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子又熟了,不知何时起,麦收与考试季成了形影不离地相伴相随,成了大家每年关注的话题。
学校的教学基地的一小方框地的麦子,在周末两天之间也应季变黄,在后勤老师的精心照顾下,麦穗长得格外饱满,那长长的麦穗有十厘米长,身高也有一米多,晓燕每次经过麦地时都会驻足多瞅上一眼,瞧着那麦穗上长长的麦芒——芒麦子,这是晓燕很熟悉的麦子种类,还有没芒的麦子。晓燕喜欢没有芒的麦子,没芒的麦子搓麦穗时不扎手,能很快地搓出一小把麦粒,一颗颗饱莹莹的青麦粒散落在手掌里,如小宝石一般让人喜欢,一把麦粒倒在嘴里,随着咀嚼,颗颗麦粒的浆汁爆裂在口腔,一股清甜的麦香,溢满心田。如果是芒麦穗搓在手里,总扎得手心痒痒的疼疼的,晓燕小时候不喜欢搓芒麦子,假如只有芒麦子,晓燕也会忍着扎手的难受搓麦粒吃,青麦粒太好吃了,这也是在麦场里最美好的时光。
看麦场时搭房子是晓燕的第二个乐趣,晒麦子的大好天也是麦场最难熬的时刻,为了躲避酷热的太阳,晓燕用场上的木掀、扫帚、连枷架起一个场地,然后再把盖麦子的塑料纸搭盖在顶上,一个简易的遮阴小棚就搭建好,里面铺上袋子、塑料垫底再弄个小毯子铺上,这是提早有打算时会这样铺,如果没打算,晓燕会把簸箕放在遮阴小棚里做可以休息的座椅。
晓燕还喜欢看着父亲拉着碌碡压场汶(麦场)的场景,一圈一圈地转着,在晓燕欢跑的时光里,爸爸像变魔术似的,把场汶压得结结实实平平坦坦的,记忆里父亲这样压麦场的次数就几次,后来在村东,村里号召每家每户出人工修起来一条大宽公路,大家都集中到村东公路上晒麦子、打麦子,一条笔直的泥公路在麦收时最为壮观,一家连着一家,成捆成捆的一堆一拉,还有晒在各家场地的麦子,一片连着一片,公路穿上了最华丽的衣裳——麦子装。脱粒机也省事,排头一家挨着一家干就行,大家在一起打麦子也不用刻意找人,左邻右舍互相帮着就行。
收麦子最累的是一开始用镰刀割,一亩一亩的麦子靠着一把几十厘米的镰刀,一镰一镰地割,每个忙着割麦子的抬头透气的那一刻都是一个模样,脸像黑包拯似的,不光脸黑只要能透进气的都会充得黑黑的。还有在脱粒机脱粒时,为了配合好脱粒机大家要速度迅速,入麦子的人是主力也是关键人物,要眼疾手快,整个脱粒的过程以及速度全由他决定,还要不怕脏。还需要递麦子的,最少两三个人,还有接麦粒的,扬麦草的,所以伺候脱粒机至少要五六个人,人少是干不起来的,再多出几个也行,再多就帮不上忙了。在脱粒时晓燕经常被安排撑袋口接麦子,每次妈妈总让晓燕包得严实些,只留有两个小眼睛的空隙就行,可往往也顶用。每场结束在场每个人也都会变成黑灰黑灰的,每个人都会累得呼哧呼哧地喘。麦收的典型特点——脏、累、忙,让人们想起都有些发杵。
碰上好天气,麦收从镰刀割到麦子入仓算起来是用不上几天的,大家赛着法地跟时间比赛。如果慢了碰上雨天那就很麻烦了,还有可能吃上生芽的麦子。那是晓燕仅有的一次记忆,麦收碰上了连阴天,大家收下的麦子没地方晒,只能炕上、地上的摊晾着,家成了麦场,那怎么能够干麦子呢?在地里没收回来的麦子,过了麦收的时间,在连日雨的浇灌下,开始发芽……听父母说他们总共碰上两次。可那吃不上好面的痛苦确是深深地印刻在人们的脑海里,它在记忆里一次一次催赶着每年麦收的进度。
瞅着实验基地沉甸甸的麦穗,晓燕回想着以前麦收的场景,品着麦收的忙碌和累,真的有些怀念,忍不住的晓燕伸手折下一个麦穗,拿在手里,芒痒痒的有些扎着手,可能皮厚实的原因,确切地说是像在挠手。路上碰到孩子,晓燕弯下腰,让孩子看可以吃的麦穗,小孩子睁大眼吃惊地看着,这能吃?晓燕微笑着搓着麦子,吹走麦康,把手心里绿莹莹的饱鼓鼓的麦粒分给孩子,让孩子学着自己的样子品尝麦香,晓燕还把手里的麦粒让孩子闻,孩子兴奋地喊着,像粽子的清香。这就是你们不熟悉的麦粒的香。
晓燕还想炫耀烧着吃,煮着吃麦穗时的香甜。可惜如今的孩子,很少能品尝到青麦子纯天然的香甜。
如今的麦收,再没有了以前的忙碌,全是机器。人不需要上场干,只需在地头等着装麦粒就是麦收了。现在大家在麦收季节关注更多的是每年孩子们的中高考,那是更忙更累更紧张的收成。
晓燕怀念着麦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