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竹石,一位励志终身成长的退休阿姨。
先给大家提个问题:
一个人每月只读3本书,但他沟通输出的量也是3本书;另一个人每月读10本书,但他的沟通输出量只有一本书。
这两个人哪个成长快?
有的人说是读3本书的,有的人说是读10本书的,大家猜一下,哪个正确呢?
我猜,大部分人会选择读10本书的,
其实恰恰相反,是“每月读3本,输出3本”的那个人成长快。因为他的沟通输出量大。
那什么是沟通输出量呢?简单概括就四个字“说”“写”“行动”。
大家听了可能会不大理解,解释一下。
说就是,读完一本书用自己的话讲出来;写就是经过思考写出一篇条理清晰的文章;行动呢就是去践行。
我记得在上初中时,一到快要期中或者期末考试临近时,大家就大声的背诵各科的考试题目,教室里人声鼎沸,你别看吵,我感觉背东西特别快,还不容易忘记。
而到了高中,大家都默背,很少有人出声,教室里很安静,我感觉背的效果反倒不好。
今天终于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因为在大声读的过程中,充分使用了神经和肌肉。这就是运动性记忆的优势。
这个观点来自于《为什么精英这样沟通最高效》,作者桦泽紫苑,他是一名神经科医生。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作家,目前为止,他已经出版了28部作品。
他凭借这个习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每天在网络杂志上发表文章 连续13年
每天更新自己的Facebook(脸书)连续8年
每天更新自己的YouTube(优兔)连续5年
每天写作3小时以上 连续11年
每年出版2~3本新书 连续10年
自己新书的讲座,每月举办两场以上 连续9年
这么好的方法,我当然要借鉴。
回到关键性的问题,我们看书都是为了成长,从而遇到更好的自己。
那怎样使我们快速成长呢?
1、输入与输出的黄金比例应该是3∶7。
我们读、听是输入,说、写、行动是输出。
输入与输出的黄金比例应该是3∶7。
我想大部分人是不是弄反了。我以前就是这样:光看书,很少动笔。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到我以前分享的关于毛主席读书的故事。
他在那个年代就在践行这种读书方法,用毛主席的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主席在书的空白处写满了自己的思考。
他还经常把书中读到的故事讲给身边人听。
所以输入时间<输出时间,是自我成长的关键。
2、两周内使用三次的信息,将成为长期记忆保存在大脑中。
输入我们大脑的信息,会被临时保存在一个叫作“海马体”的部位。这个临时保存时间为2~4周。
如果我们反复使用了这个信息,大脑就会判断这个信息是“重要信息”,然后将其转移到大脑的“颞叶”,作为长期记忆加以保存。
这就是我们在学习上经常使用的方法,学完知识要经常复习巩固,才能变成长久记忆。
3、沟通输出的结果需要反馈,以指导接下来的输入。
就拿几年前我考会计证来说吧。
每天到培训班去听课,然后复习背诵考点,然后做题。
开始做题时,自己觉得很多知识已经掌握了,但是还是做错了很多题目。
有的学员做完题就完事了,可是再遇到这样考题还会出错。
我把错题做上标记,然后把答案擦掉,并弄清楚题目做错的原因,过一星期再来做错了的题目,看看自己能不能做对。通过这样反复训练,我顺利地拿到了结果。
写在最后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其实是现在。小伙伴们,我们一起努力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