的百姓能够吃掉一部分,另外一部分集中掩埋掉。
唐朝开元年间,宰相姚崇推广使用这种方法,短时间内就解决掉了这一灾难。
4.釜底抽薪
宋代农民,对治理蝗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不仅要治标还要治本!
经过排查,他们寻找到了蝗虫的滋生地,趁着蝗虫还没有蜕化完成,就用火攻之计,把那些蝗虫“烧死在摇篮里”。烧掉之后,农民再开荒种田,往往第二年,庄稼能获得大丰收。
由于蝗虫活跃于夏秋季节,农民就采用反季节的方法,在冬天去挖开蝗虫滋生地,把这些害虫连窝端。
《治蝗全法》中写道,宋代农民发现一个规律,即蝗虫的虫卵滋生地,地上有小孔,很容易找到。这时候农民就挖开,对其进行绝杀!
除了火攻之外,农民还发明了“杀虫剂”,用“百步草浓汁”和“陈醋混合液”,专门杀掉蝗虫的虫卵。
5.鸠占鹊巢
治标治本的方法有时候也会失效,北宋沈括等人曾上奏说,农民刨虫卵非常辛苦,但是第二年的时候,蝗灾仍然来势汹汹。
时间推移到明朝,农民进一步了解到,蝗虫滋生地几乎都发生在有水的荒地,若农民开垦荒田,种植上庄稼,可以有效遏止蝗虫的滋生。
与此同时,开垦荒田之后,农民更种植更多庄稼,提高经济生活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农民并不会种植蝗虫喜欢吃的庄稼去“养殖”它们,而是选择在杀死他们的虫卵之后,种植绿豆、豌豆等蝗虫不吃的庄稼。
6.全部吃光
关于蝗灾,一定有吃货们表示,将把它们吃光光,吃的一个不留!
那是因为吃货们没有亲眼见过蝗灾的可怕,他们往往遮天蔽日的飞过来,黑压压的一片,蝗虫一过,草木全无!怎么吃?怎么捉?
欢迎朋友们关注新语说古今,看更多精彩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