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天才梦

作者: 是灵子呀 | 来源:发表于2022-01-08 14:13 被阅读0次

我应该算是一个重度“张迷”患者。

直到现在,我的床头还会放一本厚厚的《张爱玲传》,每晚临睡前翻看几页。

这成了我和张爱玲互道晚安的独特对话方式。

我自认为和张爱玲一样,有一个天才梦,但不同的是,她从小被视为是“天才”,除了发展她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而我不是,没有人说过我是“天才”,甚至没有人说过我聪明,连父母从小也说我“木讷”。

我除了发展我这点自以为是的写作技能(都算不上是“才能”)外,我这二十多年的生涯里,还要面对我那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原生家庭,以及还要周旋在这现代社会的应试教育和信息爆炸的时代竞争潮流里。

所以,在我眼里,张爱玲是幸运的。不只是因为她骨子里高贵的血液,还有那个年代赠予她的文学安宁,让她可以自由自在的,不食烟火地去发展自己的天才技能。

张爱玲

01 出名要趁早

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呀”。

在我刚初进学校的时候,就验证过这句话,当然这是在我回顾了我五分之二的人生后才认可的结论。

在刚刚才开始写起小作文的三年级,我因为一篇洋洋洒洒的600字文章,获得了全区的一等奖。

从那以后,我的班主任老师似乎认定我在写作这方面的“天赋”,带着我参加各种省市里的作文大赛。

甚至每次在我比赛的前一周,都带着我回她的家里过夜,给我进行所谓的赛前辅导,晚上半夜还会偷偷的在我床头放一个手电筒,怕我起夜看不见路。

以至于那段童年求学经历里,让我一度认为,除了我的母亲,我的班主任老师是在这个世界上对我最好的女人。

我那时还在心底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当个作家。

在后面两年里参加的作文竞赛中,我在拿了两个全区的一等奖和两个全市的一等奖之后,班主任也因为我给她带来的这些奖项,教学资历不断加分。

平淡无奇的我,因为写作得奖,在整个年级甚至学校都有了点名声。

甚至有一次,我得一等奖的一篇作文,被班主任质疑过于生硬,以为是我在比赛前背过作文书,我既难过又暗自为自己高兴。难过的是老师以为这是别人的文笔,高兴的是可能写的文章超过了我那个年龄该有的水平,被老师误以为不是原创。

前段时间和班主任聊天,我才知道直到现在她还保留着我拿的那些奖状,她说是教师职称晋级需要,所以一直保留着。

你看,爱一定是有条件的,我喜欢我的老师,我希望从她那里得到更多的爱,所以我把老师的赞许和偏爱无形中化作了读书和写作的动力。而老师她也喜欢我,她希望她的偏爱可以让我给她带来更多的荣誉。

所以呀,人对自身利益的明确程度远远高于我们的想象。

不过这应该就是我的“天才梦”发芽的地方。

02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当然,在小学已经展现出和别人不同的写作天分,不是因为我打开笔盖,就能洋洋洒洒,笔下生花。

没有对生活经历的独到理解和对阅读的渴望,光是靠一腔热血,是写不出有生命的文字。

这是从我写作以来一直信奉的真理。

不同于张爱玲的出身,她虽然出生时家境就已经没落,但是她显赫的家世背景注定了骨子里高贵的血液。

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李鸿章之女,父亲张志沂是独子,就连母亲黄逸梵都是一位受五四新潮的新派女性。

张爱玲所在的翰墨书香家族,奠定了她在文化修养的基石。

父母的离异,继母的虐待,家庭成员的冷漠,自私对张爱玲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进一步影响了张爱玲的创作。

我在这块讲张爱玲的家世背景不是想拿自己和她比较,因为我和她根本毫无可比性,我只是努力想从她和我的生活经历,寻找出一星半点的相似之处,以便我想离她更近一些。

我的家庭只有我自己了解:我的童年由破铜烂铁,旧书旧报纸铸成。父母都是农民,没有什么先进的教育理念,家庭的贫困,迫使我们一家人背井离乡,在他乡奔波的两年,父母靠回收一车一车的废品攒够我和弟弟上学的学费。

