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一夜之间,佛系青年就红遍了朋友圈。拈花微笑,无欲无求。处处不坚持,事事随大流。所到之处,一派宁静祥和。
比照佛系青年的标准,反观自身,我只感到“啪啪”打脸。深深叹服自己境界太高,欲望太小。梦想太多,渴望太少。怪不得我的想法总是镜花水月,梦幻泡影啊。
所以,让我们把梦想放一放,先谈谈欲望吧。
一、欲望是个好东西
好莱坞著名影星金·凯瑞自幼酷爱表演,15岁就开始在多伦多的喜剧俱乐部演出。甫一开始演艺事业,年轻的金·凯瑞就给自己制作了一张一千万美元的支票,并裱装起来挂在墙上,尽管那时的他只是个无名小辈。看到的人都觉得他疯了,可是金·凯瑞坚信他一定能够成功。艰难的生活和对表演的热爱,让他疯狂地渴望成功。因为渴望,所以敢拼敢闯,竭尽所能。最终,金·凯瑞凭借标志性的“橡皮脸”创造了属于他的好莱坞喜剧电影新时代,塑造了《变相怪杰》、《冒牌天神》、《暖暖内含光》等一系列经典角色,成为好莱坞2000万美元片酬俱乐部的第一位成员。
这实在是个鸡汤味浓厚的美国梦故事,如此传奇,又如此真实。金·凯瑞的成功,当然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奇妙碰撞。可支撑这一切的,是所有表象之后坚实的内核——想成功的强烈欲望。
我深深感叹,欲望是个好东西呀。
光有欲望肯定不行,但没有欲望万万不行。
我的好朋友W,考了若干次公务员。由于专业受限,每次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她报的岗位,何止百里挑一,简直是万里挑一才能考上。每次看到她复习,都替她捏一把汗。她也不是不学,白天上班,晚上看书。考了一次又一次,屡战屡败,屡败屡战。W的精神让我感佩,可总觉得有哪里不对。于是我和W促膝谈心,我们的对话如下:
我:你究竟为什么非要考公务员呀?
W:因为安稳啊。
好的,这是个标准答案。
我:那么,你为什么总不顺利呢?是复习得不够吗?
W:还是专业的问题吧,能报的岗位都是千分之一的录取率,好的也是几百分之一啊。
我:那你还考?这希望多渺茫啊。
W:就想试试呗,万一考上了呢。
我:……那你是不是真的很想当公务员呀?
W:说不上来,好歹是个选择吧。
于是,我们都沉默了。
我想,我明白W的症结,她自己也明白。她并不是真的很想当公务员,只是生活所迫为自己找了一条不算出路的出路。因为缺少动力,也就缺乏信心。W从内心深处坚信自己考不上,因此就没有办法拼尽全力,所以考了一年又一年。今日复明日,万事成蹉跎。说白了,还是欲望不强啊。
还记得当年看电影《裂缝》,邦女郎伊娃·格林美得惊心动魄,她扮演的女教师在激发学生们潜能的时候,追问每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答案是:欲望。
二、“你是谁”决定了你终将“成为谁”
梁宁在“得到”的大师课《产品思维三十讲》中,把人由内到外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层——感知层
即外在所呈现的,包括人的身材、相貌、气质、衣着等。
第二层——角色框架层
即每个人在生活中被赋予的角色。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拨打客服电话的时候,客服人员都是有系统话术的。这个时候你所接触到的就是他的职业角色,而非他本人。
第三层——资源结构层
包括一个人的财富资源、人脉资源、精神资源等。
第四层——能力圈
就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
第五层——内核,就是对自我存在感的定义
第五层是最内在的,也是最为核心的。一个人对自己的存在是如何感知的?什么状态下,这种存在感才能被满足?它决定了你之所以为你的本质,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所在。
我们如此千差万别,每一个人对生存的需要都不同,无所谓孰高孰低。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你渴望的,我未必在意。适合我的,未必适合你。世界这么广阔,我们如此不同。罗素说“参差多态才是幸福的本源”。终其一生,我们都在寻找自我的真实存在,找寻内心的渴望,察看真实的欲望。
