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一個時刻,你腦袋里突然蹦出來一句話,讓你想用文字記錄下來?又或者有沒有這樣的時候:有些話你想對某個人說,但是又難以啟齒,於是你選擇發一段文字信息,一封E-mail,寫一封信。
文字,特別是漢字這樣的象形文字,它以無聲的圖形傳遞人的精神思想,是很好的溝通媒介,也是很好的信息保存媒介。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掌握好駕馭文字的能力。
文字表達在構建一句話、一段話、一篇文章的時候,其實是在腦海里架構語言邏輯。文字是實打實的,白紙黑字寫出來,無法像口頭表達一樣可以添加聲音情緒信息,也無法增加肢體語言作為輔助,這就需要寫作者有很好的條理性思維,架構文章的邏輯思維,以使文字的表達更清晰直觀。於是在寫作的過程中就大量的鍛煉了人的分析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
所以寫作不僅是溝通能力的體現,更是理性思維的體現。
寫一篇文章,它的架構是否完整是由其邏輯性和條理性決定的。
所謂的邏輯和條理,簡單的說就是“因果關係”。一句話中有主謂賓,一個論點的闡述有前因後果;如果因果關係交代不清,主謂不明確,就會陷入混亂和不知所云。
每一篇文章都必然有一個“目的”,所有的文字都圍繞著這個目的展開論述。什麼排在先,什麼排在后,一定要心裡有數。
引用我小說中的一段話:
十月國慶節假期回來後,天氣變得更涼了,在寢室裡已經不能再脫了鞋坐在地板上,而是穿上了棉布拖鞋。夏天的時候,301寢室的6個女生喜歡跪著把地板每一塊地磚用抹布擦得乾乾淨淨,然後坐在地板上看漫畫書。雖然會開空調,但也總覺得坐在冰涼的地板上比較愜意。也因此故,每週寢室衛生評分她們寢室總是最高的。
這一個段落中每一句話都包含著一個因果關係,同時這個因果關係又呈現出一個畫面,畫面與畫面之間以清晰的條理並列起來。
當然了,寫這段話的時候我腦袋裡并沒有什麼規則存在,只是自然而然地順著“感覺”寫。
就像如果有人問你:“請問睡覺要怎樣才會睡著?” 你也會下意識地先思考一下,才能回答出睡覺的“訣竅”,說,睡覺啊,就是先舒舒服服地躺著,然後閉上眼睛,調整呼吸,清空大腦,然後...就睡著了。但其實你根本不需要知道睡覺的步驟和規則,也有能力去睡覺。寫作也一樣,當你能化規則于無形中,那麼你就是在真正的寫作中了。
除了那些規則之外,寫作要有同理心。
這裡所說的“同理心”是指“與讀者感同身受”。在寫作時,你不僅是在寫作,還必須是一個讀者。當你寫完一段話,自己仔細讀一遍,有什麼感受?如果你是這篇文章的讀者,會對這段話有什麼感覺呢?覺得哪個詞重複了嗎,哪個字多餘了嗎,還是哪個標點搞錯了?
是的,一定要做到這麼“吹毛求疵”,咬文嚼字。如果一句話能闡明一個問題,絕不多說第二句話。
這一咬文嚼字的習慣,我是在小學五年級的時候養成的。對此我很感謝我當時的語文老師,也一直都記著她的名字。在她的語文課上,她講解課文的時候會帶著我們一句話一句話地分析主謂關係,分析其中的起因經過結果,教我們如何簡練地總結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這些“解剖”每一句話的習慣,一直影響著我。
我一直都對身邊的文字信息很敏感,無論是一份報紙的標題也好,燈箱上的廣告語也好,還是飲料包裝上的食用說明,我都會仔細閱讀,判斷它們之中是否有語病。於是在日常生活中我總是保持著對文字語言的思考,而這些思考則會在我寫作的時候體現出來。
除此之外,我還有每天寫日記的習慣。
這個習慣從我小學起到現在,一直堅持了十幾年。從開始的一句話,到後來的兩行、三行字,到現在每日滿滿的一頁紙。你問我為什麼有這麼多事情可以記錄?其實如果要寫,我還可以寫更多。
不一定非得發生什麼重大事件才可以寫,生活中一切的小事都值得記錄。如果你熱愛生活,又能細心覺察的話,可以在日記中記錄一下今天跟某個人的談話給予自己的啟發;或者寫下自己對某件事,某個行為的看法;對未來的計劃。在書寫的過程中你會感覺到這是在跟自己對話,這種對話的時間越多,越能幫助你了解自己。而當你往回看從前的日記,則會看到自己思維成長的軌跡。
每天寫日記,不僅是每日自省的契機,更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自己的文筆,寫出自己的風格。而且,日記因為完全私密,可以免除“寫作文”的心裡負擔。慢慢地,你就發現自己愛上了寫作。
寫作的方法掌握得差不多了,最重要的其實還是內容。
當你寫作的時候,必須是當你有話要說的時候。如果你明明無話可說,卻偏要拼湊出一篇文章,讀者是會感覺得到那份牽強的。不要以為文章語言通順沒毛病就行,一篇好的文章必須要有“靈魂”,那是它的精髓所在。
文字誕生,是因為人類有表達情感,記錄信息的需要;當你看到一個漢字的時候,它是有靈魂的。成千上萬的文字組織起來形成一篇文章,你能通過它讀到另一個人的思想,我們每個人都擁有感知這美妙感覺的本能。一篇文章的真誠是無法偽裝的。
所以在你寫作之前最先要明確的是,你要寫什麼?你有多渴望把這個故事告訴大家?
