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邱晨面对质疑,在微博发表声明,“衷心希望香港风波能早日平息,祖国强大。”
3月16日,《人民日报》评论:国家大义容不得巧舌如簧。作为公众人物,该给年轻人传递什么价值?不要以为巧舌如簧,就能改变事实。
于是,我就预感到自己曾经最喜欢的辩手,该凉了。毕竟互联网是有记忆,营销号又无穷尽。
当一个人成为众矢之的,即便她是白的,也能说成是黑的。更何况,邱晨至少在国家立场上本就扑朔迷离。
我说过,我一生最大的冒险,是对自认为对的人敞开心扉。这句话,放在我敬仰的那些公众人物身上,也是一样的。

让一个公众人物糊,有多简单?前段时间,肖战AO3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艺人生涯应了那段最古老的笑话:
“哥哥,就算你与全世界为敌,我们也会站在你身后,陪你背叛整个世界”
“可是我为什么要与世界为敌”
“我们帮你”
于是,五年摸爬滚打,一朝,卒。这是别人的爱豆。
我的就不这样,我粉的人,都被自己玩死的,一手王炸,让现实生活的对四套了出去。
斜杠青年的萌芽是在高二粉上江一燕开始的。
寄宿高中的文字乐趣有三种:一是被撕成十几份的《龙族》和对半劈的文刊,一套书养活整个年级,你上节课看的那一打和下一节课看的基本对不上。
二是语文的阅读题,每每发下试卷,只对阅读求知若渴。
三是英语报刊,首页总会有各个领域的看点,多伦多泛美运动会、艾玛沃特森写真、最美支教者。
喜欢江一燕是在那张报刊开始,这份倾慕在我读完《我是爬行者小江》之后,达到顶峰。
然后,“建筑奖”事件后,被扒得体无完肤。才女的称呼在“摆拍、低学历、内涵朋友、贴假标签”的种种曝光后,迎来了灾难性嘲讽。
如果说,艺人离我们太远,人设是必备圈粉良药,那我最喜欢的生活区博主:吴悠,只是一个认真生活的普通人。
这样声音温柔、面相甜美的姑娘,总是真的吧。记得去年,每天早上,一定要放着她的视频起床、整理房间、吃早餐。
开心、不开心都能在她的视频中得到安抚。以至于,即便我发现她的视频越来越水,广告越来越多,也没有因此去质疑她的为人。
后来,“校园霸凌、劈腿房东、肉偿房租、养宠吸粉”的帖子逐渐多了起来,我不知道哪些是假的,但在她的视频里,我似乎看到了不久的告别。
两个月后,她推送完最后一条广告,以一张律师函,暂告网络。

如果听到“以我为准”这句话,用一种低沉而稳重的语调说出来,有没有一种霸道总裁的甜文既视感。
他是我专业课的引路人,巫师财经。
精美的视频、带感的背景音乐、不急不缓的讲解,他让我看到一个资本永不眠的魔幻世界。
后来,抄袭门。没得洗,一个做知识输出的人,根源是原创,如果需要借鉴,至少也该表明出处。
互联网善忘,我也善忘,继他们之后,我会在人生观、生活、专业导向各个方面粉上新的人。而他们也会在无数次洗白和澄清之后,重新回到大众视野。
一切如故,只是,少了我这一颗小韭菜而已。
之前看《上海滩》,有一个情节记得很深,丁力得势后杀了两个混上海的年轻人,我难免想倘若当时冯继尧在处理这类事情的时候,也这么干脆,哪还轮的上最后他和许文强互相残杀的局面。
如果说这个情节是为了彰显主角光环或者为了体现丁力的性格转变,又或者是为他和许文强分道扬镳做铺垫。我都认可。
但现在想想,决定一个人性格、选择的原因有很多,经历和波折都能改变一个人的立场。
曾经为我三观铸造添砖加瓦的公众人物们,也是这般。
只不过,她们终于在某个点和你划分了界线,邱晨是国家立场、江一燕是人设立场、吴悠是盈利立场、巫师是学术立场。
而我,只是一个观众的立场。倘若她们的某种选择触及了底线,那些关于国家、生活、学业等等,那么,就是时候告别了。
韭菜是割完一茬长一茬,生活是告别一波迎一波。

除了立场,还有角色,这是绝对不能以偏概全的。
角色面前,有的人,她始终是最优秀的辩手;有的人,她曾经认真的做过知识输出。
有的人,在营销上,绝对是一把手。即便他的所有,都是人设和包装,也总会有最少那么一件事,是你最为认可的。
就邱晨的事情,杨奇函即时表明:得知曾经很尊重、很喜爱的人有港独倾向,很震惊,很气愤,很遗憾。道不同不相为谋。
评论区一片哗然,纷纷指责杨奇函落井下石。
喜欢的人站在和自己相斥的立场上,扮演着让你失望的角色。这样的心路历程很真实:从震惊、气氛到遗憾、划清界限。
杨奇函是个平平无奇的天才,一身傲气在《奇葩说》上并不怎么讨喜。因为会哭的孩子有糖吃,讨好观众的方法是放低身段、强行煽情,但这些都是他做不到的。
割袍断义也好,落井下石也罢,互联网可以断章取义,可以无限放大一个黑点,也可以永久撤下真相。
我相信很少有人能真正拿到一手资料,因此,生怕在站队的时候做了营销号的冤大头。于是,我每每说明观点,总不敢像他一样这么歇斯底里。
当所有的倾慕都被真假参半的黑料打断,偶像的力量在哪里呢?或许只在他的部分角色和相对人设里。
小的时候喜欢一个人很简单,就像在枯燥无味的高中,鹿晗的一首《勋章》能哼一个月。知道他在高光时刻宣布恋情更是暗叹一声:帅气。
至于他的电视剧怎么样、科幻片怎么样,不喜欢不去看就行了,角色的局部欣赏和立场的部分赞同相比无脑崇拜要更有特点。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姑娘,每分一次手,就会培养一个爱好缓解难过的心情。后来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言行举止样样上佳。
哈哈哈,这样的女孩,有好归宿是必然的。
仰慕一个公众人物和这个经历刚好相反,那是一个爱屋及乌的过程。因为某场辩论,捡起了对平凡生活的热枕;因为某个人设,激起了对斜杠青年的兴趣;
因为某个镜头,开始尝试认真做事;因为某句台词,点燃了对某各行业的向往。你只管去摄取自己最为中意的那一部分。
倘若不幸,终要和偶像在某个立场或角色上分道扬镳,大不了就像杨奇函一样,认真而坦荡地道一句:就此别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