知乎上曾有一个热门话题,是 “你有什么道理后悔没有早点知道?”知乎大牛skiptomylou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人的生活就像投资品价值一样,是存在均值回归的。那个均值,就是你内心最深处的冲动,是你真正的欲望,是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均值回归,起初是金融学的重要概念。是指股票价格、房产价格等社会现象、自然现象(气温、降水),无论高于或低于价值中枢(或均值)都会以很高的概率向价值中枢回归的趋势。根据这个理论,一种上涨或者下跌的趋势不管其延续的时间多长都不能永远持续下去,最终均值回归的规律一定会出现。
这实在是个很棒的概念,不但适用于金融学,也可以应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用均值回归来思考身边的真实案例,对很多现象都会豁然开朗。
你内心的欲望会像个顽皮的孩子,它会和你捉迷藏,但却期盼着你找到它。如果你忘记了它,总有一天,它会在你耳边哭喊,让你不得安宁。直到你看到它,安慰它,拥抱它,生活才真正回归了本源。
这就好比婚姻。如果和一个不爱的人结婚,内心的欲望早晚会让你出走。理智可以上当,情绪却永远不会缺席。欲望会迟到,可终究会到。
回到我的好朋友W身上。她真的是个温润内敛、静水流深、活得相当抽象的人,或者说,一枚文艺女青年。小学看张爱玲,初中看钱钟书,高中看课本(因为高考),到了大学便誓与诗词散文、希腊罗马、苏格拉底等缠绵到底。她不适合考公务员,或者说,她的存在感目前从公务员这个职业中无法获得。因此,她始终在准备着,却并没有在路上。当有一天,考公务员真正成为她可以全神投注的安心之所,可以成为她存在感的寄托,我想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你是谁”决定了你终将“成为谁”。
看见自己,看见内在的欲望,才能看见生活。
三、内心不渴望的东西,它不可能靠近自己
有一次,球王马拉多纳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如是评价中国的足球运动员:“他们的技术还是过关的,只是我所见到的每一位中国球员,没有一个人有强烈的求胜意愿。”
同样的意思,在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的《活法》一书中,有更为深入的阐述。
稻盛和夫,1932年出生于日本鹿儿岛,年仅27岁便创办了京都陶瓷株式会社(现在的京瓷公司),1984年创办第二电电株式会社即KDDI,这两家公司都进入了世界500强。
稻盛和夫毕业于战后经济凋敝时期,年轻的他四处奔波也根本找不到工作,一度灰心到想加入黑社会。在大学教授的关照下,总算进入京都的电瓷制造工厂。其实这是一家濒临倒闭的公司,同事不久都纷纷离职了,但是稻盛和夫留下了。他秉持着日本思想里
“立命”的精神,一心扑在工作上。经过无数次实验、无数次失败,勤勉工作、努力探索,他掌握了精密的陶瓷制造技术,最终创立了京瓷公司。而他的传奇人生,才刚刚拉开序幕。
在《活法》中,稻盛和夫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把人生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与所有读者一同分享。这其中没有什么标新立异的想法,一切都朴素而真挚,仿佛粗陶制成的日式茶具,有着浑然天成的纯真气息。
他说:你能够实现的,只能是你自己内心渴望的东西,如果内心没有渴望,即使能够实现的也实现不了。
早在京瓷公司还是乡村工厂时,稻盛和夫就反复多次对当时不满百人的职工抛下“豪言壮语”:这个公司一定能成为世界一流公司。他内心有个强烈的愿望,就是渴望实现梦想并证明给大家看。正是有这种梦想的驱动,使他一步也不停歇地奔向目标,经历挫败,越过低谷,在一次又一次的考验中打造出属于他的人生奇迹。
这是对我触动最深的一句话。在这样轰轰烈烈、快马加鞭的时代,光是活着就已经要拼尽全力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过着求学、工作的线性生活,缺乏自我的意志,只是随波逐流地被时代裹挟着向前去。
没有内心的极度渴望,也就无法焕发出强大的心力。
内心的极度渴望,是一切的起点。树生百年,根基也是当初的一粒种子。有了种子,便会遇到风,遇到雨,经历阳光,最后成长为参天大树。
只有认识自己,才能听到内心欲望的声音。而真实的欲望,决定了我们的存在。
这一生,你是否能够拼尽全力把自己抛出去,眼中只有目标,心中充满欲望,带着孤注一掷的勇气,去奋不顾身一次?也许只有这样,你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我们当不了佛系青年,惟愿在红尘的欲望中打滚,热热闹闹,努力踮起脚去看看幸福的模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