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诗用来勉励人们好好读书的至理名言,你们知道这句诗的出处和创作背景?
这句诗出自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和董传留别》。方轼的这首诗可能不为普通读者斤熟知,而其中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却广为传诵。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01,苏轼和董传相遇相知
董传:字至和,洛阳(今属河南)人。曾在凤翔与苏轼交游。
元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董传当时与之相随。
当时董传生活贫困,衣衫朴素,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盖不住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
苏轼是个重情重义的人,他考取功名之后也没有忘记这位知己好友,他们经常书信来往,互诉衷肠。
02、苏轼为董传题诗
苏轼罢官之后赶赴汴京,途径长安,在这里遇见了自己的好友董传,两人相谈甚欢。
董传当时在凤翔穷困潦倒,正准备参加科举考试。
虽然董传是个贫困书生,但饱读诗书、颇有才华,苏东坡很看重他,苏轼对董传乐观豁达的精神风貌极为赞赏。
苏轼认为董传“腹有诗书气自华”,而且定能考取功名。在离开陕西赴京城前写下这首诗,诗中称赞他好学的品质,并预祝他金榜题名。
原诗如下:
和董传留别
宋代: 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开篇“粗缯大布裹生涯” 粗丝绑发, 粗布披身 形象地描绘寒门书生的衣着,虽然衣着简陋。
但是下句“腹有诗书气自华”,赞扬了董传虽然贫穷但是勤奋好学,因此精神气质非同常人。
董传身穿粗衣劣布,但胸中有学问自然气质不俗。他不喜跟老儒们过吃瓜咽菜的清贫日子,决意参加科考。
他觉得囊中羞涩买不来“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骏马,但看看京城眼花缭乱的各色“择婿车”总是可以的。
金榜题名后,便可向世人夸耀:看,诏书上,写着他的大名呢!
苏东坡写给董传的这首留别诗,是在夸赞董传有学问有气质,目前虽然贫穷,但总有功成名就的一日。
正是因为董传的满腹才学才让他在众人之中显得那么独特,本身的气质也就更为吸引人了。
苏轼在这首诗当中一方面对自己的好友表示称赞,另一方面也对于董传将来高中皇榜给予了诚挚的祝愿。
“腹有诗书”指包读诗书,满腹经纶, “气”不应简单地指读书所带给人的儒雅之气。
更指古代读书人所推崇的在面对人生的失意和困窘时的乐观豁达的态度。
董传身处贫穷,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目标。
董传虽然衣着质朴,但是却乐观好学,不同于常人。
03,苏轼为董传求髒
后来,董传考中进士,并在宰相韩琦推荐下当了官。
不过好景不长,董传一病不起,终于撒手人寰,留下孀妻弱子。
董家是贫穷的,以致没有财力安葬逝者。
于是苏东坡与几位朋友凑钱相助,却依然力有不逮。
无奈,苏东坡写信给宰相韩琦(《上韩魏公乞葬董传书》),乞求他解囊相助安葬董传。
俗话说得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苏轼又何尝不是满腹经纶,气质高雅之人?
正因为他们志趣相投,他们都博览群书,才华横溢,所以他们惺惺相惜,成为知己,苏轼顿生灵感创造了这句诗。
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
读书不仅仅可以扩大一个人的知识眼界,更能够提高一个人的精神修养。
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及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
今天人们引用“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诗,用来赞美别人学问渊博、气度不凡。
的确“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希望大家多读内涵丰富,而又思考的好书,成为一个腹有诗书,气质高雅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