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连《人民日报》都夸赞长安十二时辰的真相!

连《人民日报》都夸赞长安十二时辰的真相!

作者: 木兮故事 | 来源:发表于2019-07-12 21:38 被阅读0次
连《人民日报》都夸赞长安十二时辰的真相!

这几天,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开始热播。你有看吗?很多人都说感觉回了一次唐朝。

因为在这个故事里,是在上元节前夕,长安城陷入死局,主人公们必须在十二时辰内拯救长安。于是,我们仿佛跟着他们,从早到晚,走过长安一百零八坊,走过那个盛世最好的模样。

古时候的中国人,将每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刚好是今天的两个小时。从西周起,人们就为每个时辰取了别致的名字,又以地支来表示。

每个时辰名,或描绘了天地间一景,或是阐明起居作息的道理。

子时

23:00-1:00

宜|睡眠    忌|熬夜

夜半,是今明两天的临界点。又称为子时,意为孕育。此时的天空,像婴儿的眼眸,黑得纯粹。人早已歇下,老鼠会悄悄出洞活动。

气血都已降到最低值,现在睡觉,是为了补上一整天的能量。所以,这时请不要熬夜。

丑时

1:00-3:00

宜|熟睡    忌|熬夜

丑是“扭”的本字,此时天地间似有一双大手,正把夜幕与白天互相扭转。

人也正在熟睡中,身体处在一天中最慢的时刻。唯有肝脏在快速地“工作”着,为身体排毒。

寅时

3:00-5:00

宜|熟睡    忌|熬夜

太阳虽还未出地平线,但遥远的天际处早已显现一线生机。老虎也蠢蠢欲动,是为寅时。

四点钟是老人容易发生意外的时间,因为此时血压处于一天的最低值。因此要小心谨慎,好好休息。

卯时

5:00-7:00

宜|清醒 、排毒  忌|赖床

先民们告诉我们,要日出而作。在古代,这会儿,官员们要上早朝、清点人数,称为“点卯”,也就是上班报到了。

这是清肠胃、排毒素的最佳时间。

辰时

7:00-9:00

宜|吃早饭    忌|不吃早餐

这是吃早餐的时候。秦汉时期,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早上这一顿是主餐。辰时,也是神话中的群龙行雨时。

现在生活节奏快,很多人都是在上班途中匆匆解决早餐,或者干脆不吃。其实这是不对。因为身体是随着“胃经当班”开始这一天的运转。

巳时

9:00-11:00

宜|精神饱满    忌|久坐不动

临近中午,艳阳当空,蛇正潜伏在草丛中,是为巳时。

这会儿,是我们一天中的第一个黄金时刻,工作效率最高。

所以,请保持最饱满的精神状态,做最重要的事。

午时

11:00-13:00

宜|午饭、午睡    忌|疲劳作战

太阳正运行到天宇之中,光线最强烈。阳气达到顶点,阴气将慢慢增加。相传这时候,动物们都躺着休息,只有马还是站着的,所以午时是属于马的。

上古时候,午时是人们去集市交易的时间。还有“午三刻开斩”的说法。

这时候和身边人聊聊天,睡个午觉无疑是释放压力的最好方式。

未时

13:00-15:00

宜|工作    忌|颓废

过了正午,太阳开始偏西了。这时的太阳位置,与隅中是相对的。

人们从困沌中醒来,慢慢调整,抓住一天的第二个黄金时刻,高效地工作。

申时

15:00-17:00

宜|工作、锻炼    忌|懒散

《淮南子·天文训》里曾说,“(日)至于悲谷,是谓晡时。”对于古人来说,这是第二次吃饭的时候。据说这时猴子的叫声最为清亮,是为申时。

人的工作效率也渐渐到达午后的高峰值,也是做运动的最好时机。

酉时

17:00-19:00

宜|放松    忌|争吵、情绪不稳定

太阳落山了,所以称为日入、日没。这是白天进入黑夜的标志。

人们开始收工返家,飞鸟也回到了丛林里的窝。

这时,忙了一天的人们,情绪最不稳定,很容易发生争吵。所以要适当放松,不要做重要或复杂的事。

戌时

19:00-21:00

宜|阅读、约会    忌|生气、无聊

太阳已淹没在群山后,天地一片朦胧,眼中所见,仿佛都镀上了温柔的滤镜。黑夜降临,狗要看家了。

这个时辰,最著名的诗当属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这段时间,是一天中最后的黄金时刻。

