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的性格是怎样形成的

我的性格是怎样形成的

作者: Glitter试做一号机 | 来源:发表于2020-03-08 00:50 被阅读0次

    写这篇文章的起因

    前段时间放寒假回家,闲的没事干(当然是刚放假那段时间)去把Netflix补了两季的《性教育》,这是一部讲主角Otis如何处理在青春期遇到的各种与成长以及性相关的问题的剧,看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羡慕Otis有一个学心理的母亲,Otis能够将自己的烦恼与困惑与母亲进行安全、真诚以及深入的交流,并且母亲也非常尊重Otis的想法,并给出正确的建议,这样的一个家庭环境是我从没体验过的。当然催生我去研究我的性格的还是里面主角母亲的一句话,她对Otis说:

    “你太在意同学的想法了”

    “最好别养成一种顺从的性格”

    你太在乎同学的想法了 最好别养成一种顺从的性格

    这激起了我的好奇,“顺从型人格”,我隐约记得我在之前好像听到过这个名词,而我的性格好像正好命中了这个名词。

    顺从型人格

    于是我去Google了一下什么是顺从型人格,Wiki将顺从型人格归类为依赖性人格障碍:

    依赖型人格障碍(英语: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缩写为DPD),旧称无力型人格障碍,是以心理上的过分依赖他人为特征的一种人格障碍。这种人格障碍的状况是长期存在的(慢性的)。罹患依赖型人格障碍的人会依赖于他人以满足自己情感需求和生理需求,只有少数的人可以达到正常的独立水平。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10版(ICD-10)将依赖型人格障碍列为第F60.7 条:依赖型人格障碍:[4]
    需要具备以下列出的至少三条特性:

    1. 鼓励或是允许别人为自己人生中绝大多数的重要事件做决定;
    2. 相比所依赖的人的需要,将自己的需要置于次要的位置,并且过分地顺从于所依赖人的意愿;
    3. 甚至不愿意向自己所依赖的人提出合理的要求;
    4. 因为害怕没有能力照顾好自己,独处时会觉得不自在或无助;
    5. 被先占观念困扰:害怕被亲密关系中的他人抛弃,或是被独自留下需要照顾自己;
    6. 在没有他人极多的建议和保证的情况下,没有足够的能力做日常决定。

    伴随的特征还包括感知到自己无助,无能并且缺乏毅力。

    包括:虚弱、自卑、消极、自我挫败型人格(障碍)

    心理学家希欧多尔·米隆将依赖性人格进一步分为五个亚型:


