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来自李昆同学昨日更新的简书,文章讨论了“规范”和“偏离”的定义,列举了在美术、音乐和文学领域“规范与偏离”的例子,并进一步阐明从“规范与偏离”中获得的启示,我们也可以由此领会到“偏离”在学科发展中的必要性。上述问题已被讨论得非常详尽,不赘言。
李昆同学文章标题我想聊一聊“偏离”可以诞生的条件:
乱世。
这里的乱世不完全指政治意义上的战乱和变革期,而是更加强调思想领域的交锋对峙时期。
文学艺术领域的“偏离”,实质都是对当时美学的颠覆,而美学的颠覆必然来源于思想的反叛。个别人的“偏离”我们可以理解为“先锋”,而当某个领域的美学观能够成规模地颠覆且被行内普遍接受,那不用说,这个时期一定出现了大范围内的思想反叛和强烈的思想交锋。
我们就从李昆同学列举的文学领域大师谈起。
李昆同学文章片段让我们看看名单中大师们所处的时代:
李渔 明末清初
洪升 清初
顾炎武 明末清初
金圣叹 明末清初
黄宗羲 明末清初
吴敬梓 清中叶
蒲松龄 清初
洪秀全 清末
袁世凯 清末民初
我们发现,他们大多处于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这两个时代发生了什么?
明中后期,统治了中华大地上千年的儒学内部出现了王阳明的心学,立刻引起剧烈的排异反应。不同于政治斗争的纵横捭阖敌友莫辩,思想领域的斗争从来都是纯粹的你死我活。李贽就是其中最为人熟知的牺牲者,之后又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等大思想家。他们只是教科书上的名字,在高中历史考试里甚至并不是重点,但他们在当时所作的斗争不止是悲壮能形容。
有了这些思想作为基础,文学领域才会出现“偏离”,最典型的例子是《金瓶梅》。普遍来看,当时的主流文学作品还是要宣扬礼教道德,把人物脸谱化,“好人”的悲剧是由“坏人”的不道德导致的,把“坏人”打败,一切都圆满,比如《窦娥冤》。而我们现在所知的文学大家们,打破了之前道德脸谱化的人物刻画和大团圆结局,每个人物都无辜,每个命运都纠结,呈现出更真实的人性,描写出纯粹的悲剧。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之前的思想解放,怎么会出现《长生殿》《桃花扇》《歌代啸》这些文学史上的高峰。
清末的中国思想领域遭到的震动就更大了,来自中国外部的思想第一次进入中国,此时的斗争更为壮烈。谭嗣同说各国变法皆流血,而我们发现英国变法和日本变法都是和平演变。谭嗣同这句话,究其实质,是各国政治领域的变革都需要思想觉醒作为基础,而思想领域的斗争必然要以流血作为代价。有了思想觉醒,在文学领域才出现了鲁迅、胡适这样的大家。
中国历史上还有魏晋之交时期,也出现了思想界的剧烈交锋,留给后人很多优秀的遗产。文学史上各种论辩散文,音乐史上的“声无哀乐论”、古琴曲、阮的发展,或者仅仅是那些浪漫的历史故事,都是“反叛者”们对正统思想的“偏离”。每一个故事都悲情,每一部作品都带血。
《广陵散》谱例片段 传为嵇康所作回到我们自身,我们的时代在文艺领域有没有可能出现“偏离”?
我自认很难。我们的时代是难得的太平盛世,思想也高度统一,生活好好的人们根本没有思想“反叛”的必要。
那我们要因此而气馁吗?并不是。盛唐时期的文学家们没有经历思想交锋期,可能作品没有明末的深刻和突破性,但盛唐君主的开明让这个时代的作品十分灿烂。哪怕到了宋朝,理学兴起,也依然不能阻挡其诗词散文的美妙,苏轼范仲淹欧阳修们对时代和命运的思考依然散发着不可替代的光辉。
在时代的洪流里,我们每个人都是被裹挟而行的水滴。河道陡峭,自然会激起更高更大的浪头,也会有更多摔碎扯裂的水花。而流淌在平静的大河之中,我们就享受历史长河中难得的安稳,同时尽己之力让这片河流更美更有活力,无愧于这个时代。
网友评论
2、文中只写出了偏离是因为出现了思想反叛,没有深入分析出现思想反叛的原因;
3、太平盛世亦可以有思想上的升华,
现阶段正是百花齐放时期,历史上思想从没有如此开放,当代青年不应享受安稳,要勇于担当,引领艺术有一个更辉煌的发展。文章高度不够,甚至有些消极。
1.破题处已说明得很清楚
2.这个问题不在这篇文章讨论范围内,同样在破题处说得很清楚。
3.您说得有理。同时我没有表达太平盛世不可以有思想上的升华,详见最后两段。
开放不等于乱放,辉煌不等于高峰。开明盛世更容易出现灿烂的文化,思想交锋期更容易出现对正统的“偏离”,各有其时代特点。在这个繁荣的新时代,我们青年享受的是时代的安稳,而不是我们个人的不作为。
还请就论题谈论题,就文艺聊文艺。文章无针对性不足以称文章,学术无独立性不足以为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