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问我为什么很久没有看你发朋友圈,以前还会经常看你发自己写的东西,虽然不是什么优秀作品,但看着也有一点意思。我一时回答不上来。的确,我在上了大学之后,发朋友圈的次数越来越少。
初高中流行通用的QQ在大学里很少通行,现在是“我们加个微信吧!”话一说,另一人便能立马的亮出自己的二维码来说“来,扫吧!”
拿出手机,“叮”的一声。完成。真是非常便捷的添加方式。
入学初始,我们就在众多前辈们的话语中凝练出一个道理——到大学多认识些朋友对自己有好处。这没有错。于是,我们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对自己有好处的机会,各种聚会,各种活动上,说“我们加个好友吧!”的男生出现不少,这不是说没有女生会这样,只是男生更多,更主动。好像早已约定俗成,真没有人再念那么一串数字,而是直接让扫码。
“嗯,好啊,你扫我吧!”亮出二维码来。接着又是“叮”的一声。
军训开始,我们一找到一丝空隙,便趁机加上一两个好友;班级里便不用说,大家到最后都会一个不差的加齐;在部门便是更有趣了,有的师兄师姐会用过来人神气的口吻跟你说:“多主动加其他部门的小伙伴,这样以便于日后开展工作”这也没错。所以一有部门之间的联谊或者开展部门的品牌活动,我们便大胆的加好友。
校园里还流行一句话:主动就有机会。这就更加鼓舞了我们这些单身孩子。因此加好友在特定的情况之下也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话题,一般在活动结束后,几个哥们走在回宿舍的路上总有人会开玩笑的问:“你们今天怎么样,加了多少美女的QQ?”
“不多,几个而已”
“几个?那到底几个啊?”直到追问出一个准确的数。然后笑了。
我知道,开始问这个问题的这位哥们在今天一定添加了不少女同学的微信。我就比较那个吧,也不能说胆小,但也能这么理解,我加的微信朋友始终是男生多于女生。
半个学期下来,微信好友从原来的几十人增加到上百人,好友的分布除了最常见的班级同学以外,另外有各个学院和各个组织的,学院里又包含各个专业和班级,组织又分校级和院级的,里面又包含各个部门。如果细分下来,分布涉及几十种之多也不为怪。在这里,不得不说大学的各个部门都是一个大平台,它能够让你认识各个领域的人。
学校虽然只有这么大,但更多的好友是在参加活动的时候见过一次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除了当时面对面的交流之后,之后唯一的一次交流就是刚添加好友的时候一遍自我介绍,某某姓名,某某学院,某某专业,某某班级,之后我们就互相成了对方的僵尸好友;有时候会在食堂或者在学校的某条道路上相遇一两个,如果印象不是特别深刻,这时候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人在哪里见过,很眼熟,但一时又想不起来。便开始在脑海里查找历史面孔,当确认见过之后,想打个招呼,两人早已擦肩而过了,然后还会想起之前很多关于这个人的事。
也有很少数好友,我们能时常碰见,住同一栋楼,搭同一台电梯,见面就会寒暄几句。我觉得这就是某种意义上的朋友吧!不素不相识,但也不真正走进我们的心,只是偶尔走进我们的生活,不会给我们带来烦恼,却会时不时给我们带来温暖。
“到大学多认识些朋友,对自己有好处”
“多主动添加其他部门的小伙伴,这样有利于日后开展工作!”
当好友真的多了起来的时候,对于集赞是方便了很多很多。同时对我来说,顾虑也就越来越多,因为我自己是一个不希望被别人轻易看懂的一个人,何况还有那么多我已经不认识他,他却可能还认识我的人。所以,我变得不再随意发朋友圈,因为怕被别人议论,怕别人太了解自己,怕自己被莫名的忽略和拒绝……说白了,我只是不想让很多仅有一面之缘的好友知道我的生活动态。
所以,我在发朋友圈的时候不是每次都公开,而是只想让自己想看见的人看见,也有的只让自己看到,或者发在空间里。但是,我还是发得越来越少了,比如自己写的一些东西,曾经喜欢发出来分享,而现在只想发在简书里与众多陌生的笔友分享!
所以,我也变得越来越欣赏那些朋友圈经常都能有动态的人。
这也让我想起在大学里认识的一位女孩,她的朋友圈时不时的会发出一些小视频,一些聊天截图,和有趣的生活琐事。她的每次小视频会让我看得云里雾里,搞不清她要表达什么,但我真是觉得很有意思,每一次对我来说都像是惊喜;聊天截图有和她室友同学的,也有和她家人的,她每次发的聊天截图,我要看好几遍,而且我都会看得哈哈大笑,因为在她那简单的文字里总充满善意的挑逗的趣味。
她的表现,我想是因为和我自己的反差太大,会让我为她还能保持一份纯真而惊喜不已。如此生活态度,已足以让我对她爱慕许久许久了!
读到这里,亲爱的读者朋友,如果我们有过一面之缘,而且还加了微信好友,但是又很少看到我的动态,我想告诉你的是:我已经不再随便发朋友圈。还有那位朋友问我的问题,我想我现在也可以回答了:抱歉,朋友,我只是变得不再随便发朋友圈,因为好友太多,多得甚至有点杂,杂得让自己感觉少了安全感,我不喜欢这样。抱歉,朋友。
以此文表白那发得越来越少的朋友圈的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