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把熊逸老师的正义两难看完了,文中诸多事件引用,环环相连,又总是在结尾提出新的问题,颇具经典熊逸风格。
正如开头所说,书聚焦于正义问题在古代社会的复杂呈现,比如由舜的天子角色与儿子角色的冲突引出亲情与国事的矛盾,个人正义与民族大义或君臣秩序是否存在优先级, 儒家与法家关于以人情和道德还是依靠严密的法网来维系社会秩序,大利是否可以掩小恶,正如正义的目的与结果否能够证明强暴的手段与过程的合理性。所有的答案都是见仁见智吧。
全书还对很多现在人看来不理解的问题做了阐释,比如正人君子们对皇帝的乱伦痛心疾首是因为伦理大防被认为是人类区别于禽兽的特质,又所谓“修齐治平”,修有亏,华夏危矣。所以乱伦是否有害,不取决于事实本身,仅取决于时代观念。又如道德礼法的“从俗”是为了社会稳定,同样,“立长不立幼”是为了家族内部稳定;李广获罪自刎却不做任何辩解,是因为汉人多存士大夫礼义廉耻之风,他们认为接受小吏审问会让尊严丧失,这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观念相映;唐太宗对骨肉亲情无情却关爱天下万民,也可以用当其坐拥天下,则天下被其视为私产的逻辑来解释。
再说唐太宗的私德问题因其统治而被忽略,作者阐述了一种心理学的解释,即“认知一致性”:唐太宗因其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利益(唐代臣民的物质收益及后人的民族自豪感)而赢得了我们的喜爱,而其败德行为也会引起我们的不快,于是我们便产生了消除这种心理冲突的动机——冲突感会以何种方式被消除是可以预测的,这就是海德提出的最小努力原则,即人们倾向于以改变最小情感关系的方式来达到心理平衡,而私德问题正是这样的最小努力,我们只消在心理上稍作调整便可以轻易接受这位私德有亏的圣明天子。
从《春秋大义》开始读好熊的书,觉得作者真是行走的书橱,旁征博引,逻辑缜密,又不时语言诙谐,有时段尾突然冒出一个推理或注释让人会心一笑,作者自己也觉得好玩或是得意而在句子后面加上笑脸^_^,又让人觉得他童心未泯,倒像是中年版老顽童。《少有人看到的美》确是一种女性风格,文笔细腻感性而思想颇深。
好熊就像隐居世外的大侠,不知姓名样貌年龄身份却功力深厚少有人能敌,神秘又传奇(此处应有迷妹脸)。在这本书自序中,好熊说古人的观念与我们隔阂甚大,我们必须先在观念上懂他们,才能理解他们的言谈举止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让我想起前两天在食堂吃饭,看到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在擦桌子,应 该是帮她在食堂工作的家长做,心里就有点感动,又有点心酸。后来想想又收住了这些感情,因为我所臆想的不一定是事实。
人越长大,越觉得自己所知有限,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会不断包容又不断探索。好熊的书读一遍只能读个大概,可能框架都搭建不起来,懵懂中,觉得自己就像蹒跚学步的孩子,看高手的舞剑唯有惊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