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做了韭菜鸡蛋饼,孩子们说真好吃,就是盐少了一点,味道有些淡。
那天老二打开一个柜子,看到一个工具刀,说:妈妈,看到这个让我想起了披萨。因为这个恰好是切披萨的滚刀。他接着说:看到这个让我想起了纸杯蛋糕。妈妈,你什么时候再做一次啊,还有蛋挞,曲奇饼干。
这些工具基本上是2020年买的,那个时候自己报了一个西式面点的课,课上老师教的,自己就回家练习,纸杯蛋糕,面包,曲奇饼干,隔三差五就做一次,孩子们老开心了。
热劲儿过了之后,我就不想做了,整个去年,都没有做。
人勤快的时候真的是无比勤快,晚上9点钟还在揉面团,烤面包,一个上午都在烤饼干。
但是放下后,就不想再拿起来了。
老觉得这个东西整起来好麻烦,要买各种各样材料,还要清洗工具。
当时做的时候,并没有这种感觉。人总是在事情没做之前,预设一些障碍,这样好让自己不用去做,偷懒,才舒服。
而真正去动手做的时候,这些麻烦就会不攻自破。
如果畏难,畏烦,可以先试着从最容易的开始,比如蛋挞,买现成的皮,自己按方子调蛋液,烤一烤,就很简单,怎么说,也要满足一下孩子们。同时,可以带着孩子们一起动手做,他们可乐意了。
有一段时间,我也是变着花样做各种面食,包子,馒头,花卷,有一段时间,做各种各样的早餐,每天不重样,用好看的餐盘和餐垫,看起来精致又美味,老大有时会问我:妈妈,你什么时候再做那种早餐。
做这些的时候是很快乐的,因为他们吃的开心,那时不觉得麻烦,不觉得费时间,充满了热情和动力,我看着自己的巧手,创意和用心做出来的东西,很有价值感。
但是停下来之后,我就再也不想开始了,太麻烦,太费时间。从一个状态里出来,换到另外一个状态,是有不舒服感的。
这让我想起了海贤老师说的舒适区。
心理舒适区最特别的地方:人不是根据现在的生活去选择合适的应对方式,而会根据熟悉的应对方式来建构现在的生活。
心理舒适区的本质是熟悉的应对方式带来的控制感,是这个控制感让我们难以改变。这也是我们在行为上难以摆脱旧经验、接纳新经验的最关键原因。
我是很不喜欢去主动做改变的,这个东西放在这里,就一直放在这里,我养的植物长得都不好,瘦小,可能也是因为我几乎没有给它们换过盆,一直是原先那些土,那个盆。
我熟悉了一种方式,我就想一直呆在这种方式里,不要去动它了,这样我才有控制感。
控制感和不变给我安全感。
所以如果能让我迈出舒适区去行动,一定要从小的变化开始,对我来说最难的是刚开始跨出的那一步,后面我就能很快适应好并做得很好。
一小步一小步来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