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行为经济学的时候,谈到一实验结论:人的意志力像肌肉一样,使用了就会疲惫。
这解释了我们在减肥的时候为什么偶尔要进一点甜食缓冲,是为了恢复意志力。如果一开始就计划连续三十天吃瘦身餐,那“宏大”的计划很可能坚持不下去。
我在连续日更中,会有好几次不想写了,最后还是用意志力或者靠其它什么外力坚持了下去,在更新完以后就躺着什么也不想干······
既然是肌肉,就可以打造。
了解并打造意志力是一件很必要的事。在锻炼肌肉时,我们需要去阅读大量专业知识了解肌肉的组成。
《意志力》则是一本相当不错的开启锻炼之路的科普读本,书中有大量实验和相关文献介绍,可能有点无聊,你需要使用一点意志力去读完。
在中世纪,大部分人是农民,在田地里长时间干着单调的农活儿,身边经常备着大量麦芽酒。他们不会削尖脑袋往上爬,所以不记考勤(也不是非常需要保持清醒)。除了酒、性、闲散以外,他们的村庄也没有多少显而易见的诱惑。人们之所以修身养性,主要是因为不想在公众面前丢脸,而不是因为热衷于追求完美。
中世纪天主教的救赎,更多地在于敦促人们加入教会、遵守教规,而不是在于运用意志力做出英勇之举。
但是,到了19世纪,农民迁入工业城市,不再受村庄教会、社会压力和普世信念的约束。宗教改革让宗教变得更个人主义,启蒙运动弱化了人们对所有教义的信仰。
那个时代的人转向奥斯卡·王尔德的哲学寻求解脱:“我可以抵制一切,诱惑除外。”
因为新的诱惑不断出现,他们自然而然地寻找新的力量源泉。随着城市集中出现的道德败坏和社会病让维多利亚人担忧,他们开始寻找某种比神恩更有形的东西,某种连无神论者都保护的内在力量。他们开始使用“意志力”一词,因为他们普遍认为其中涉及某种力量——某种内在的等价于工业革命时代蒸汽机的东西。
意志力的历史和社会习俗变迁,经济发展,宗教观念的改变息息相关。
意志力的出现也让一类关于心灵与意识的书籍走红。
为了增加意志力储备,人们听从英国人塞缪尔·斯迈尔斯(Samuel Smiles)在《自助》(Self-Help)中的劝勉。塞缪尔·斯迈尔斯的《自助》是19世纪大西洋两岸最受欢迎的一本书。“天才就是耐性”,他提醒读者,然后从伟大科学家牛顿列举到美国内战期间著名南军将领“石墙”杰克逊(Stonewall Jackson),解释说每个人的成功都是“自我克制”和“坚持不懈”的结果。
维多利亚时代的另外一位大师,美国牧师弗兰克·钱宁·哈多克(Frank Channing Haddock)出版了一本后来畅销国际的书,书名很简单——《意志的力量》(The Power of Will)。为了显得具有科学性,他把它称为“一种量可以增加、质可以发展的能量”,但是他不知道——更没有证据证明它到底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更有发言权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也有类似看法,他提出理论说自我依靠的是涉及能量转移的心智活动。
今天为止,我们也不能确定意志力到底是有限还是无限的,而本书就提出了好几个实验来证明意志力的有限。
比如让三组人看电影,一组被要求压抑情绪,一组被要求放大情绪,一组自然组对照。然后让三组人握球。
电影对对照组被试者的耐力没有影响,对照组被试者看电影前后握球时间一样长。但是其他两组被试者看电影之后比看电影之前放弃得早很多,而且两组的前后差异是一样的。不管是压抑情绪反应还是放大情绪反应,反正控制情绪反应是会消耗意志力的,即伪装有成本。
即:一些需要意志力的决定会消耗意志力本身,从而影响我们之后的表现。
为了抵制欲望,他们使用了各种各样的策略。最普遍的是找些什么事做以分散注意力,不过有时候会直接压抑或者苦苦忍受。这些策略能否成功,因具体欲望而异,对抵制睡欲、性欲或购物欲来说,效果非常好,对抵制看电视或上网的欲望或者一般休闲欲来说,效果不是太好。平均而言,用意志力抵制欲望,10次当中只有5次是成功的。
如此而言,经过消耗后,我们不是每一次都能控制住自己的欲望。
所以对吵架的夫妻,专家建议他们早点下班:
他有时劝他们早点下班回家,这个建议听起来有些奇怪——为什么让他们有更多时间来吵架呢?但是他怀疑,长时间工作让他们精疲力竭了。辛苦工作一天回到家后,他们没有剩下多少精力来忽略伴侣令人生气的坏习惯,关心体贴伴侣,或者在伴侣说了某些不中听的话后克制住自己不反唇相讥。
意志力有限论好像能解释生活中的很多失控。
电影《华尔街之狼》展现了证券公司的精英们放纵糜烂的生活。还记得在电影一开始,主角刚刚进入公司,就被前辈在餐桌上教导工作前来一发(吸白粉),工作效率更高。类似我们大考前啥都不复习了,老师让你睡觉玩耍去。
没有人解释过为什么大考前要去浪一下,如果意志力有限论成立的话,或许可以部分解释一下背后的种种。
······
未完
——读友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学姐在HK”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