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了解礼乐的方式
了解中国礼乐的方法,简单地说,多用感知跟觉知,也就是用心体会,它是一种默会知识,所谓心领神会;你想要用认知来接触它,比较难,因为要讲到那么清楚,连庙公(编注:在寺庙里做事的人)都难。有的时候庙公,他发挥过头了,他会跟你讲故事啊,早就不是那个礼背后的道之理。但是一个默会知识,其实还是经得起你用明晰知识去分析的,你要是知道它的本质和形式,讲两小时,一个礼讲不完,是可以用明晰知识去捕捉,但是那样的机会很少。
用觉知去了解
《诗经》上有一句话:“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这个矧,就是确实,只可以射思,你不能用理性、度量、分析去了解神,但是你可以用射思。你看,《诗经》的用字很传神,他不用想象力,他用像射箭般的思想,就是发挥你的无形的领会力。《诗经》上说:“虽愚必明”,再笨的人,他还是有心灵,有直觉了解这个礼,或者是宗教,其实都要多用觉,这个明是指觉知,自明的明。
《大学》说:“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致知”,这是中国的知识论,你把《大学》读懂了,我们的知识论就很清楚。第一步不是致知,而是格物。当你的觉,呼应着万物,那个状态,叫作格。格者正也,很正,你的心很正地呼应默契着万物,那个状态其实就是觉照万物的状态,要从这边来谈致知。那“礼”呢,它的层次是在第一层,从格物的状态,而不是在致知的状态;它并不是要告诉你一句真理,它要你体会、觉照万物的一体感。
风景与境界
举个例子,中国礼乐的方式,有点像园林景跟境的关系,景是风景,纯自然,境是境界,还包括人生的历练、体会。像《论语》里面,孔子走在一条河上,就说了一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也常常过河啊,也觉得这水流,蛮好看的啊,可是孔子这一句感叹,发挥了什么作用,“逝者如斯”,这个逝,是指我们的生命一天一天地过去,就很像这个河流,不舍昼夜,这一句就敲响了一个观念,就是人是会死的。
很多人活着活着,以为自己不会死啊,或者说,自己可以一直活在青春的阶段,已经很老了喔,还想装青春喔,那是蛮可怕的事喔,尤其是装可爱。每一个人生的阶段,都是值得拥抱的,都有不同的美丽;阶段的错乱,蛮不堪的。所以那个水在流,是风景,孔子这个感叹,逝者如斯,生命的消失就像这个河流一样,不舍昼夜,一直在消失,这个让我们警惕到,生命是有限的,是短暂,你要做什么,赶快。尤其,不要被台面上的拉扯,耗掉自己的生命,等到醒过来的时候,都在忙别人的事啊;这两个人斗争,你去浪费生命干嘛。
所以这种话,赋予它一个主体性的意义,本来只是一个风景,现在变成一个境界,就不同了。当然你要体会这种话,自己也要是行人,才懂得旅途的感受;这又是一个比喻,“人生如旅”,你不是永远的主人,所以对于身边的物质,尤其拥有的这些艺术品,都不要有占有的心理,将来都要换手的。
(二)生活中的例子
(1)一生
接下来我们就看这一生。
第一个出生。我的大女儿出生的时候,我就在忙着、紧张,第二天早上,我父亲就把我叫去了。磨墨,他要写字了,赶快磨墨,他拿出一张红纸,写了“王学梅”,然后抽屉里面拿出一个锁片,金锁片,放在一起,“这是你女儿的名字”。不是我取名字,是他取,我也不敢讲,爸爸写好了。可是现在,我只要叫我女儿的名字,我就想到我的父亲,这就是礼,一代一代怎么延续,喔,原来,长孙的名字是由父亲取的,第二个才是我取的。因为,这就是一个绵延,在你呼唤的时候,把一代一代衔接、扣起来。
