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再游广胜寺

再游广胜寺

作者: 老的山羊 | 来源:发表于2023-09-29 10:10 被阅读0次

    记得第一次游览广胜寺,是在1976年左右,我在坦克团宣传队慰问在二十八军八十二师的时候,顺路参观的。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到广胜寺有近二十次,都是出差路过、陪同客人,还有两三次出差目的地就是这里,多数都是匆匆忙忙,时间短促。

    2023年9月16日再一次游览广胜寺,这次是陪同夫人与儿子还有狗狗,全家一起自驾游过来专门参观,所以逗留的时间比较长、游览的比较全面,观看的比较细致。

    不出所料,现在的这里,如同其他大一些的景区一样,已经或者正在争取成为“国家级景区”、“5A级景区”什么的,加紧建设中。景区内游览导图尚未就位,有的游客不知道从哪里行动。在游览车上我与家人们说起昔日的故事,旁边的游客才知道还有下寺和水神庙......

    山下正按照一定的标准扩大着景区面积,推土机轰轰隆隆开动,改造着以前我们二十八军的坦克训练场。(图一)

    记得我刚退伍到单位上班不久,单位派我到广胜寺出差,看到山下训练场上停靠着坦克,过去询问,是我原来部队六连的两辆坦克。那时我们坦克团已经归属了二十八军,坦克团仍驻扎在高平,全团各连轮流派教练车前来这里,供二十八军步兵老大哥训练打防坦克、步坦协调进攻等等。

    现在可倒好,在时代变迁中二十八军已经不存在,归并到其他部队中了,他们的资产大约归地方,当地地方征用起来不会太困难费劲。那个时候,自己的汽车可以驶抵寺庙前,现如今景区内必须乘坐景区自己的的区间车往返。

    在游客服务中心,听到远处传来高音喇叭的阵阵声音及音乐锣鼓声,还以为景区有什么活动,直到参观完毕上寺也没有发现有什么活动,偶然向山下眺望,西边那一排排稠密的简易楼房,我明白了锣鼓噪音的出处了。

    这里是霍山山麓,在山脚下的下寺正面,可以看到从霍山流出的泉水涌进清澈见底的水池,当年可以看到四五股泉涌,从池子的右角水域咕咕嘟嘟地涌出,泉水支撑着下游赵城和洪洞两县(解放后并成一个县)的用水。(图二)

    霍泉自古就是洪、赵两县的水源地,据说唐朝的时候,两县为争水源,经常发生冲突,后来升级为斗殴,经常有人伤亡。《山西通志》记载:“洪赵争水,岁久,至二县不相婚嫁”。除了争水打斗,两县绝无往来。至贞元年间,打斗激烈到需要官家出兵弹压才能制止。无奈,平阳知府与两县定了一个分水之策:在水神庙前架起大油锅,掷十枚铜钱于锅底,把油烧滚沸。两县选壮丁,赤手从滚油中捞铜钱,捞几枚,就占几份水。当天响锣过后,赵城的一条硬汉,冲至锅边,伸手从油锅里捞出七枚铜钱,不惜自己的右臂被炸得焦烂。

    从此在霍泉的西边建起一个分水坝,赵七洪三的水道建成,将泉水分为十份,一边三份,一边七份,小水道通向洪洞,大水道通向赵城,两县再没有因水而争。分水坝旁边的“好汉庙”就是当时为这位赵城猛男立的生祠(后重修过),并且还立有一通石碑记载此事,当年我就是读此碑文才知道这个故事的,从而发现,为了生存的水源,那个年月的官府能想到的就是用如此残忍的办法解决矛盾。(图三)

    这个故事与太原晋祠的晋水主要源头“难老泉”分水的故事大致相同。“难老泉”水是晋祠地区百姓生活的命脉,传说很久以前,晋水南北两河的村民常常为争水而发生械斗。后来官府出面调停。在难老泉边放置燃火的大油锅,油锅沸腾时投入十枚铜钱,哪一方有人能从油锅中捞出几枚铜钱,哪一方便可分得几股泉水。北村的一位青年,跃入油锅,捞出了七枚铜钱,牺牲了自己。北村永远分得了七股泉水,南村只分得三股。这位青年是花塔村人,乡人称他为张郎,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就把他的侠骨埋在中流砥柱的下面,起名叫“张郎塔”。在砥柱东面筑了一道石堤,堤腰留了十孔圆洞,南三北七。在东堤又筑了人字堰,作为南北两渠分水岭,北水流进智泊渠。解放前,北村的都渠长一直都由花塔村张姓人担任。至今,当年为纪念张郎而建的石塔仍旧屹立在晋水源头的清潭中,向人们讲述着这个故事。

