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读了很多书,有文学的,有励志的、有营销管理的,但印象最深的则是徐则臣的《耶路撒冷》,我已经很久不再熬夜看书了,但这本书我却是连续熬了两个晚上认认真真的读完的。
看完以后,我还会经常时不时的再翻来覆去的多看几遍。
从这本书里,我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共鸣,也许我和作者,都是78年生人,但徐则臣则将他对故乡的离愁、对朋友的情谊、对现实的无奈,对未来的不安,用文字深深地刻画了出来,
花街、大和堂、运河,这些作者生与斯长与斯的地方,竟然让我想到了自己家乡的桥头,垄地和四合院平房,易长安、杨杰、秦福小、舒袖、吕冬,这些作者的发小和朋友,也让我想到了自己那再也回不去的儿童和小学时代。
初平阳为筹资赴耶路撒冷留学,要卖掉大和堂。这样让他们在花街有了一次10多年以后的再次相遇。
一场回家之旅,也是告别之旅。所有人都想要告别,却又被现实所禁固;所有人憧憬着未来会更好,但回到花街以后,才发现有很多自己的记忆是那么不堪。
耶路撒冷是在远方,其实早已经他们生活的地方扎下了根,尽管有些破旧而而歪斜。事实上,生活中的“失败者”、“破碎者”、“无法自立者”,都是企图留住生命真谛的人,在现实的强力面前,被边缘化,甚至被挤到死角,但他们中有人在精神上完成了“绝处逢生”。
这本书里,徐则臣并没有华丽的语言告示什么,而用他最直接、最近距离地把你带入生活现场。他用最没有诗意的砖头瓦块,建筑了一座水晶般透明而沉甸甸的诗的宫殿,但瞬间,水晶化成齑粉,在泥沙俱下的混沌的席卷中,有点点的灯光闪亮。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因为生活无法停驻,过去急剧地被淹没过去。
在这本书里,我也看到了属于70后的态度,一个连接新旧两个时代的态度,一个遇见困难不低头的态度,一个已经成为社会中坚的态度。同时,我也知道了我应该有的态度,一个读者应有的态度,一种传承和继承的态度。
双11,我把徐则臣的所有作品全部放进了购物车。
为他难得的文字,为他内心深处的那种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