第二个,弱冠。女孩子15岁,笄这个念“几”?女孩子要,浑欲不胜簪喔,插一个簪。这个是成年礼的意思。我们上一次谈了成年礼。我们忘了谈一件事,以前,男孩18岁是三顶帽子;两顶帽子,一顶文帽、一顶武帽,还有一顶黑色的素帽。因为人的头啊,就是你要找的方向,给你这三个帽子,就告诉你,身体要锻炼好,武帽;文化要修养好,文帽;那个素帽黑色的,是永远记得朴素。因为朴素有源源不断的力量;你不要走到人为的那一套,到最后,已经习惯人为的,已经丧失了自然的潜力、韧性。
我们书院成年礼,就换成三条领巾,上一次我们的成年礼,他们也是两条领巾,一条白色的,象征的就是自明,白色的棉质围巾,放在脖子上引领。一件衣服这么乱,从领子一拉,提纲挈领,对不对。所以白色的领巾啊,记得:忠于、尊崇自己内在自明的心光。第二条是金色的领巾。金色,现在大家想到的都是黄金,以前人想到的都是稻子里的金黄色,也就是大自然、就是万物。所以这两条领巾,也就是主跟体。但是他们有三加礼,一加白领巾、二加黄领巾,三加礼,就是给你一杯酒,不是要你养成喝酒的习惯,而是人难免会有比较庸俗,比较消极、不振奋的时候,一杯酒下去,知道“精神的振奋”,是进入主体状况最重要的条件,不要精神不济喔,每天就跟人家磨牙、轧马路,有的没的,一辈子也不够用。所以那杯酒是指兴发、振奋,就是打起精神的意思。
嫁妆之礼
结婚。结婚其实有很多的礼,我只讲嫁妆。第一个,大堂里面的祭器,就是香烛炉台,如果这个男家已经有祭器,那就不用了,如果是独立出来的一个小家庭,女方要帮先生准备一套祭具,因为是太太帮你延续香火的。第二个,大堂的家具一套,因为女主内,你到外面打拼,我认同你的理想,但是这个家的维持、主持,主人是太太。以前的男主人是不可以开除佣人的,你看不惯哪一个,要经过太太下命令,因为一家之主是太太,不是先生。先生是对外,太太是主内。
第三个,一辈子的衣服,包括襁褓跟丧服。我每次讲到这边,我寒毛就竖起来了。你不要以为太太嫁到你家喔,就可以让你家的规矩欺负喔,这个太太是有文化的,她从今天进门到她死亡,她孩子的背带,跟她死的时候的寿衣,整箱的衣服已经准备好了;她到你家来,虽然是嫁到你家,但是她要过文化的一生,这就是汉文化厉害的地方。她什么时候该融入、投入、投入你家,什么时候该超越,要活出文化的一生啊,一个衣服,就已经说尽了文化的标准。
为什么改朝换代,一定要易服色。服,代表心服。我已经用武力把你控制了,你不换衣服怎么行,对不对;那后来喔,这个动作越来越大,我不烧你的官殿怎么行,你若死灰复燃…你看,中国人真的是,一点点就对啊,一大堆都全错。到最后喔,像元朝在北京,整个宫殿(元大都)是被烧光的,然后,用那个景山压住明朝的大殿,让你永远不得翻身,这就是迷信。从礼到迷信,只差一点点,本来只要换换衣服就可以了,现在说是烧宫殿。我们读中国建筑,读到这边都是很清楚,一边明朗、一边迷信,整个很强烈地绞在一起。
学徒之礼
学徒出师,三年四个月。我学中国建筑,大概学了20年的时候,突然间警觉到,也应该自以为是匠师了,但是不敢讲,很奇怪:这个自我认同比什么都难。以前的徒弟到老师那边去,先早上起来倒洗脸水、倒一杯茶,然后到晚上,倒洗澡水、洗脚水,这好像是一种剥削,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整体教育。