亥时

21:00-23:00

宜|安抚心情    忌|浮躁、做决定

这是一昼夜的最后一个时辰。据说这时候猪睡得最香甜,发出鼾声最响亮,是为亥时。

这时候应该安抚心情,泡个脚,准备上床睡觉了。

当然让人念念难忘的还有在《长安十二时辰》中展现出来的大唐气度与风仪。

而这些盛唐气象的传递全都藏在了细微处,一个镜头的流转与切换间可能就是一个草灰蛇线的铺垫或者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见证一下全员处女座的剧组,随机在剧情乃至剧情外中为我们埋下的小彩蛋和准备的小惊喜。

1:这个一镜到底信息量很大!!!

开篇的一个长镜头就震惊了,上元节前夕屋檐上的预备着过节的灯笼已经挂上,朱楼上唐妆歌姬唱起李太白的新作。

镜头缓缓地摇过大街上的行人,牵着要进城的人,贩卖吃食的小商贩们,长安城的一角与一天都在这之中缓缓地流动起来。这个长镜头既交代了故事背景又烘托了节日氛围,同时细细看来还隐藏着诸多盘根错节的伏笔与细节。

内监在城墙上宣读圣人诏令宣布西市开市,大家放大诏令图仔细看看,会发现在在诏令开头加上了“门下”两字,这是因为三省六部制在唐朝日渐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政治制度。唐代的大诏令是由门下省审核颁布,所以会在文件的开头加上“门下”两字。

同样的故事设定在正月十四这一天,而不是正月十五上元佳节的正日子是因为当时长安城实行宵禁,过了时间点是要关闭城门与坊门禁止通行的。

上元节之所以能够成为当时如此重要的节日除了是古代的情人节这一原因之外,大概还包含着百姓们终于拥有了夜生活的快乐。

再往下深挖一点,还记得那个燃起的灯笼吗?再细一点,那只灯笼上画的是跳傩舞时使用的面具,后来狼首曹破延三人就是扮成跳傩舞的人逃跑的。燃烧的灯笼与长安将要面临的劫难暗暗呼应。真的,是不是细思恐极。

2:崔旅帅背后的故事

但在这样的熙攘繁盛之下依然隐藏着危机与灾祸。百姓们沉浸在上元佳节的欢愉氛围中,盘算着去看今年的大仙灯的路线,却有人在这样的全城同庆中痛失了自小爱他护他的阿哥。

陇右崔器,一身湿衣跪在靖安司中,脸上渠水混着泪水。他奉命击杀狼卫,却看着阿兄殒命、狼首逃脱。他拼了命去追即便跳了渠仍未果,于是只能浑身湿漉漉的回靖安司复命。

还有一个小细节值得一提,第一集中崔器的哥哥崔六郎被狼卫所杀,他死了以后弟弟给他的贡品是一张胡饼。

那是因为六郎为了给弟弟买军籍私贩珍珠伤了肠胃一辈子只能吃流食再也不能吃这最寻常的食物了。再回头想想,剧集开篇崔器执行任务的时候扮演的就是一个卖胡饼的商贩。

关于崔器还有一个隐藏的小彩蛋,他表情之所以一直不自然是因为在剧中他的人物设定是兔唇,所以说话奇奇怪怪,可以看出演员很用心~

3:长安美食撩za咧!

