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我们很多人在自己成长过程中(其实就是高中)听过教育界的一些鬼话:高中时候,老师对我们说我们要努力,努力考上好大学,之后便会自由了;然后我们怀揣着“鬼话”到了大学,大学老师对我们说谁说上大学便自由了,大学是我们人生的新起点。相信前者的话是天真,相信后者的话是明确,天真的以为学习是有终点,明确的知道学无止境四字含义。但在这个转折过程中,总会因为一些原因产生怀疑,最常见的怀疑便是学习“无效”,为什么学了一年,考试还是不行,为什么学习到深夜,还是记不住,为什么不断的背诵,但做题还是很难,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学习的本质基础和方法。
学习的本质是应用,但应用的前提是记忆,任何阶段的学习,脱离了记忆正如大厦没有了根基。就像很多孩子在小学时候没有学好,初中是很难提升,主要原因是教学是基础,主要靠记忆,只要用心读书,总会有一个不错的成绩。也像我们准备的各种考试,没有经过记忆的准备是很难有一个比较好的结果,那我们该如何加深自己的记忆水平呢?
记忆类型
关于大脑记忆的研究已经持续很多年,而科学家们的研究主要围绕在两点:一是各种形式的记忆在大脑内是如何组织的;二是记忆的编码、储存、读出和遗忘是如何实现的。前者研究记忆的分类,后者研究记忆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
记忆的类型主要依据记忆信息维持时间长短进行,这受我们生理因素影响较大。通过感觉器官的活动产生感觉知觉,感觉记忆能够维持在0.25~2秒,这些记忆以图像编码为主,记忆容量很大,在我们学习过程中,感觉记忆更像是接触信息的过程,就像我们要描述一朵花,我们首先要将花的信息传输在大脑,然后才能够进行后续的信息提取与整合。
将感觉记忆进行直接复述或者加工处理后复述便会形成短时记忆,短时记忆能够将我们对知识记忆时间延长至5秒~2分钟,这是学习记忆的必要过程,如果缺乏此过程便会让自己产生学习无力状态,就像我们听了一节课,但是具体听了什么我们自己也说不出来什么,这种状态是经常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但也因为短时记忆持续时间较短导致我们最容易忽略。
对短时记忆持续不断的加工处理,结合学习知识类型采取不同的加工手段,让短时记忆成为长时记忆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科学家的研究中结合记忆的不同类型将长时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前者的重点是利用情景、语义来加深记忆,后者的重点是利用重复性的行为来加深记忆。在我们对学习方法的总结中会结合两种记忆类型来进行。
高效形成长时记忆
在前面针对记忆的类型已经做过阐述,如果有认真看应该能够看出来三种记忆类型其实是互相转化,但是转化过程是一种渐进过程,在科学家们的实验中也提出了比较有影响力的类型,其中影响力比较大的是认知心理学家Richard Atkinson和Richard Shiffrin于1968年提出的模块模型,从模型中能够看出,信息首先被存储在感觉记忆中,通过注意选择形成短时记忆,利用复述则可以将短时记忆成为长时记忆,只不过在任何的转化阶段,信息都可能遗失,原因可能适合衰退、干扰或者是两者的结合。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重点关注记忆转化过程,并在记忆行程过程中关注信息的保留与提取,换句话说,在学习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多记,又要尽可能的精记,当然在记忆形成过程中并不是很单纯的只考虑一方,而是在有所侧重的基础上结合两种方式。
注意阶段信息保留
从感觉记忆的形成理论不难看出感觉记忆到短时记忆转变过程更多的侧重于信息的保留,我们采取更多的方式是笔记记录(这个部分首先表明需要排除掉天才),所谓好记星不如烂笔头,任何学习在初始阶段都是需要明确自己学习内容,尤其是成人考试,收到时间的限制,自己因为有工作,考试都是利用闲暇时间进行,而日常生活是琐碎,将自己每日信息进行整理是有必要的,例如我们现在在准别一建考试,观看视频或者是阅读书籍是最基础的一步,这段时间通常是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形成过程,我们会发现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种情况,四十分钟的学习,如果没有信息保留,很难对自己所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明确的印象。在这个阶段,注重短时记忆形成,利用一切手段增加短时记忆量是我们在这个阶段的学习目标,比较常见的是笔记整理,总结,当然这部分内容具体执行过程中会有外部和内部执行,毕竟时间短,任务重,利用外界力量其实也是一种策略。
