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你好,之华,因为周迅,点开之后是浓郁的文艺气息,以至于感觉到整部影片的感觉有些压抑。导演是岩井俊二,代表作《情书》。
袁之华代替去世的姐姐之南参加初中同学会,遇见了彼时倾慕的学长尹川。阴错阳差地,之华开始透过没留地址的书信重拾失落的年少岁月,向尹川倾诉心事。另一厢,收到信的尹川把回信寄往之南的老家,被之南女儿睦睦收到。睦睦也以之南的名义回信,希望探寻母亲的青春时代。一连串错位的倾诉与追忆,尘封往事在字里行间慢慢苏醒,渐渐揭开了两姐妹、三世代之间交相缠绕的故事。
很喜欢周迅这样的演绎,故事也是随她而展开。你好,周迅。 尽管影片的名字就叫做《你好,之华》,但之华这个角色在电影中却并非绝对主角,关于她自己的故事线简单而清晰,她在电影中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位穿针引线的引路人,带着大家去寻找过往岁月中的那个真相。 就像陈可辛导演在映后交流中提到,之华这个角色的不同之处在于,她要求演员不能演,要把自己放到配角的位置上。的确,周迅这次在电影里做到了“不演得很好”。 年轻时的周迅总是被观众和粉丝称为“精灵”,她的脸上仿佛永远带着少女的神态,大眼睛一扑闪仿佛就有眼泪要流出来。但在《你好,之华》和刚刚结束的《如懿传》里,我们看到的那个周迅仿佛和从前有一些不一样了。 灵动的少女神态仍然依稀可见,可更多的,我们看到她在举手投足之间都多了一分生活感。 《你好,之华》的开头就是之南的葬礼,也为这部影片奠定了不太轻松的调子,但是周迅饰演的之华在面对姐姐去世的情景时,却没有如人们期望得那样悲痛欲绝、嚎啕大哭,而是平静地处理葬礼事务。 周迅在采访中提到这一段时解释道,她在表演时回想起自己亲人去世的场景,那时候的她也没有痛哭,因为从心理层面上,她并没有完全接受亲人离世的事实。 在四十岁的年纪,周迅渐渐明白,表演不再是悲伤就是哭、开心就是笑,表演是生活的一部分,而演员就应该是在角色和电影里生活得那个人。 在周迅细腻的演绎中,我们看到的那个之华,褪去了少女时代的胆怯,就算人到中年,仍然怀着一份对生活的热爱。她会在曾经暗恋的男生面前扮成姐姐,会在生活略有不如意时假借之南的身份写信给尹川吐槽,会帮婆婆给她的英语老师传递信件。周迅的表演是温和的,但看的时候总能让人不自觉地感受到之华这个角色身上的生命力。 在这个有些沉郁的故事里,之华是一束柔和的光,是她指尖跳动的蓝色指甲油,是北方初春生机勃勃的海浪;而周迅,她有时仍是神情雀跃的少女,但更多的时候,她是在生活里汲取养分的袁之华。
艺术来源于生活,整部影片的节奏都偏慢,这样的片子应该去看第二遍,第三遍。影片平淡,平淡的就像生活一般,跟我们现实生活完全接轨,一样的生活节奏。现阶段年龄的周迅完全可以驾驭孩子的妈妈这样的角色,而影片中的人物在过去和现实中穿梭,有中年的现实和少年的青春,是那么美好,但命运却开了玩笑。
你好,之华仿佛是《情书》的延续,岩井俊二把大连拍成了北海道,信是两个人的联系。这其中的三个男人各有各的不同,杜江的直男型,秦昊的初恋型以及胡歌的渣男型。这是三种不同的男人,代表三种不同的群体。
你好,之华我也曾有一场在我身体里游荡的暗恋,在他们身上仿佛看到了自己身上的影子。看电影的时候,让我有种很强烈的代入感。片子里的细节常常打动我,少年之华小心翼翼拿给尹川的罐头,少年尹川对之南的流连的目光。就连奶奶不断向自己曾经的老师讨教英语这个小细节也让我感动。喜欢一个人,常常就想接近他,喜欢一切他所喜欢的东西,把所有好的一切都给他,这种感情无私而且热烈。
自古表白多白表,从来情书难抒情。尹川没有接受之华的情书,之南也没有跟尹川在一起。这些错过并不妨碍他们各自的喜欢,只是换了种方式。安意如说,喜欢一个人是我自己的事情,就让我在角落里默默地看着你,心有余响,口不出声。对所爱的人进行的独白,另一头是自己所爱的对象,他在感受中真切存在,这时的爱恋就彻彻底底成了一件自我的事情,这种感情自私而且孤独。在某种定义下尹川是孤独的,不然不会人到中年还一直对之南念念不忘。之华也是孤独的,不然不会在给尹川写信的时候像是回到了年少时的那个自己。我们的人生由错过组成,常常不能如愿,在缘分的交错里,感情的孤独像是寒冬里的坚冰,在寂寞的夜里冰冷而坚硬。
之南为什么不和尹川在一起?张超为什么会变成那个消沉堕落的样子?这都是青春里的人面对生活所做的选择。得到的结果可能会无奈、遗憾甚至让人后悔,但这都是无力改变的事实。无论是之华、之南、尹川还是你我,都将错就错地活在自己当下的世界里。
青春里的境遇无论怎样都成为了过去式,没有人能够永远活在青春里。错过,是一件需要慢慢接受的事。我们要做的就是与自己和解的同时珍惜眼前人,不要让青春里的错过一错再错。
就像电影宣传海报上的那句话:“愿你活成最美好的样子,有些祝福我对自己说。有些遗憾,是种圆满。
你好,之华 你好,之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