我去拜访鹿港龙山寺的施水龙老师傅,我有在他那幽暗的房间里,听他讲以前怎么去做学徒,老师父“注意看…东西一放,收好”,你一点点没有擦干净喔,就来了。然后他总是先吃先喝,徒弟就在旁边,留一点、留一点。听他讲那段,真的很美,我也不能说都没有剥削,可是呢,有一些东西学院教不到,就是老师的价值观、信念,老师的美学、鉴赏力,这两个部分。所谓Discipline(行规),专业的价值观跟美学,我们学院派是无从传递的,只能够跟老师父泡在一起,天天看;他在看你就赶快看,他在做就在旁边看,所有的教育是现场直接实物教育,我们现在的设计都是隔很多层。但是出师的那一天,老师请你上座,他自己坐对面,然后送你一套工具,你可以毕业了。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情在义在”,每天睡一起,教的都是那种课堂上不容易讲清楚的信念、美学、规矩。施水龙在讲他那个藻井,龙山寺的戏亭是旋转藻井,就像讲他女儿多漂亮一样,他真的是把他整个生命、精神注入在他的工作里面;那种神情我现在怎么讲呢,在学校怎么讲…
敬老之礼
再来,告老还乡。如果你是蛮出色的一个老匠人,或者是当官的,你回去以后就是地方上的士绅,大家都会说,他虽然是一个木工,但是做人很正,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发挥下面的功能,司法的仲裁,大家起争执了,不用找什么法院。再来就是教育。中国对老人的尊重,是来自于养老制度,不是设老人院,那个是社会福利,而是一个人到了一定的年龄,老成,你成德了:所以,你有一国的成德的成就,就迎接到太学,皇帝要在太学门口,迎接老成者,就是有实际成就的人,他要到太学教书的,而不是酬庸(编注:不当的人事安插)制度;如果是省学,你的那个德位是省级的,省长就在门口;然后,府、县、州都有。
所以对老人的尊重,我们说什么都离不开、在中国,息息相关的就是德行。一个人到了那个年纪没有那个德行,那是你自己造成的:我们的文化,认定到了那个年纪就该有那个德行。请问看人,这样子是不是太理想?不是,而是一生命本该如此。你不能说,没有几个老成啊。没有几个老成,就可以把生命恰当的成长标准放低吗!这个养老制度,到今天,一层一层的误解,是非常可惜的。谁最有资格在中研院做学术研究,在台大教书呢?就是实际对我们台湾有贡献,然后他在做人上,不只做事,做人上也是公认最棒的人才,他才不会书呆子教书啦。
社会流动
再来社会流动。他已经退休了,他有一个功能,大年三十中午,他要到每一家去读对联;他吃饱了中饭,就去村子里读对联。以前,对联不可以到菜市场去买啊,那表示你们家没有认识字的人;只要家里面有识字的,说什么我也要写一首诗,说明来年我的志气在哪里。这个士绅呢,他就去读,读到他欣赏的就进去,送一个红包,读到他实在是,觉得我们人格相同的,我在京城的社会关系就是你的。
所以中国古代,乡村里面的社会流动是非常浪漫,不见得都给儿子啦,儿子不成材的太多了,而是他到了这家,他读到那个诗句,押韵也不成,什么都不对,但意思是我“感义”(台语)的,进去以后,就要拉拔这个小孩,以至于科考的布衣卿相,社会流动就开始。当然慈善工作,造桥、修路、办私塾等,也是还乡人的事。像芦洲李宅,第三房,他就是办私塾,不只是家里面的孩子,左右邻居的孩子,一起来;所以芦洲对他们第三房,都有一种很深的感情。对古人来说,读书才可以改自己的命运。当然今天不一定,看你读什么书,搞不好书读得越多啊,越执着;要读生命的经典,而不是一般性的知识。
世代情谊