传递阶段信息提取
前者已经讲到,学习的本质目的是形成长时记忆,长时记忆形成的本质是量变产生质变,因此短时记忆转变长时记忆本质方法是复述,经过千百次锤炼自然能够出钢,但重复是需要时间,而我们的考试时间是比较短缺,如何能够高效的形成长时记忆通过考试是我们的目标,因此学习针对性是我们重点。
前期短时记忆的重点是保留,但保留记忆量的下一步是提取重要记忆信息,用我们常说的话便是要有方向,任何一种学习都需要明确一点,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而有限的精力只能用在有限的学习中,但学习没有边界,如果自己不创造边界很难有所成就。而边界的形成对于我们学习来说是比较难的,就像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看到这个知识点也想学习,看到这句话也感觉需要学,但是具体是否考试是比较模糊的,一建考试有四本书,每本书350页,每页的信息量是非常大,没有一个有效的信息提取是很难形成理想的学习成果。信息提取其实依靠的是数据频率,数据频率依靠的是群体力量,因此学习过程中融入他人的学习信息提取是一种很不错的学习方式。
信息保留和提取的具体化
前面提到在信息保留与提取阶段,会有一些方法,而方法有自己的执行与外界的辅助,美国哈佛大学针对学生学习方法,将其分为主动性学习和被动性学习在短时记忆形成阶段,侧重于被动学习,这个阶段信息的主要来源是外界信息的传递,例如我们听优秀老师的讲课视频,看比较准确的书籍总结,或者阅读信息丰富的书籍,又或者看比较经典的实践案例,无论是什么内容,这个阶段信息是被动接受,而保留也是被动为主,但前面讲过,学习不是单方面的努力,在这个阶段我们学习也要融入主动学习,调动自己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来记录相关的内容,用我们的手来记录自己记忆力深刻的学习内容,用自己的眼来记录传递的重要信息,用我们的大脑记录比较有理解性的知识点,又或者用我们的小组分享来丰富传递信息点。
之后信息的提取过程是主动学习为主,提取分为自主提取和外部提取,透过
哈佛案例教学法能够看出,主动学习的三种方式:小组讨论,实作演练,转教别人/立即运用都是侧重于自主提取,将自己的提取信息分享,而这个过程看似只有自己其实也是他人的信息,前面讨论到,我们一建侧重于考试,既然为考试必然有侧重,而侧重其实也是一种概率,概率需要大的数据,数据整理正是外部信息整合,所以依照哈佛案例的做法,合理的应用交流互动学习方式能够高效的新城长时记忆。
心理表征
明白了我们学习的记忆转化过程以及方法,是我们踏入学习的第一步,之后的九十九步依靠的是自己创建的心理表征。
在《刻意练习》这本书中对心理表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具体不再详解,总结来看,心理表征是人在某种领域总自己的知识储备量,说的通俗一点心理表征就是对某一个事物的熟练程度,越熟练心理表征也就越强大。根据这个定义不难看出结合不同的学习目的心理表征是有不同的方向和类型,而我们需要考试的方向是比较明确。
结合心理表征形成过程,我们不难看出持续的重要性,当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出现各种因素导致自己没办法持续,但这种情况是出现在所有备考学习者的生活中,而为什么有些人最终通过,有些人没有,主要原因在于自己没有意识到,换句话我们很容易在麻木重复的行为中忽略有目的的练习。这部分其实涉及内容比较泛,但归结一下便是,我们学习所需要的能量是100,假若自己能够提供40的能量,那么剩下的60便需要外界的力量,外界的力量并不是单纯的只有传递知识,更多的是对持续性的塑造。小组讨论对于这种持续性有很大的作用,毕竟它能够让我们在自我管理和他人管理中形成一个平衡。
现在来做一个总结,我们如果想通过学习完成考试任务,首先要形成高效的长时记忆,而这个过程最主要的方法便是刻意复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题;在形成长时记忆后创建心理表征需要我们持续性的重复,结合艾宾浩斯曲线,不难看出,小组讨论能够形成更大的刺激,同时能够让我们完成概率性信息收集,并提供持续的能量。因此,想要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最好的方式是在自我学习中与他人间歇性的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