曾在一篇文章上讀到過一個觀點:我們人人生來就會寫作,而當我們開始上作文課之後,我們就不懂得了寫作。
這個觀點所表達的意思是,我們每個人生來就會寫作,就如同我們生來就會說話一樣,不需要學習許多規則來限定自己的本能。
對於日常基本寫作來說,這是對的。我也讚同大家平常怎麼說話,就怎麼寫作,因為文字的誕生本來就是為了方便人類交流的,沒必要弄得太晦澀難懂。現在有些人搞古文復辟,完全是本末倒置,最後弄得人話都不會好好說。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特色,既然已經用了白話文這麼久,就沒必要倒退回去了。也退不回去。
(有人可能會問我為什麼用繁體字。嗯。因為相對於簡化字,繁體字(正體字)的字形更優美,含義更豐富完整,更具表達的多樣性。書寫正體字的過程對大腦是一種很好的刺激訓練。)
然而這裡所說的平時怎麼說話就怎麼寫作,不是讓你把一些口頭表達也有當無類的,毫無顧忌地寫出來。事實上寫作區別于口頭交流的地方就在於“書面語”的存在。不要把“裝X”,“牛X”,“撕*” 這樣沒教養的詞寫出來,而是應該用更文明的書面語將它們的含義替代。那些粗俗的詞寫出來不會凸顯作者的高明,反而是暴露了這個作者詞匯量的匱乏,駕馭文字的無力。
譬如說那句幾近經典的話:“ 假如生活強姦了你。”
讓我們來考證一下,在座各位有多少人是有過被強姦的體驗的?而真正有過強姦體驗的人,會樂意看到這樣的比喻嗎?
還有那一句:“靜得連一根針掉落的聲音都聽得見。”
請問有多少人真正聽到過針掉落地下的聲音?針掉落地上發出的聲音有多大?這種不真實的感受根本沒有說服力,無法引起任何共鳴。
在我自己的原則中,有一條原則是不濫用比喻句。凡是用到比喻句的時候,必須是“能夠體會到”的感覺,而且要文明地表達。
文明地表達,這是寫作者最基本的道德操守。
現在,當你能言之有物,又能邏輯清晰,條理分明的時候,就可以用最平實的語言把你的故事寫出來了。不需要堆砌華麗的辭藻,有時候那是累贅;不需要刻意的比喻句,如果你想不到類似的體驗去作比喻,就不要寫比喻,這不會影響故事的表達;也不要在意是否有引經據典,那只是可有可無的錦上添花。重要的是,怎麼把你的故事清晰地,毫無負擔地用文字描述出來。
一個故事,只要做到有真情實感,主旨明確,有因有果,條理分明,那就是一個好故事。
最後,寫完的文章必須要讓人看。
一篇文章,有人看和没人看,带给你的心理感受是不同的。
没人看的日记,可以怎么写都无所谓,但是一旦发布出去让人看到,心里就会多了一分谨慎。所以如果你想练习写作,就一定要发布出去让更多的人看到。越多的人看,你改进自己文笔的动力就会越大,进步也会越快。
人都是需要認同感的,這種認同感的需要促使你把文章越寫越好。
祝大家都能寫出自己的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