    依赖性人格亚型

    看完基本定义之后我有一种“这不就是我吗”的感觉(当然也许没这么严重,这我也说不清楚)。

    我的性格

    我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我从小跟爷爷奶奶长大, 直到大学之前都是形影不离地在一起生活,虽然那个年龄好像没有安全感的意识。我十分依赖爷爷奶奶,当时我心里最大的恐惧就是万一哪天他们不在了,我十分害怕时间的流逝,感觉时间过得好快,害怕那一天的到来。现在我大学毕业了,脱离爷爷奶奶生活几年之后我稍微有一点独立了,而随之而来的是我仿佛不知道如何跟他们交流,他们无法理解我,而我想让他们懂得道理他们也无法理解,而我和我的父母因为一年到头基本见不了几次,所以我也没有跟他们有交流的习惯。于是我不知道能去哪里诉说,总觉得虽然都说家是每个人的归宿,而对我来说这个归宿仿佛有点陌生。
    从不安衍生出来的首先是自卑,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会自卑,也许有一点完美强迫症的我,只要某个方面不是第一就会让我觉得自卑(夸张了),而我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所以我总会在各种方面上觉得自卑,又或者可以被叫做不自信。而另一件事可能更加加剧了我的自卑,我在大一下学期的时候,脸上开始严重地长痘,这让我开始变得十分害怕别人对我的关注,我害怕别人问起我的脸,害怕别人注视我,久而久之开始害怕出现在众人的目光之下。同时还有另一件事也加剧了我的在意,我的家人也非常在意这件事,甚至和家里人一起走出去碰到熟人还会被特意强调一下(当然没有怪罪家人的意思),这让我非常难受,这样的严重长痘一直持续了5年,直到2019年才基本康复(朋友们,有问题一定要去医院,痤疮这种问题去三甲医院谨遵医嘱很容易治好的,不要相信莫名其妙的护肤品或者偏方,全部木大的)。现在虽然我已经基本康复,但是那短时间却加剧了我的自卑,以至于现在还没有缓过来。
    另一方面我也是个敏感的人,我非常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我害怕别人对我的批评,我害怕别人对我的嘲笑,我害怕别人说我的不好,即使我并没有做的如此的不好,一次小的失误、批评、出丑可能会牢牢地印在我的心理,并且当我不经意间想起来的时候,仍会让我十分地痛苦。即使是在我睡觉的时候,如果我无意间听到了家人提到了我,我会瞬间紧张并心慌,并且即使我刻意地想要转移注意力,而我的注意力仿佛不受控制地,钉死在了他们的话语上。
    于是我变成了一个不会拒绝的人。别人请求我帮忙或者提出要求,即使有时候我有很大的不愿意,但是拒绝的话到嘴边我总是说不出口,这种情况之后很多时候我又会陷入一种十分纠结的状态,我虽然很难受,但是还是不得不去做刚答应的请求。不知道为何感觉帮助别人仿佛刻进了我的DNA,内心的我极度抗拒,但是身体的我却总是笑脸相迎,然后本能地答应请求。而当我需要帮忙或者提出需求的时候,我又非常难以开口,往往需要做一万个心理准备才能去叨扰别人。我觉得我一直给周围的人,我的同学朋友,我的长辈老师,留下一种我是一个善良的老好人的印象(当然也许正式因为这样的性格也让我结识到了现在很好的朋友以及很好的老师),不得不否认我也认为我是一个好说话的人,而这种好说话可能正好来源于我的这种顺从型的性格。而真实的我呢?真实的我是个怎样的人,想到这个问题我突然有点迷茫,在讨好中挣扎到现在的我,仿佛已经忘了真正的我是什么样子。
    我突然觉得我的顺从型人格与我的自卑和敏感是一个连锁反应,没有安全感的我变得自卑,我的自卑让我觉得我不如别人,导致了害怕听到别人对我不好的评价,造成了我的敏感。而因为我的敏感我更加不愿面对别人的目光,加剧了我的自卑。同时为了避免别人对我的批评或者意见,我疯狂地讨好别人,去满足别人对我提出的要求,形成了一个不会拒绝的讨好的人。

    顺从型人格的形成

    在了解了顺从型人格之后,我搜到了一本讲这方面的书——《可爱的诅咒,圣母型人格心理自助手册》,这是一本讲顺从型人格是如何产生以及如何克服这种人格的书,看完之后我还是挺有启发的。
    书中把顺从型人格分成了两类,一类是愤怒的逃避者