故人情、世代情。各位还记不记得那个《教父》的电影,在他最显赫的时候,他最怀念的却是意大利西西里岛,故乡大树下,一张大木桌,然后他跟知交在那边喝酒,儿孙在旁边绕,原来人生的理想,并不是叱咤风云,杀谁就杀谁;反而是人伦、天伦,知己的一点聊天,儿孙在旁边,幼儿的声音衬托着你们的谈话。我不会忘记那一幕,因为那个就是真实的,反而每天在那边计谋杀谁,苦不堪言啊。
我父亲,是在台大医院过世,回高雄去办纪念追悼会,我们几个兄弟都跪在那里,我发现来的人,就像现在一般一样的,都在应酬,都不是在静静地怀念这个朋友,我想到平常我去祭典的时候,好像也有一点这样的成分;等一下,雄中的老校长来了,王家骥,跟我父亲差一个字,他已经走不动了,是两个学生支撑着他走进来,这个时候,我就哭了。我们家六兄弟都是高雄中学毕业,这个王校长最喜欢我三哥,那我呢,迟到,进校门就撞到他:“过来过来,你怎么很不像你哥哥啊!”不管好歹,我觉得这位老校长,世代情,两代情谊。你们现在想想,交朋友能够隔代交友,有多少?故人,看到他,想起少年,我有可能看不到他,但是在这种场合看到他,尤其在这种应酬啊,我觉得,人就是一点真情嘛,如果有东西可以打不破,就是真情,钻石都会破。
家坟与丧礼
当然,打拼的时候到京城,然后年老的时候告老还乡,最后是还诸天地。这个就是乡土情。家有家坟,每一个人最后入土为安。而不是像我们现在,那个坟墓喔,已经到了有点麻烦。有人曾经要我设计墓塔,我跟他形容完了,他就不找我了。因为他理想的墓塔,就是高密度:本来人死是面对天地,现在如果骨灰放在墓塔里,左右邻居都是阴的,你平常要去吗?
注意还诸天地的自然。我倒不是说都要土葬。但是至少,墓塔应该有充分的天地之气,免得全是阴气。我太太他们家很有意思,原来是她爸爸的一个坟,后来她二哥把它改成一间纤,里面可以放骨灰坛,它叫“同德轩”:换句话说不见得要他们家,他问我,你要不要将来也来住我们家,这个有点敏感喔,但是,那个开阔的心胸,我觉得蛮好的,同德堂,不必论姓氏的,只要德相同,都可以进来。
丧礼。我们刚刚讲过了,为什么丧礼不可以太悲哀,反而要有一点喜气。有一位朋友,他的祖母,是把棺材买了放在家里,寿服都有,她常常穿起寿服,来,孙女儿看看,好不好看啊,这是正确对待死亡的态度。很少人彻底了解死亡,文化绝对了解死亡,凭的是,了解生命本身的过程是怎么回事;所以中国文化在处理死亡的时候,不是那么的神秘、幽暗。为什么“尊礼成服”、“吊者大悦”,来祭拜的人,他要帮按照丧礼执行完典礼的子孙高兴。
两代间的衔接
《易经》有一卦,专门处理两代之间的衔接,就是蛊卦,下面是一个器皿,那块肉,时间久了就变三只虫。换句话说,每一家的老人,如果没有成德的话,通常他的身心会留给子孙负担。我的木工,说他现在很孝顺他的儿子,天天爬山,这个是正确的态度。免得身体带给下一代太多的包袱。第二个就是,免不了有一些债务,甚至耻辱,这个就是蛊卦要处理的。如果做子女的,不能用自己的名誉去承担父母的耻辱,你还想修改历史、淹没事实,就更丢脸了;地方上都会记得,这个是汉奸,然后他子孙还想篡改历史。子孙喔,面对耻辱跟荣誉,自己做自己负责,一般都不会计算到他的子孙头上,但是那个压力一定在;子孙就二话不说,承担起来,我就用我正面的人生成就、荣誉,来承担父母的耻辱,其他人还要说什么,是不是:这个时候我们反而说,坏竹出好笋,一句就过去了嘛。你想要掩盖的话,越描越黑。