除了这些完美对照历史的小细节,导演和作者也会偶尔调皮一下。第二集中背景里有一对母女在吃羊肉泡馍,但是其实羊肉泡馍是宋朝的时候才出现的。

大家提到西安的时候,大概第一个蹦出来的西安美食就是羊肉泡馍。导演西安人,任性了一把。

虽然偶尔调皮一下,但更多数的时候剧组展现出来的是对历史巨细靡遗严谨的考据。大家看到剧中人物烹茶是用勺子舀而不是用茶壶倒出来,这与唐人的茶道是十分吻合的。

唐代的茶是咸口的,不仅会在茶中加盐,还会放葱、姜、花椒、大枣、桂皮、橘子皮、薄荷叶等等,配料与味道都十分丰富,简直一晚管饱。难怪当时都叫吃茶而非饮茶。

4:人人都要嚼的薄荷叶是啥玩意?

导演任性,作者偶尔也会有一些天马行空的想象。还记得剧中出镜率非常高的薄荷叶吗?

那简直就是唐朝版的口香糖和社交利器呀。朋友之间递一递,增进感情;陌生人之间传一传,迅速拉近关系、套上近乎。让人想要试上一试了对不对,但这个情节是作者瞎编的,没想到吧。

原本作者想写的是槟榔但转念一想,槟榔这个东西貌似很晚才传入中原所以信手一改改为了薄荷叶。但其实唐朝人确实是有吃“口香糖”的习惯的,只不过他们在嘴里含的是丁香或者一些香料制成的小药丸。

5:张小敬是真实的吗?

讲完了这些吃食我们再来看看《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人。《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双男主之一雷佳音饰演的张小敬,大家或许以为他是虚构出来的人物但其实历史中确有其人。

这里有一处伏笔和呼应,姚汝能与张小敬进入平康坊地下城之前,曾经询问过张小敬的经历说自己靠写小说赚点小钱。

后来姚汝能写的《安禄山事迹》中,有这么一句:“骑士张小敬先射国忠落马,便即枭首,屠割其尸。”这个张小敬,正是马嵬驿兵变中杀死杨国忠的那个人。虽然只有只字片语,但姚公没有食言。

6:程参原来是“戏精”

还有冲冠一怒为“绿眉”然后被关进靖安司大牢的书生程参,他其实对标的是唐代边塞诗人的代表人物岑参。就是那句著名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句的作者。

没想到他在剧中被刻画得这么可爱,那句“那我就滚于此处”真的够我笑上三天了。但是剧中程参写诗文拜谒达官贵人,这其实是和唐朝的行卷之风是密切相关的。

7:李必和右相的故事

正如程参所言唐朝文风鼎盛,重诗歌华彩故而以诗歌干谒成风。那干谒最多送往的自然是占尽权柄的右相府邸。剧中两大势力,一个崇尚“道”一个坚持“法”。从各自的府邸与衙门牌匾就可窥见一二。

李必去拜见右相曾有一场“道”与“法”的论辩,而在右相府邸之上挂着的牌匾为“法莫如显”正是出自法家经典之作《韩非子》。而靖安司之上同样悬着一块牌匾,上书“上善若水”出处是《老子》。其中用心与隐喻不言而喻。

8:隐藏的大咖!!!

最后还有一个小彩蛋送给大家,大家看到的片头里面每个时辰的书法包括“长安十二时辰”这六个字都是祖峰老师写的,对就是《欢乐颂》中的奇点。不小心发现又发现了娱乐圈中的一位书法高手。

除此之外还有地下平康坊的城主葛老的声音大家也颇为熟悉,是《甄嬛传》中的四郎陈建斌老师为葛老配的音。

细节是魔鬼,所有的大唐气象其实都在这些细节中传递到了我们眼前。这样的处女座剧组,怎么能让人不爱呢。

《长安十二时辰》官方美术概念稿流出。

这些概念稿,是主创们前后打磨两年时间,参考无数古籍文献的结果。

被这些画面震撼到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他们的用心良苦。

白天人群熙攘,烟火气十足的长安西市,

夜晚闹市中的人声鼎沸,夜宴上的歌舞升平,几千年前长安城的繁荣昌盛,呼之欲出。

宏观场面外,细节上,十二时辰也力求极致。

看过电视剧的小伙伴,一定会对“望楼”上时不时就出现的信号板印象深刻,

这些都是一笔一画设计出来的。每部分,也都有严格的尺寸标准。

这里科普下,剧中望楼的设定,是长安一个传递信息的地方。

望楼和望楼之间,通过翻信号板传递加密信息,而加密信息,都能在密码本里找到对应的话术。

可你能相信吗?