自卑,内向,敏感,是那时候父母的这份“不光彩”的职业带给我的“后遗症”。

直到现在,这依旧是我不愿提起的伤疤,但我知道,一直只是我的自尊心在作祟。

我也知道,想要走向写作这条道路,你经历的真实故事必须要拿出来,去给阅读者提供情绪价值。

正如我的写作老师蓑依所说:你写的文章,不仅要有生活上的真实性,还要有文学上的真实性,两者缺一不可。

我童年的第一本书是在父亲回收回来的一车旧书里找到的,一本被人撕掉封面和好几页的《三国演义》,自己那时候字还认不全,好在那本《三国演义》是儿童版,标注了拼音。

我把那本书翻了又翻,吃饭看,放学了看,睡觉前还会看,里面的《草船借箭》,《空城计》,《三顾茅庐》等都是我翻烂的故事,时不时我还会讲给我的好朋友听。

那时的我还不会深入思考:为什么小小的文字组合起来,能有那么大的魔力,连“多啦A梦”和“蜡笔小新 ”都得给它们“让路”。

从此以后,父亲收废品载回的一车车旧书,成了我放学后唯一的消遣。

我热衷于在垒起小山高的旧书堆里爬来爬去,寻找属于我自己的“宝藏”,可能和其他孩子不一样的是,他们只能买书来看,受制于父母的管控以及阅读内容范围的限制。

而我的骄傲来自于,我不用花父母的钱,就能什么书都可以接触到,尽管那些书是别人翻过的旧书,尽管有时看到关键的地方才发现被人撕去一页,但这都并不影响我对读书的渴望。

因此,当我我在上二三年级的时候已经在看四五年级作文,在上四五年级的时候已经在看初中的作文了。

而当我每开始着手写一篇作文时,我脑海里的故事素材和名言警句就会不停地冒泡碰撞,我可以随意抓取并且轻易揉碎。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书的作者塔拉跟我的身世有点相似,我热衷于看书的时候去寻找每个作者和我的相似之处。

女主塔拉是一个来自大山的17岁的姑娘,从未踏进过教室的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剑桥大学的博士。

她在书的开始写到:

我来自一个极少数人能想象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不上学,不就医,是父亲要我们坚持的忠诚和真理。

直到她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那是教育给她的世界,是她生命的无限可能。

我和她相似,却又不太相似。而且她的童年没我那么幸运。

我的父母虽然没有文化,却明白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在背后的默默支持,让我通过教育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双一流大学。

张爱玲说过:“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现在,如果她在我面前,我会会心一笑调侃她:“即便爬满了虱子,但生命依旧是一袭华美的袍。”

03 一个人假如没有什么特长,最好是做到特别

让我对写作有了更深层理解的是我的初中语文老师,是一个温文儒雅的男老师。

他的教学方式非常特别。从不会教我们写作的一些条条框框。

初中设有每周一次的作文课,一次老师设置了一个半命题作文,他说了一句话让我现在都记忆犹新。

他说:“写作的时候,你是万物,万物是你。”

那次的作文不仅得了满分,还被老师大声在班里朗诵出来。

那篇文章,我以李清照第一人称的角色,用作文的篇幅书写了她的一生。

因为对李清照非常喜欢,无论她的诗词还是她的身世,感情,我都非常了解。

写作的时候,我就是李清照本人,写到“我”的丈夫赵明诚缒城而逃,“我”含泪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悲壮,以及经历了第二任丈夫张汝州对“我”的虐待后,“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孤独寂寞,我竟不自觉地眼眶湿润。

“万物是你,你是万物”这句话,在我今后的文字建筑里,也成了不可或缺的一砖一瓦。

写作不必拘泥于形式,你可以是世间万物的任何一个身份,是美女,是野兽,是小草,是石头,甚至是空气里的一粒微尘。

因此当你真正地将文字为我所用时,你写下的每一个文字,都将注满血液,最终汇聚成一条奔流大河。

我们经常所说的“一气呵成”应该就是这个感觉。

大学毕业后,我经历的两份工作多少也受了点我这“文人”的影响,也都是因为自己写了点东西,被领导看到而且认可,甚至分配了一些重要的文字性工作。

从上大学到现在步入社会,我并没有把写作坚持下来,但也会断断续续写一些给自己看,偶尔要迎合一下现在的自媒体,所以发表在网上的并不多。

因此,对于写作是我的“特长”这件事,我不敢苟同。顶多是在某方面和别人有点不一样而已。

张爱玲曾经对她唯一的弟弟张子静说过一段话:“一个人假使没有什么特长,最好是做的特别,可以引人注意。我认为与其做一个平庸的人过一辈子清闲生活,终其身默默无闻,不如做一个特别的人,做点特别的事,大家都晓得有这么一个人;不管他人是好是坏,但名气总归有了。”