台湾这一百年来,到底家族在地方上做了什么,这不是有权有势,遮得了别人的口,做子孙的,就是要去承担;当然那个承担很苦。所以,蛊卦有一句话,“终则有始”,你很有担当地面对父母的耻辱,最后父母终于也走了,所以你不必再去承担这个,你自己就可以重新开始。这中间也有一个问题,父母的志业,按照《论语》,你要做三年,如果不合乎你的兴趣,你自己再改行;那是因为生命要做的事,不是一代人可以完成的,所以子女在传统社会,有责任把父母有志业的,做做看。我现在这个话,你们听了就不是太得当,因为现在父母有没有志业,也不知道,对不对。以前人,哪怕开豆腐店,他要忠于这个豆腐的本质,他也有他的规矩的,都是绝活。我刚刚说:“干父之蛊,用誉”,父亲的腐败、不名誉,自己要用自己的名誉去支撑、承担,这是干的意思。
(2)平常
斋省、容貌
平常的礼貌。第一个就是斋省。斋戒的斋,在古时候就是祷告的祷,然后跟反省的省,这三个字,意思是相通的:所以斋戒是为了净化自己的内在,有的时候你的思想已经想不动,并不是没有思想,而是那个思想本身混浊掉了,通过斋戒把它纯化,然后再做一点反省。
第二个容貌。我1976年去调查书院,从鹿港到和美,那个时候,虽然经济正在起飞,地方上还有传统社会的讯息,我问一个家庭主妇,我说和美道东书院在哪里,她就站在那边很悠闲的,笑笑,不知道;我觉得那个笑,很美。相对于现在,以前的妇道人家,都被教说,脸上要有点喜气,要有点人生美好的喜气。我觉得她那个样子,“不知道”,我又问了一遍,她还是说,“不知道”,不知道也没有关系嘛,奇怪,她的不知道跟现在的不知道不一样。现在你问多数人,他都不知道、不知道。那个不知道喔,没有一种谦虚在里面。
她在说不知道的时候,甚至有一种美感。这都是以前家里面父母教小孩,尤其是女孩子,脸上要有喜气,要有谦虚的神情。请注意,这个有的时候不是做出来的,而是习惯成自然。从小就是这样子,其实她就有福气了。真的,我一直觉得,要给儿女最好的财产喔,就是让他养成很多好习惯,什么勤劳啊、脸上总是有喜气啊。相反的状况是也存在的,就是过去的人也压抑很多,有的时候他也会对自己的喜气很生气,但毕竟还是带点喜气好。
沐浴之礼
洗澡。我父亲都跟我们说,你洗完澡,自己把澡盆的那个污垢洗掉,自己洗自己的嘛,那别人一进来,面对的是干净:如果我们不洗,丢给下面的人,下面的人第一个他要洗的是别人的,然后又是一进来就不干净,感觉刚好相反。其实都是洗一遍,你不可能不洗。喔,不,现在有可能不洗,积很厚很厚喔,最倒霉的就是良心发现的人。你们也知道,厕所的拖鞋,你要出来的时候,要倒着出来,让进去的人能够很顺脚,这个都是很好的礼节。养成习惯,根本不必动什么思想,你就是这样子做。
睡觉前,衣服不可以一脱就扔了,我父亲一定折得好好的,到了我身上呢…到了我身上,我就是拎起来,这样子折下去就放下了;这个也有好处,就是紧急状况,抓得到裤子。现在都是,真的你自己太随便了喔,是浪费自己的时间;更重要的是,你的居住环境品质,经常处于乱的状态,养成好习惯以后,几乎并不辛苦。
打招呼、见面礼
打招呼。以前就是作揖,对不对,点个头,现在呢,嗯,抬下巴,要不然眼晴一扬喔,你知道就好,他会越来越懒,其实有的时候,他并没有恶意;可是懒太多的时候,就接近恶意。这个各位要注意,“贪嗔痴的母亲就是懒”,这懒,懒到最后喔,那人与人之间就冷淡了。
见面礼。有一次,我画国画的蒋老师到台北来,我把他接到家里面,然后赶快把这个主卧室啊,就让他睡。他一到我们家,等一下等一下,他好像有什么事情没有做,就往外面走了。回来的时候呢,拎了一桶海苔,然后一个红包。我就跟老师说,我跟你学了20年的画,我从来也没缴过学费,那高冈屋海苔喔,就让小孩子吃,但是红包啊,我不能收:他有点生气,你不要不懂事,一定要收。我说,我跟你从来就没有算过这钱的事。他说这个是见面礼,孩子一定要收的。因为客人到家里面来,孩子印象很深,这个钱呢,是让他自己去买一点心爱的东西,也许是一本书,也许是一本笔记本,并不是钱多少,而是因为这个记忆是珍贵的。