    大约因为有霍泉的这股水流,文 哥后期,在下寺山下的农田里,建设起了“山西维尼纶厂”,当地也在旁边就势建起了“洪洞焦化厂”。山西维尼纶厂是省重点工程,家父曾经负责筹建。那时的决策者可不管什么古迹保护。看着看着,霍泉的西边就建起了这么两座工厂,我的朋友赵二湖、何建生、卫林等,当时都是厂子里的工人。厂子污染环境不说,生活区就建在霍泉池子的下方,看着看着,一片片空地上盖起了房屋。当时就只有一条大道从西向东,生活区的存在和扩大,使得景区面积越来越窄小、嘈杂,混乱。

    现在的霍泉池里仅可见一股泉涌了,两个厂子也在经济的浪潮里相继破产倒闭了,只剩下生活区的人们还在继续生活着。

    岁月的流逝,知识的积淀,使得这次再游广胜寺有了厚重的历史感。

    广胜寺是由上寺、下寺及水神庙三组建筑组成的,山上的叫上寺;坐落在山脚,面临霍泉的是下寺;下寺西侧为水神庙。

    上寺初建于东汉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原名俱卢舍寺,唐代大历四年(公元769年)重建,改名为广胜寺。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八月大地震,佛殿与塔倒塌。元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和明正德八年(公元1315年)相继重建,现在上寺的大部分建筑是明代重建的,甚本保持了元代建筑的风格。

    飞虹塔建在上寺。飞虹塔于明正德十年~嘉靖六年(1515年~1527年),在元代原址重建;呈八角形,外观十三层,高近五十米;外壁用各色琉璃制造的栏杆、天神、动物、斗拱等装饰,细致华丽。据说,飞虹塔与山西应县木塔、河南登封嵩岳塔、云南大理千寻塔并称为国之四大名塔。(图四、图五)

    记得第一次游览时轻松地攀登上了飞虹塔的最高一层,远眺鸟瞰,大地田园如画,村舍炊烟袅袅。当时用的是黑白相机,后来也曾费力地攀爬过几次。现在为了保护文物,只允许游客在塔内的一层摸着黑转悠。

    到了单位以后才有知道,飞虹塔还是保护国宝之地。

    1934年,蒋唯心受“支那内学院”(后改名“中国内学院”)之命来到广胜寺,识别、鉴定了寺内所保存的孤本秘籍佛经。这部佛经是中国第一部木刻汉文大藏经《开宝藏》的覆刻本,有少部分以《契丹藏》为底本,它的大部分内容是汉代至北宋的著名僧侣和来中国传教的外国僧侣将梵文翻译成汉语,然后编译成的书籍。金皇统九年到大定十三年(公元1149-1173 年),前后十五年才完成了这部卷帖浩瀚的经典。它是金代平水雕版印制(山西地方版)的佛教经卷。汉文大藏经《开宝藏》久已失传,它于是就成了世界上罕见的海内孤本精品。蒋唯心明确了它的学术地位和文物价值,为之定名《赵城金藏》,确定《赵城金藏》为弥足珍贵的国宝级佛经。日本佛教界也认为是“中国佛教界最重要的发现”(详见我的文章《蒋唯心小传》)。(图六)

    《赵城金藏》一直存放在上寺的佛陀殿内的经柜中。抗战初期,日军侵占了山西,日本鬼子多次派人或组团前来打探,妄图攫取。寺庙主持力空法师洞穿其阴谋,先把《藏经》转移到飞虹塔上的佛龛内隐蔽,同时向抗日政府和八路军报告。(图七、八、九)

    抗日政府和八路军决定迅速转移经卷,派出部队护卫,并组织人员携带篮子、包袱皮,连夜将飞虹塔内的数千卷经卷从鬼子三面包围态势的圈子中转移。几经周折,最后存放在到太岳革命根据地安泽县亢驿镇,隐藏在太行山下的一个煤窑里。我的一位朋友的父亲就是当时洪赵游击队的成员,转移佛经的那天,他们在山下道觉村一带设立封锁线,以防鬼子上山。他说当时根本不知道山上转移佛经,上级只是命令他们防止鬼子突袭上山。我的恩师、兄长的岳丈刘骞,时任抗日政府的洪赵县公安局长,他带领着从党政机关及根据地村庄挑选出的百余名战士和百姓,在三十多位僧人的配合下,登塔抢运。佛经转移走了,鬼子想加害力空,利空法师躲避起来。我曾经看到过力空法师在寺内暂时躲藏了三个月的吕祖洞,这次竟然忘了所在找不到。解放后这些经卷被运送到北京图书馆,经过多年的修复和粘贴,到2008年,4800多卷古经恢复了原貌,被列为珍贵的国家文物,国图的镇馆之宝。

