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王小波和李银河,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想到他们为人称道的爱情。
那句“你好哇,李银河”想必大多数人也都听过。
其实我也一样,但我当年一直没明白的是,这短短的六个字,为何会与爱情牵扯到一起。
最近一直在输出,没有输入的人永远写不出好文章来。所以趁着今天心情有些烦躁,就一口气读完了王小波的《爱你就像爱生命》这本书,虽说写的是王小波著,但其实是其妻子李银河后期整理而成。
我喜欢读短小而精炼的书籍,没有长篇大作的繁杂冗长,需要花上长达数月的时间读完它。可能性子比较急,当我打开作者的内心世界,就像迫不及待去揭开面纱,了解背后的真相,哪怕是作者一生的经历。其实这本书前两周就开始看,但一直拖拖拉拉,没看多少。今天索性全给读完。
这本书就像是海莲汉芙的著作《查令十字街84号》,全书以过去几十年时光中的来往书信集结而成。不同的是,海莲汉芙的著作一直处于双方信件的交替出现中,而此书前篇甚至将近一半都是王小波写给李银河的信,只在后篇中出现少量的李银河回信。甚至最后的一大部分都是王小波写给朋友的信件。
个人觉得整体的脉络还是稍微有些紊乱,但好在涉及面较广,时间跨度较远,从李银河与王小波相识的1973年横跨23年至1996年收尾。从彼此间的爱情,到几十年来的经历再到后期与友人间谈论的工作,记录演变着一整个时代的变迁。
在读这本书前,我从未读过王小波和李银河的任何文章,甚至在脑海里也没有相关书籍出现,连最基本的样貌我也丝毫没有记忆。当读完这本书,算是第一次走进王小波李银河的世界。
尽管并没有太多的感受可以言表,但有着如同《查令十字街84号》书中一样最真实最平凡也最火热的情感共鸣。
那一封封往来的书信都在表达着彼此间最真挚热烈的爱情或是友谊。这些情谊堪比金坚,即使岁月沧桑流转,这些书信的文字将永远像涓涓细流缓缓向人娓娓道来。向人叙述着那个时代所发生的最值得纪念的事情。或许普通,但在王小波和李银河心里,这就是一整个世界,一辈子的记忆。
文字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用于记录。即使王小波是中国著名作家,擅用各种写作技巧,但在给李银河的信件中,和很多人年少写的情书都是大致相同。轻易可以看出那种青涩,勇敢,真挚,火热,为了爱情奋不顾身,无所畏惧。有着愿意随时将生命、青春永远奉献给对方的冲动,对于爱情没有复杂的思考,只有爱、喜欢和想要。
王小波和李银河是通过朋友介绍相识,资料记载,说是王小波对于李银河那是绝对的一见钟情,认识后的第二天就开始主动追求李银河。老实说,我羡慕这样的爱情,不仅是王小波的敢于追求,更是彼此都很喜欢对方,双方都毫无保留的把爱奉献给对方,没有索取,没有欺骗,只有相信和真诚。
我喜爱写信,总觉得用网络记载下来的文字缺乏感情,缺少文字本该流露出来的灵性,但确实没能付诸实践。可能是因为连个写信的收件人都没有,也可能是自己的字写得太难看,或是内心充满浮躁,耐不住性子也静不下心来用笔在纸张上留下一行行的印记。
上一次写信还是两年前,也是写给一位喜欢的女孩。但和王小波不同的是,我没能收到李银河的来信。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段记忆留给我的价值。
现代人的爱情本身和过去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人们喜欢把它弄得复杂。来得快,去的也快。刚认识就想在一起,吵几次架就觉得彼此不合适。甚至有的人也只是想逢场作戏,玩玩而已。
前几天有位朋友聊天时说,可能到现在她还没明白什么是喜欢或者该如何去喜欢上一个人。
其实,这倒是算一个比较正常的问题,很多人在爱情这个人生难题面前都会充满疑虑。但在我心里,就像王小波和李银河的爱情,只要彼此愿意把最简单的真心实意交给对方即可。很多人错就错在一直在等着对方先出牌,先交底。生怕自己会没有退路甚至会占据下风。虽然彼此一见钟情是最好,但即使没有一见钟情不代表不能通过后期的相处来慢慢了解对方。很多人的爱情始于真心,却经不住现实的考量。
朋友还说了一句我非常认同的话,爱情是件神圣的事情,是你们将携手走完一生的伴侣,应该很认真的对待,并且要通过长期的了解和接触才能下定决心是否选择对方。
爱情本身就是一场平等的选择,从来都不是谈判交易或者妥协。爱情中最怕的是觉得自己啥都懂啥都明白,一谈起恋爱,啥都忘了。这也是为什么在爱情中经常有人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原因。
王小波对李银河说,“有的人,是无价之宝”。
李银河回给王小波,“谁把我放在心里这种位置,我才能把自己的一切给他。不能给一个不咸不淡,不冷不热,不死不活的人,因为他不配,他根本不配。我要爱,爱得热烈,爱得甜蜜,爱得永远都不够。我要把我的全部身心,热情,灵魂,连带一切情绪,一切细微的变化、活动、感触,它的一切甜蜜、悲伤、绝望、挣扎、叹息,它的全部温柔、善良、渺小、优点、缺点都给他,还有我的愿望、幻想,一切,一切”。
最后,也愿你余生遇见王小波;愿你余生遇见李银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