各位注意了,这是最标准的礼的设计。他是从真实的一种心境,赋予它一个意义,就这样,是不是。小时候,很难得有一个外人,住到家里面来,利用这个印象深刻,给他一个见面礼。有的人就把他解释成,买个水果当敲门砖,这个境界就低很多了:不好意思空着手去,就越说越少了,是不是。原来的意思很好,不是说我用东西来换取你对我的好感,通通不是。这个见面礼,它的基础就是印象深刻,然后从这边延伸出来的一些感觉,一点钱买一点笔记本,买一点他喜欢的东西,他就记得这是哪一个老师来,我买的。我记得有一次读《读者文摘》,有一个祖母送小孩几张复写纸,后来这个小孩变成大作家,你自己去想,这中间的逻辑是什么。我们现在,你还非送他一台电脑不可,那个时候只要复写纸,就很神奇了。其实,都是一点对器物、事件的特殊的真实感受,你怎么样赋予它一个意义。
白芽酒、绿豆汤
白芽酒。就是做媳妇的,看到先生的工作伙伴到家里来,她要到田边,去摘草的白芽,她端上酒的时候,一个小碟子,上面一点芽草,草的芽,然后客人就会按照自己的喜好,拿几根放在酒里面,意思就是春天到了。现在好像春天到了,跟我没什么关系啊,反正冷气一直开着。人的身体啊,要跟二十四个节气有某种同步,才是和谐的。那这个,客人来了,放一点点春芽,这是很美的一个动作,是不是。礼就是这样子啊。礼不是说一来,赶快放录音带,否则没有讲话太紧张,本来没那么紧张,变得很紧张,一片放完再换一片,然后再换一片,“你要说什么”,再放一片。要注意这种心情,这都是事实,很简单的事实,你赋予它一个意义,就变成很美的一个礼。绿豆汤。刚刚我讲过了。家里面的餐点,永远是表达亲情最好的载体,不可以讲那句,我对你很好喔,这一句不可以讲,其他都可以做;一有目的性就无趣,对不对。尤其,你要给我考取建中啊什么的,这种话不能讲。其实,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就是一种文化的态度,不必成之在己,把一种心意能够延续下去,它本身就很美。
射箭
射箭是古代乡村的一个大礼。乡饮酒礼,射礼都是很重要的。郊射,就到郊外射箭比赛。因为射箭最接近德行,你射箭,射不中,你不会去怪风啊,更不会怪说,我昨天喝了酒,没有睡饱;只要怪,在古代就被笑。射箭,是整个人身心最均衡的考验。所以《论语》说,射箭是比射中靶心,而不是比射穿那个靶多深;因为后者是靠力量,前者是均衡的身心状态,德行;:所以射箭,在古代就是德行的运动。
我到日本参观古迹,到镰仓,看到里面还有射箭的古礼,那种状态让我肃然起敬,根本整个人是在运气,进入一种宁静、大气。然后,眼睛、箭、目的物一条线,咻,就出去了。他那种,张开弓,哗,下来的时候喔,连我这边都可以感觉到,每一个细胞都实实地沉淀下来,然后,很坚定的,啪,一下子出去了。我没有射过,但是我在旁边,这个叫作什么,移情作用,感受到真的是一种境界。最近一两年,我还看到报纸,国外有些大学,把射箭当成身心很好的一种调节。所以,射箭不是比赛运动,根本是…就像写书法一样,它的功能很立体,你是说不完的。
(3)过节
平常的日子总有过年过节,过年过节吃得比较好,没有人在吝啬,但是有人在铺张,这个要小心了。过年过节主要的作用,不是大吃一通,豪赌一场,现在都是利用万圣节喔,交友大会。这个都是工具心态。过年过节除了那个节日的意义之外,在中国就是,不要忘记太平盛世的从容、富裕。平常苦哈哈的,到了年节,他不吝啬,但是也不需要铺张,总之太平盛世就是要丰盛、从容,这个就是节的意义。我们赋予这个节日,不只是纪念哪个人,重要的是,整体文化来说,不要忘记,最有文化气氛的那种日子该怎么过,在过节的时候,很富裕、很从容,一个是物质的,一个是心理的。