    这次抚摸着藏经柜和塔上的佛龛,看着塔上一层的挑檐,想着在漆黑的夜晚,近百号人员搬着扛着经卷跋涉着山路,更有了亲身体会。

    退伍回家参加工作后,几次出差到这里,主要任务之一是将广胜寺文管所保存的两卷《赵城金藏》,护送到省城请专家鉴定。后来,在工作中钩沉索隐,知道了解放初期闻名于二十世纪初的三晋名人、收藏家张瑞玑先生的后人向我的原单位捐赠了一批张瑞玑先生的藏书,其中有珍贵的《红楼梦》甲辰本和张瑞玑收集的152卷《赵城金藏》零种。《红楼梦》甲辰本由当时分管文化工作的山西省政府副主席亲自带到北京,交于了文化部长郑振铎;152件《赵城金藏》则由原单位移交给国家图书馆。嗣后原单位又零星收藏了几卷《赵城金藏》,但是后来与省博物馆分家时,《赵城金藏》悉数划归省博物馆。现在,网上流传我的原单位收藏有一卷《赵城金藏》,事实上,原单位没有收藏任何一卷《赵城金藏》。

    那时我就很惆怅!在“全国第一次古籍善本普查”时,很想利用单位接触古籍善本广泛的优势,截留一、两卷《赵城金藏》作为馆藏,增加镇馆之宝。多次建议有关负责人付诸行动,但是负责人很大度:谁的也是国家的。拒绝了我的提议。2008年国家图书馆装裱修复完毕4800多卷《赵城金藏》,举行安放仪式及研讨会。在会上我感伤悻然地说:既然国家已经修补完毕《赵城金藏》,能否将一两卷还给我们,让它们回到故土------山西?当然这是痴心妄想了。后来,国图赠予我们一卷他们监制的《赵城金藏》仿制品。(图十)

    广胜寺的下寺原本是一座风俗神庙,金代未年毁于兵火,元代扩建后并入广胜寺。下寺的建筑基本上都是元代修建的。水神寺位于下寺西侧,与下寺仅隔一堵墙。

    这里不能不提到它的壁画。我第一次领略这里壁画就是当年在文管所所长李基的指引下,认真观看了应王殿南壁东侧著名的元代壁画。

    壁画上方横写着:“尧都见爱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演员有男有女,扮演着旦、生、净、未等角色。中间女扮男装的主角是中都秀,乐队伴随着鼓、笛、拍板等,有刀等道具,后面画着布景,表演历史故事。一个女人站在幕后,侧头向外看。回来我给恩师、兄长郭士星说起壁画之事,他给我详细讲解了这幅壁画的意义和重要性:它是我国戏剧史上的重要史料。这幅壁画第一次将生、末、净、旦、丑的角色表现出来。当时的“尧都”,即平阳,因尧曾在这里建都而得名;“见爱”就是被爱,被爱;“大行”是指太行山,包括汾河两岸的中条山;“散乐”,原本是指百戏表演,尤其是歌舞,宋元时也被称为杂剧艺人;“忠都秀”是当时著名的女演员的艺名,其中忠都就是中都,是古代蒲州的称号。这句话的意思是:平阳府喜爱的太行山杂剧艺人忠都秀在这里表演。它生动地再现了元代戏曲的表演。我受益匪浅!(图十一)

    后来我自己又单独或陪同客人多次参观水神庙的其他壁画,见到了下象棋的情景;知道了高尔夫球的前身;角落里烧水用的炉子,燃料不是木柴,竟然是煤球;还看到了官吏的市井生活,买条鱼还斤斤计较,讨价还价,并且捉奸取巧,表现得活灵活现。

    以前这里随便观看,并允许拍照。但外国人拍照时要收费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据说规定为,原地一照十五元,可是实践中外国人脑筋能转弯,他们原地转圈拍摄,只交十五元。有次我去的时候,文管所长说,这得改正!不知后来如何规定了。现在水神庙壁画每天只开放两小时(上午下午各一小时)。这次很凑巧,我们去时大约是中午一点左右,正好有人出资请导游讲解,殿门开了,我们得以蹭看。否则只能或者等候,或者离去。

