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开始读《红楼梦》开始,我就从无怀疑的认为“枉凝眉”就是咏叹的宝黛爱情悲剧,直到后来,我看了不同学者对《红楼梦》的研究成果之后,才发现,对于“枉凝眉”也有不同的理解。
刘耕路先生认为,阆苑仙葩指的是林黛玉,美玉无瑕指的是贾宝玉;“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他”在黛玉的角度说是指宝玉,在宝玉的角度是黛玉。总之,这首曲子就是咏叹了宝黛的爱情悲剧,也表现出了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木石前盟的故事,曲子的结尾再次点出了还泪,泪尽而亡的预言。
而周汝昌先生的观点与刘耕路先生的大不相同,周老先生认为:“阆苑仙葩”指的是湘云,“美玉无瑕”指的是黛玉,“枉自嗟呀”嗟的是黛玉,“空劳牵挂”牵挂的是湘云,“水中月”指的是黛玉(这是他黛玉投水说的重要证据),“镜中花”指的是湘云。这种说法固然也有周先生的一番见解,也是很新颖的一种观点。
后来,刘心武先生又提出了新的观点,“阆苑仙葩”指的是史湘云,“美玉无瑕”指的是妙玉。这个观点就更新颖了。刘先生认为,所谓“阆苑”说的就是大观园,“仙葩”说的是怡红院中的那棵海棠,而湘云在占花签是掣的就是海棠,并且曹雪芹在描写那棵海棠时写道:“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湘云的丫鬟就叫翠缕,所以“阆苑仙葩”指的是湘云;刘先生认为,在书中明文其“美玉无瑕”的只有妙玉,并且宝玉在太虚幻境中看得到的妙玉的册页中“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在后面妙玉的曲“世难容”中也唱到“无瑕白玉遭泥陷”,都证明了“美玉无瑕”指的是妙玉。
对此,我还是坚持我一开始的观点,“枉凝眉”写的就是宝黛的爱情悲剧。
“阆苑仙葩”是指林黛玉,黛玉本是三生石畔的一棵绛珠仙草,因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日灌溉得以存活,“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衷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后随神瑛侍者下凡,誓要将一生所有的眼泪还给他。所以,我认为这“仙葩”指的就是绛珠仙草林黛玉。“美玉无瑕”指贾宝玉,虽然,宝玉的所作所为在当时是叛逆的行为,曹雪芹还写过两首《西江月》,虽然字面上句句是对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句句是对他的赞扬,宝玉姓贾,还有一个宝玉考取了功名,走上了仕途,却姓甄,那么,谁才是“真”的宝玉呢?我想在曹公的心里,应该是贾宝玉才是那块真正的宝玉吧,所以,美玉无瑕指贾宝玉完全说的过去。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要遇着他。”宝黛初相见时,黛玉就大吃一惊:“好生奇怪,倒像是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至此。”宝玉也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种似曾相识、木石前盟也算是“奇缘”了吧。“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两人确实有奇缘,但绛珠仙草下凡的目的是用自己一生的泪水偿还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情,并不是缔结一段姻缘,“心事”自然“终虚化”了。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枉自嗟呀的是林黛玉,见落雨伤心,见残花落泪;空劳牵挂的是贾宝玉,牵挂的自然是林黛玉,连自己挨了打,还记挂着黛玉,着晴雯给黛玉送几块旧帕子。但这份爱情终究是无法实现的,只能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不过是虚幻。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黛玉本是来还泪的,泪尽了,恩就偿完了,这一段因果也就结束了,泪会流尽就说明了宝黛的爱情不会有好结果。
很多红学家说这首“枉凝眉”是以宝玉的角度看两位女子,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这首曲子是以一个客观的角度看待宝黛的爱情悲剧。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共听了十四首曲子,出去引子和尾声两首,其他的十二首应该分别是十二钗的判曲,但与判词相同,第一首曲将黛玉和宝钗放在了一起,其他十位女子各一首,那么,十二钗齐全了,那这首“枉凝眉”是不是应该咏叹一下全书的爱情主线呢?而且这十二个女子都围绕着宝玉,那么咏叹一下宝玉最主要的感情,也说的通吧,所以,我认为“枉凝眉”咏叹的是宝黛的爱情悲剧。
对于《红楼梦》,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曹公只给我们留下了前八十回,结局究竟是怎样的,已不得而知,没人能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但也因为这一点,它更显迷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不厌其烦的一遍一遍的阅读,一次一次的思考,塑造出自己心目中的《红楼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