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晚上,数万亿只浮游动物(例如桡足类、樽海鞘、磷虾、和仔稚鱼等)会悬浮在海面以下几十米深的海水中,静静等待迁徙信号的到来,其中有很多浮游动物甚至比米粒还小。太阳落下去就是信号,大批成群结对的浮游生物从海面以下垂直向上游到海面。这是一项十分惊人的壮举,对于体长仅6毫米的仔稚鱼来说,从300多米深的海底垂直向上游到海面,相当于一个人在1小时内游80000米。整晚,它们都会停留在海面附近,直到第一缕晨光穿过海面,射入大海时,它们才会重返海洋深处。
关于上述事实的早期记录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海洋中的潜艇使用声纳搜索时,探测到一种奇怪的现象:部分海底似乎会上下移动。现在的科学家利用水下机器人、声纳和成像技术对这些生物及其遗留在环境中的DNA进行考察,得到的结果让人震惊:它们能按照自己的种群紧密地聚集在一起,并精心设计一起迁徙的时间。
那么为什么这些微小的浮游动物每天都要长途跋涉呢?简单的解释是为了进食和避免被捕食,它们在夜色的保护下,冲向近百米高的海面,捕食那里各种微小的浮游植物。之所以说是简单解释,部分原因有以下两点。
第一,它们并不是唯一在夜间活动的动物,还有章鱼、灯笼鱼、管水母等生物也在夜间活动,就是以这些迁徙中的浮游动物为食。可见上下迁徙不能完全避免被捕食的命运。
第二,它们的捕食对象,即浮游植物也会垂直迁徙数米到数十米,不同于浮游动物,这些微小植物可能数小时、数天甚至数周才能完成这段旅程,其中一些还会在中途繁殖,由它们的后代继续完成任务。并且这些浮游植物会在有阳光的白天向上游动,而晚上向下游动,它们最大程度地接触阳光并降低在夜间被浮游动物捕食的风险。
由此可见,捕食与避免被捕食,只能对这些动植物的行为提供部分解释。更让人不解的是这个实验:研究人员将一种具有双鞭毛的叫做甲藻的浮游植物,和具有掠食性的桡足类动物放在同一个大盐水槽中。甲藻会出现躲避行为,主动下潜更深,远离上面的浮游动物。不可思议吧!什么东西支撑着它们的主动性?可见,对于生命的本质,我们还是知之甚少。
注:以上内容来自《环球科学》总第245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