    几次看着下寺大殿等处空旷的墙壁,得知这里原有壁画,得知这里的壁画被当地的官僚士绅和帝国主义倒卖到美国,痛心不已。

    后来知道了倒卖壁画的就是卢芹斋——近代著名的文物贩,北响堂山石窟石雕的倒卖者也是他!再后来,也知道了广胜寺壁画的下落。四幅被广胜寺剥离的壁画分别收藏在美国的三座博物馆中。

    具体如下:

    后殿西壁的《炽盛光佛佛会图》现藏于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后殿东壁的《药师佛佛会图》现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前殿东西两壁的《炽盛光佛佛会图》《药师佛佛会图》现藏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图十二、十三、十四、十五)

    这次在下寺大殿大门的西侧,我专门找到一通碑,仔细阅读并抄录了全文:

    《重修广胜下寺佛庙序》碑

    邑东南广胜寺,名胜地也,山下佛庙建筑,日久倾塌不堪,远近游者不免触目伤心。

    邑人频欲修葺,恒以巨资莫筹而止。去岁,有远客至,言佛殿绘壁,博古者雅好之,价可值千余金。僧人贞达即邀请士绅,估价出售。众议以为修庙无资、多年之憾,舍此不图,势必墙倾像毁,同归一尽,因与顾客再三商榷,售得银洋一千六百元,不足以慕金补助之。

    爰于十八年五月动工,新建东北砖窑一孔,重修庙内大殿三处,西南角又添置洋式门一所,其余东西廊坊左右围墙坏者补之,倾者筑之,一切经营大壮旧观。至十月而告竣。

    同人等不欲此盛举,问序于余,余曰:庀工鸠材,修理之常事,无足异,所异者,在以壁像而易巨金耳,朔自佛庙之建,始于唐贞观年间,吾不知当日所用之砂泥,果由何匠人之手而成,所施之彩色,果由何人之笔而绘,是粪土也,不啻珍宝之堆积其上亦,仙人有点石成金之术,豈佛门亦有化土为金之能欤?夫古寺粉墙,不乏名画,昔韩文公诗有曰: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足证寺墙之多绘事也。

    然其精于描绘者,亦不过备游客之观览,供诗人之歌咏而已,初未闻视为奇货而如此之重且贵者也,此壁而得千金之报,则赵氏之连城由来相传,其价又将何如也,然佛法无边,至道在人,是举也,买者不虞折阅,而倾囊以施之;售者不惮物议,而慷慨以与之,无非睹庙宇之荒芜,有以大动其慈悲心,共襄赞此数十载难成之盛事也。

    从兹十方清洁,殿庭严肃,风雨不懼其飘零,霜雪勿虑其侵蚀,击登坛之鼓,瞻如来之尊,参拜有礼,其容以整,冥佛之功德有感也,岂人力所能为哉!因序之,以志不忘云尔

    署理赵城县县长晋城张梦曾督修

    邑绅卫竹友撰文,许寯书丹,贾绍康篆额

    中华民国十八年岁次己巳丑月吉立

    碑文说明了1929年倒卖下寺壁画的原委:原来下寺久已“倾塌不堪”,当地多年想维修,那个年月政权更迭,风雨飘摇,终无处筹措资金。“众议以为修庙无资”,“势必墙倾像毁”。为了不“同归一尽”,只好出此下策,剥离壁画,卖与“顾客”(卢芹斋),经过讨价还价,“售得银洋一千六百元”,不足之金额以慕金补助,完成了此数十载难成之盛事!

    碑阴刻的是捐资者姓名,县长张梦曾施洋三十元,县内机构差徭局、财务局、商务会各二十元,周边村社多为十几元,个人捐资十元、五元不等。

    通览碑文后,我五味杂陈!

    时任县长张梦曾亲自署名勒石立碑,说明整个是由,他的窘境可见,他也有苦衷啊!在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的年月里,寺庙倾塌不堪,久觅不到资金修缮,继续拖下去,势必墙倾像毁,同归于尽!虽然是“剜肉补疮”,不得已他只能选择保存建筑。我觉得他是抱着“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心境下决心的,并且着人镌刻勒石,供后人评说。此时,他的心也在泣血啊!

    现如今在有关国家还能看到“署名”广胜寺的壁画,还能看到北响堂山的石刻雕像,还能看到......(图十六)

    想想过往的历史,风云跌宕,壁画、石刻在原处尚能存否?......

    张梦曾们、卢芹斋们、包括敦煌的王道士们,过耶?!功耶!?

    老山羊札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再游广胜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msr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