    害怕冲突、别人的不喜欢以及批评,尽量避免任何形式的抱怨,与人的争论,拒绝请求,请别人做/不做某件事。

    另一类是认可的追求者

    安慰,讨好以及表示同情,然后寻求赞扬、谢意以及感激。除此之外还有追求满分,做好事,不拒绝,确保每个人都喜欢你,做个随和有礼貌体贴不自私的人。

    一个顺从型人格的人是这两种类型的结合体,只是两种类型体现的强弱之分,不行的是我觉得我两种都占有。

    在心理学领域好像有一种普遍的说法,一个人的性格的形成与其童年的经历十分相关(不知道是否正确,但是我至少在我看的两本相关的书里面都有这个说法),《可爱的诅咒》中讲顺从型人格的成因归结到童年经历中,认为我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多来自于我们童年。小时候监护人对我们的种种反应会逐渐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形成烙印,并形成一种无形的规则,这种规则会一直持续到我们成年之后,并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影响。
    我不禁回想我的童年经历是怎样的,前面已经提过了我是一直跟爷爷奶奶长大,我的两辈家长都不是文化人,我的爷爷辈是农民,我的父辈是普通的大城市的打拼者,这让他们对教育十分重视。小时候的我我总被灌输着你只要好好读书就好这样的思想,实际的表现也是,爷爷奶奶对我十分的溺爱,对我的要求也仅是学习好,于是从小到大考试虽然不能说数一数二但至少也是名列前茅。但是问题是,当我考试考砸了的时候,也会受到批评,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学二年级,我某次考试数学考了85,卷子拿回去被批评了,这让我十分难受以至于这件事依旧留在我的脑海里。不知道是因还是果,我开始十分惧怕批评,无论是家长的批评还是老师的批评,而为了避免被批评,我开始各方面都向着一个“乖孩子”去做,我努力学习尽量考好的分数,听家长的话,挺老师的话。其实不只是学习上,生活上很多时候也是,我觉得可能是因为他们那一代人就是这样的性格吧,只要我稍微做错一点事,或者不按照他们的想法来做事,他们就可能会用很生气的语气带一些严厉的话说出来,我不想在这里把它定义为“骂”,因为我感觉这种行为好像还没有严重到骂的程度,因为他们的内心可能并没有那么强烈的气愤,只是他们习惯于通过这样的表达来让我达到顺他们意的目的,可能接近于今天我们常说的“放狠话”?而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这无疑是可怕的,所以因为恐惧他们产生这样行为,我尽可能的去顺他们的意,不让自己有出格的行为。直到现在,我好像依旧是这样,我成了一个愤怒的逃避者。
    而逐渐长大的我,开始有了自卑的意识,我没有帅气的外表,没有强健的体格,除了考试没有一项拿的出手的技能(而在我不再需要考试现在,这一项自信来源也失去了),而只有别人的赞美才能缓和我内心的空洞。于是我惧怕暴露自己的缺点(尽管有些并不是缺点),我渴望一切积极的评价,通过好好学习换取老师、家长的赞美、换取亲戚朋友的赞美,通过取悦别人换来自我的内心满足,于是我成为了一个认可的追求者。
    《可爱的诅咒》中提到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评价源的概念,就是说我们对自己行动、工作、成就以及行为举止是取决于自己还是取决于他人,也即从哪里获得认可。对于顺从型人格,书中说到:

    一般来说他们的外源评价会比内源评价更强烈,他们将评价的权利交给了别人,更倾向于通过自己的行为去获得别人的爱与重视,而不是通过自己本身的样子。
    这样的习惯通常来源于童年,因为那个时候一切评判主要是围绕我们做了什么,而不是我们是怎样的人。

    而对我来说,我甚至觉得我整个人都建立在外在评价上了,以至于我完全无法看到来自我内心的,我自己对我自己的评价。

    家庭因素

    家庭对一个人的性格养成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忘记在那本书中看到一个说法,孩子是其监护人的缩影,我比较认同这个说法,而这也让我不仅审视起我的监护人。我的监护人,也就是我的爷爷奶奶,我觉得他们也有一定的顺从型人格,表现在于我个人感觉他们也是是不会拒绝别人的人,因为在我的印象里,他们总是不会拒绝别人的帮忙,同时很怕麻烦别人,总是对别人笑脸相迎,而在不面对人的时候才会表现出不愉快,甚至谩骂。同时他们也非常地在意别人的看法,因为我从小到的听到非常多的“你这样做别人会在背后说你”或者“你这样做别人会笑你”,以至于给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我的行为必须时刻关注别人的看法,即使我现在认识到这种想法非常不正确,因为我是为自己而活而不是为别人,但是仍然很难甩开对别人看法的注意。

    我掉进了溺爱的陷阱

    提到家庭,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个对我的人格构建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因素,那就是溺爱。关于溺爱的讨论我是在另一本书中看到的,这本书是武志红的《家是如何伤人的》,因为对这本书中描述的内容太过于有共鸣,以至于我甚至一天看完了整本书。
    溺爱,在词典中的定义是过分的宠爱。书中讲溺爱分为了两类,分别是包办型溺爱纵容型溺爱

