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个人公众号《读点书》。(2017-2-26)
书本作者武志红老师作为《广州日版》心理专栏作家,我作为一名广州人民在自媒体还没流行的时候,很喜欢他的专栏。也读过他的《心灵的七种武器》。印象中,他把许多问题归结于婴儿时期的不安全感或者来自家庭的各种各样的环境。在《巨婴国》里,更是主要阐述了他的这种观点——幼年的不安、抛弃感使成年后依然停留在婴儿期的幻想出唯我独尊或过度讨好状态。对外攻击表现出突然暴怒,对内攻击表现出抑郁。
这本书或许能让我们意识到什么,但是意识到以后,我们只能想办法积极改变自己——父母或许我们可以开诚布公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但是,正如豆瓣中反驳某公众号文《独生子女的时代隐痛:我们如此深爱我们的儿女,他们爱我们吗?》的一个长文。在当下社会,我们许多人难以说父母是错误的。
如果非要找一个外部原因,减轻罪责,怪当时观念囖~(手动摊手)自己工作以后也觉得有时不由己,不能全然怪父母啊。
书里面最后讲了设想一个幼儿园放学的情景。说有4个类型的孩子。
设想幼儿园要放学了,妈妈们出现在幼儿园教师的门口,而孩子们都看到妈妈们来了。这时,你会看到,不同依恋类型的孩子有不同的反应。
安全性依恋的孩子,一看见妈妈,会满心喜悦,立即放下手里的事情,跑过去扑到妈妈怀里。
回避型依恋的孩子,看见妈妈时,会无动于衷,继续做手里的事情,就好像妈妈的到来,没有引起他们内心的波澜似的。
矛盾性依恋的孩子,会出现犹豫,一会儿看看妈妈,向扑过去,但又会掩盖这一点,继续做手里的事情,但又不能专心,会偷偷看妈妈。
紊乱型依恋的孩子,会在以上几种中不断变换,无规律可言。
我当时看了以后失声痛哭:因为我设想的过程中,我根本看不到我的父母来接我。我连这4种孩子反应状况没办法对上号。我似乎就大厅边上,热切地看着教室门口,等待他们,一边看着围坐在幼儿园教室里的小伙伴一个一个和父母一起和我说再见。
设想至此,我发现自己对3个事情特别容易反应过度:
(1)节日
我特别讨厌过节,因为每次过节我心里都会有这个情景在我脑海浮现。
所以,我可以说是经常在无视节日。
(2)安慰
设想过程中,我似乎听到小伙伴的父母跟我说:今天过节,你的爸爸妈妈应该也会来接你的。
我想象不出我对此作出了什么反应,但是我跟他们说再见。
(3)亲密关系
我觉得我有一个奇怪的脑回路——如果没有需要依存的亲密关系,那我离去的时候,没有人会痛苦;如果某个人离去了,我也不会悲伤。被放鸽子不会有失落,被拒绝也不会受伤。
那么,问题来了。我的脑内设想回路,似乎首先应当想象作有人来接我,最好在其他小朋友没有走光之前。我奔向来接我的父母,挥手和小伙伴们说:今天过节,我爸爸妈妈来了,再见。
书名:《巨婴国》
作者:武志红
出版社:北京磨铁数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本:kindle 电子版
价格:¥16.98
截止至发文日,kindle商店没有找到《巨婴国》的相关信息,估计是下架了。到书店里找的话,却还是能看到有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