就是这样一个谁都不会去细究的东西,十二时辰愣是设计了一套完整的系统,从“传递系统”到“加密系统”,一应俱全。

连马伯庸都惊讶的表示:原来你们不是随便翻的啊......

一闪而过的密码本,那也是相当有考究的。

还有全剧的核心靖安司,从概念稿到最后实景的转换,完成度是相当高。

特别要说下靖安司里那个计时器,也是在参考史料的基础上设计的,成品何其壮美!

上面这些牛掰的细节,其实看剧的时候,不一定所有人都会注意到。

但不会因没人注意,就去敷衍,反而投入了大量心血,这样的心意,更弥足珍贵,不是吗?

《长安十二时辰》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在它用了分镜稿。

分镜稿一般用于大电影和动漫制作,电视剧能用到的寥寥无几。

特别是在这个快餐时代,谁还愿意花这功夫?

可为了更细腻地表现出剧中情节,《长安十二时辰》愣是画了几百张分镜稿。

关键人家还不是寥寥几笔线条,制作很精良。

场面外,就连背影都有分镜头可还行?

图上那句“摄像机跟随张笑敬过小巷”,

仔细至此,被戳到了。

全剧印象最深刻的一个镜头,就是雷佳音在屋顶上追狼卫。

万万没想到,当初设计这个的分镜稿也帅惨了!

不仅主演,就连出场几秒的群演,分镜稿也很细腻。

大到一个动作,小到一个表情。

《长安十二时辰》抠细节,说到底讲究的就是一个真字。

上面提到的概念图和分镜稿,是大家看得见的,那些大家看不到,容易忽略的地方,其实更值得考究。

比如服装,《长安十二时辰》的服装就两个字:讲究。

讲究到什么地步呢?

还原度很高这一点无须多言,在创作过程中,他们参考了大量文献,跑过无数博物馆。

最令人佩服的是,他们会按照严格的时间线来还原服装。

比如十二时辰的故事发生在唐朝中后期,所以做的领子,就比初唐的更大一些。

为了最大程度还原当时的色调,他们还设计了一个标准色卡。 服饰也都是纺织出来,然后用草木染料和矿物燃料现染的。

除此之外,十二时辰还是第一个完全用金属去复原铠甲的。

最后,再说一个打动人心的小细节——

哪怕镜头一扫而过,没几句台词的演员,也拥有很细致的服饰和妆容,不再脸谱化??

《长安十二时辰》从筹备到拍摄完成,历时2年时间。

都说万事开头难,谁能想到第一集的剧本,编剧们就写了23版.......写了删,删了写,直到满意为止。

如此苛刻图啥呢?

导演曹盾说,“我们就是想还原大唐的一天,包括场景设置,造型,服装,道具......”

正所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如今我们看到的这个气势恢宏的“长安城”,背后是无数匠心在支撑着。

很欣赏《长安十二时辰》服装指导说的一句话——

“所有人都知道大唐,是一个繁盛的时代。其实它真正的繁盛,体现在它的每一套服饰,每一套盔甲,每一个人的精气神上。”

以小见大。

细节和品质,才是一部剧的立命之基。

联想最近几年,沙雕剧情和韩式网红妆成为多少古装剧的标配,还有阿宝色大行其道。

服道化能敷衍就敷衍,剧情能注水就注水,简直把观众的智商踩在地下狠狠摩擦!

再想想十几二十年前的我们,看的还是《大明宫词》《康熙王朝》《孝庄秘史》这种剧情,视觉极其考究的电视剧。

归根到底,这个快餐时代,太多人选择被流量牵着鼻子走,丢掉了打磨好剧本和服道化的本心。浮躁的人太多,耐得住寂寞去打磨的人太少。

《长安十二时辰》完美吗?

它也有很多缺点。

但仅仅是用心打磨每一处细节这一点,就值得一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连《人民日报》都夸赞长安十二时辰的真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mku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