祭拜之礼
我们家过年要祭六期,第一期祭天,天太抽象,就把它转化成十二个月令,也就是十二个月的平安,那就当然大家都拜了:祭地,地也很抽象,就把它转化成祭五路财神,那大家就猛拜,没有人不要财神嘛,东西南北中,都发,哪还有不拜的道理,是不是;再来远祖,从亘古王氏,你是什么姓的,从源头一直到最近;近祖就是近三代过世的人,比如说我的母亲或者我的哥哥,父母亲、祖父,这三代是在第四期:第五期,太太虽然嫁到你家来,她不能不怀念她的父母吧,所以第五期就是太太娘家过世的亲戚,也帮太太祭一祭;最可及的是屋脊,就是你搬到这个屋子来,在这个屋脊下这块土地死掉的孤魂野鬼,已经没有人祭了,我们呢,最后也祭一祭。
有的时候,我们家也会比较忙,我就想可以省什么,因为六期喔,是很不得了的事情,上香拜一次、上饭再一次、送再一次,每一次三个头,三三九,九六五十四个头,那家里面按照大小,一轮一轮地拜。有的时候想简单,我就按照天地人…其实,你自己想一想,礼喔,应该是再简单不过,已经不能再简单了。现在的礼,有的时候铺张到你已经不能再放下去了,所以这个思考的路线是不同的,应该是简要,不能再少了。
行礼方知礼
我们家的过年喔,除了吃元宝(饺子),事前还要准备一只公鸡,买回来以后,要听它早上有没有叫,没有叫的要拿去换;那鲤鱼喔,要养到前一天还是活的,因为端上来灌酒要跳一跳;然后,那猪蹄喔,要右后腿,最有力,最顺,顺蹄:它每一个东西都有象征意义。
以前,我都光跟着别人拜,我没有感觉,在花园新城,我哥哥他们都出国了,轮到我主祭,鲤鱼跳一下,有跳,那只公鸡喔,每天早上叫的,现在已经不叫了…我就觉得,那个准备喔,就是一种气氛,你知道吗,我们现在都懒,懒了就不准备,什么气氛也没有了。等到我把蜡烛点起来,香插上去,我一跪下去,我了解礼是什么了,可是说不出来。
因为第一期是祭天,祭如在,那上香,磕完头,站在那边的时候,我觉得这个礼好美喔,也没有滴血,也没有说神在哪里,就是一对蜡烛、三根香,然后我们准备的心意,对不对,就是那个感觉,我说我懂这个礼了。那个时候我四十几岁,前面已经磕头不知道磕多少了。
所以礼,它就是一个行为,你就去做,不一定了解,不一定说得出那个道理,但是,等到你参与得够直接的时候,或者某一个特殊时刻,你会了解到,喔,原来面对天,也不是那么逼远,就在这个礼的形式中喔,好美。那时候站起来,再开始叫太太,叫大女儿,叫二女儿,是有点家长的感觉。当然古时候,你主祭就表示你成人,你还可代表家对外去谈话,你的身份就不一样了,你既可以有社会性的沟通,又可以跟祖先天地沟通,不必到特殊的教堂、特殊的殡仪馆,你可以主持一家的婚丧喜庆,这是非同小可的一个礼。
庙会之礼
再来我们看庙会。听说到现在,绍兴地区的家庭主妇还有这个习俗,就是她到庙里去啊,要擦一点粉,小孩子、老太婆都要擦一点粉,表示对神的敬意。我觉得,有的时候人真的是,不知道怎么表达对冥冥中造化者、大自然的一种敬意:这个地区的人想到一个方法,就是擦一点胭脂,擦一点什么,没有要你打扮得很多,就一点点,表达你对神的敬意,听说日本也有。这个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花费不多,动作也不多,可是你知道这个就是我的敬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