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妇女,自从出嫁了之后,想要回娘家,就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了。那么,究竟是为什么呢?从下面这首《葛覃》就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新婚妇女的心情了。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是一种草本植物,在古代的药理用处并不比得上荇菜。但是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古人多用它来织布。而中谷则就是在山谷的最为幽静的一块地方。那么,葛,就是在那样的地方自然地蔓延生长起来。
同时,葛的叶子也正是因为在这样好的时光中,显得格外的茂密,生机勃勃。 但是此时的葛还未长成熟。从“黄鸟于飞”就可以看出。黄鸟也就是黄鹂鸟,黄鹂鸟活动最为频繁的时节就是春末夏初的时节了。特别是在桑树果子成熟了的时候,就会有大群的黄鹂鸟在丛中穿梭。此时,再搭配上黄鹂鸟“喈喈”的动听叫声,是一副春意盎然的画面。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
“莫莫”一下的,就画风一转, 葛就到了成熟的,可以利用采摘的时节了。采摘之后,自然也是用来织布做衣服了。
“是刈是濩,为絺为綌”讲的就是将采摘回来的葛放在热水里煮,然后再将葛的茎用来织布。 而正是这样取自自然,劳之于力的衣服,穿在自己的身上,才会产生“服之无斁”的感觉。古人与大自然的联系比起现代社会来说,可以说是更加紧密,对大自然也是更大具有敬畏和感激之情。
朱熹也说过:“知其成之不易,所以心诚爱之。”就是因为明白了劳作的不易,所以才会倍感珍惜和喜爱劳作的成果。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这首诗歌到了最后,才开始点题。可见,古人是多么含蓄的一种非现代生物啊。从首句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新婚出嫁之后,想要回娘家看望父母的女子。
这件事在现代人可能看上去没什么,中秋,元旦,不管过节没过节都可以回家看看。但是,在古代就很不一样了。在古代,这对于一个刚出嫁的女子来说,就是一件大事了。
女子嫁出去,就成了别人家的人了,一年都很少有机会回家看看自己的父母。从这种习俗来看,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位女子接下来的心情了。
“言告师氏”说的就是古代出嫁的女子在回家之前还要先跟自己的老师,也就是照顾自己的日常的,并且教育自己如何做好一个人妻的老师报告。可见,在古代,古人对于家庭这一块看的是多么重要了。同时,在但是,一个女子要回家,是不能自己去跟公公婆婆说的,因此,也是需要这位老师转述。
接下来,就是准备去娘家的准备工作了。虽然古代的女子并没有现代的女子那么多,但是,他们 对于衣服的分类却有很严格的制度的,私指的就是自己平常穿的衣服,衣就是在重要的场合需要穿的衣服。
所以,这位妇女就在纠结自己该洗哪些衣服,哪些衣服要穿。可见这位诗人内心期待,激动的状态从这样的纠结的事情中表现了出来。这一侧面描写可以说是恰如其分,极具生活化。
整首诗采用的是倒叙的手法。方玉润《诗经原始》中就提到,“因归宁而浣衣,因浣衣而絺綌,因念絺綌而想葛之初生,至于刈濩。” 可见这个妇女因为要回娘家,所以要洗涤衣服,然后就想到了织布制衣的劳作过程,又联想到原野里的“葛”。
那么是的前面两段的描写背后的寓意也莫过于此了。春天的“葛”在山谷中生长,意寓女生在自家深闺中初长成。*盛夏“葛”的成熟、收获并被制作成贴身舒适的衣服,意寓女生的长大成人和出嫁为人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