    包办型溺爱:监护人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孩子不动手就可以得到一切,他们不鼓励甚至不喜欢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
    纵容型溺爱: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不管多么小多么不合理的要求,都会拿出全力去满足

    而我,无疑是同时地接受了这两种溺爱。
    我的爷爷奶奶对我是包办型溺爱。或许爷爷奶奶辈天然地就十分地宠孙子,而作为家中的独子,我自然是备受宠爱,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他们便包办了我的生活,跟我强调我只需要好好读书,好好学习。他们为我洗衣做饭,会怕我没吃饱强迫我多吃饭,怕我冷让我强行让我多穿衣服,怕我受伤不让我学骑自行车(所以我大学才学会骑车)。他们尽他们的所能去为我铺好了我人生的前18年道路,而我要做的基本就是学习和考试,这也是书中提到的中国特色的包办式溺爱。
    我的父母对我是纵容型溺爱。每当我提出要求,我的父亲总是会二话不说地满足我,具体表现在从小到大只要我主动开口,我想买的东西他基本都是直接帮我买下,而且还会挑好的买(好像我和父母的主动交流只有要东西了?)。根据他们的说法,这是出于对从小就离开我的愧疚。而这也让我养成了一种不好的习惯,那就是当我想要一件东西,我总是非常急切地想去得到他,以至于现在我觉得我消费习惯非常不好,总是控制不住乱买东西,所以就算是已经半经济独立两年多的现在也基本没攒下一点钱来。

    书中同样讲了包办式溺爱会带来的问题

    包办式溺爱会剥夺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可以按照他们的意图来塑造孩子,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让孩子产生一种不是为自己而活的感觉。

    同时也举了一个例子:

    一名28岁的女钢琴家,她在弹了23年钢琴、拿了多个大奖之后,有一天突然醒悟,她从来都是为别人而弹,她从来没有为自己而弹。这让她产生了要崩溃的感觉,因为她觉得自己的前28年好像都白活了。

    看到这里我当时差点热泪盈眶,这不就是我吗,我真的有一种我一直在为别人而活的感觉,我从小好好学习,考上好的初中,好的高中,好的大学,大学毕业保研读博,好像这些都不是我真正追求的,只是为了不让周围的人失望而去做的,以至于我非常的被动,为了能讨好老师讨好家长去努力学习,为了能体验到超过别人的快感而学习,而不是真正喜欢学习才去学习,这也是为什么在没有了外在管束之后,我很难主动去学习的原因之一(现在有一定改善吧)。但是当问起我真正追求的是什么的时候,我又语塞了,我追求的是什么呢?我也不知道,好像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上大学前只想着考好的大学,现在只想着博士能够顺利毕业,至于我真正想要什么,我从来没有考虑过。

    ——————

    最近在家待的时间长了,在和我的爷爷奶奶相处过程中,我越发觉得无法与他们相处,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们仍把我当作小孩来对待,仿佛我还是那个不知道自己吃饭,不知道照顾自己的孩子,尽管他们已经老了,尽管我也已经快25岁了。这样密集的物质上的关心让我感到窒息,这样的感觉虽然以前也有,但是因为之前在家的时间很短,所以感觉并不怎么明显。而这一次因为疫情的原因,不得不长时间在家,所以之前的问题就被放大,以至于我一度想要去爸妈那边,但是因为封锁哪里也去不了。

    好的是,我意识到了上面所有的问题的存在,我开始去寻求自救,去改变,我会去提升自我认同感,去克服我的讨好人格,虽然现在的事情也许不是我爱做的,但是既然选择了,那我还是尽力走完,并在路上去做我想做的事。我并不责怪我的家人,虽然他们给了我不是很好的家庭教育,但是我爱他们,我也要爱自己,去做真正的自己。

    隔了一天写突然觉得不知道怎么继续了,但是经过上面的梳理再加上向别人倾诉了一次,感觉感情上基本释怀了,我要做的可能就是针对我的问题对症下药,找解决办法了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性格是怎样形成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ndar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