当然这段话很多人看了有歧义,但并不是让我们去干一些伤天害理的事去引人注意。

我是想借用她的这段话给自己人生的前半场做一个总结,我不能说写作是我的“特长”,因为迄今为止,写作带给我的成就并不能证明它就是我的“特长”。

但是因为写作这件事,让我的人生经历和人生选择上,出现了一些“特别”。这些“特别”也似乎一直在指引我走向一条路,那就是“写作”。

不管我以前走了多少弯路,疲于应付这个时代赠与我的多少“诱惑”,我现在可以坚定地对自己说:

“我就是为文字而生。”

04 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张爱玲在高中毕业的时候,在校刊上填写过一份爱憎表,其中她填下一条

“最怕:死;最恨:有天才的女人太早结婚。”

由此可见,在她的观念里,人生是非常短暂的,短暂到还来不及享受人间的快乐,生命就要结束了。

而她的人生经历也多是磨难:童年父爱母爱的缺失,继母的责骂和永远的二手衣服让她的整个世界都蒙上了悲剧的色彩;直到成年后遇上了“渣男”胡兰成,短暂的幸福之后便是凋谢的灵魂;而晚年穷困潦倒在美国的公寓孤独的死去,直到好多天才被发现。

所以她说“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一点也不为奇。

明明这么短的人生,我们每个人却要来人世走一遭,经历数不清的磨难,这句话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境。

所以,我羡慕张爱玲天才的“写作天赋”,羡慕她在极短的一生中,用洋洋洒洒的文字留下数不清的文学作品。

我很有自知之明,时代不会造就第二个“张爱玲”,我只能以她为我的精神榜样,去不断探寻我的“天才梦”。

这个梦,我相信不会太遥远,它饱含了我对文字的热爱,对读书的渴望。

我更希望,我带着这份热爱和渴望,在今后落笔成文的字里行间,有犀利老辣的观点,有历经人世的沧桑,还有善恶人性的解读。

好了,天亮了,我的天才梦也该醒了。

《张爱玲传》

相关文章

  • 我的天才梦

    我是谁? 我,昂首挺胸,我,是人流中的一个点。 多年前一个深秋的下午,医院旁,火光满天,人群喧嚣。而医院里,妈妈即...

  • 我的天才梦

    2018年10月,当我在深圳大学城图书馆看到侯文咏老师的《我的天才梦》这本书时,无疑是惊讶且快慰的。 彼时我已辞职...

  • 我的天才梦

    从没有觉得自己的名字有什么俗气的,即使朋友说:是挺俗气的,又是什么丽呀?什么珍呀的?对此一贯是不理睬的。仅仅...

  • 我的天才梦

    我的天才梦 似乎每个女孩子年少时都爱做梦,都有梦:紫菱有她的一帘幽梦,张爱玲有她的天才梦。而我的梦似乎就是挖掘...

  • 我的天才梦

    最近有时间就在看这本书~ 一直都知道张爱玲,没办法,她在文学史太有名了,她的很多小说作品都被搬上了大屏幕。其实看她...

  • 我的天才梦

    有天读着书,心有所感,问小栗:“你猜比怀才不遇更悲惨的是什么?” “是什么?”她很配合地回应了,但是就像她习惯的那...

  • 我的天才梦

    我从小就认为自己是一个长相普通的女孩,因为家里有三个女孩,我排行第二,也不被重视,除了扮乖巧伶俐获得大家的喜爱,别...

  • 我的天才梦

    我应该算是一个重度“张迷”患者。 直到现在,我的床头还会放一本厚厚的《张爱玲传》,每晚临睡前翻看几页。 这成了我和...

  • 我破碎的天才梦

    小时候因为爱画漫画,被没见过世界的人看作是天才。 我自己也曾经这样认为。所以从来不屑去学习什么画法,看什么教程。认...

  • 我是一个废物

    我也有一个天才梦。 记得好久以前,我读过张爱玲的《天才梦》。我承认我曾经很喜欢张爱玲,我喜欢她的大...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天才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mpec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