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元朝的马神仙不一定有多少人知道,如果说起这首小曲: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但凡读过中学的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读起来朗朗上口,还通俗易懂。那种空旷淡远的意境,清癯恬静的格调,让人几乎过目难忘。
时间:1250年。位置:大都。
背景:蒙元第四任大汗开始选举但尚未选出。选手分别是窝阔台家族和托雷家族。从上到下各级管理部门都在等待,看今日究竟是窝阔台系还是托雷系最终拥有大汗之位。
在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一个男孩呱呱坠地,河北,山东包括今天的东北,都是几经战乱,添一男丁也没有什么喜悦,多了一个吃饭的!仅此而已。父亲认得几个字,心里对这个儿子还有些许期盼,起个名:视远。
随着年龄渐长,视远准备去外地求学。临行去寺院上柱香,这在当时是一种流行。
他来到了县城的铁佛寺。
拜过铁佛之后,马致远想要见寺庙长老。见到长老他自报家门,又说起自己在志向。
在下姓马,名视远,想要外出求学。小马对长老行了个礼说。
长老睁开半闭的双眼,见小马仪表堂堂,又听到他要外出求学,便他和深入交谈起来。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这个立人无数的长老对小马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你既然志在千里。将来一定能成大器(纯粹在鼓励)。但是一定要记住,不能图富贵,要为了百姓黎民做事(认真的提醒)。
让小马动心的不是什么为天下苍生之类的老话,而是这些话背后的内容,他想既然要成大器,何不把名视远改成致远?
外出求学的过程很艰辛,马致远没有被这些难倒。他的心里想象着求学成功之后,自己能为天朝尽心尽力,赢得生前身后名时的快乐。可是路在哪里?
![](https://img.haomeiwen.com/i5521496/14b6405abae34f70.jpg)
夕阳斜挂地平线,欲落还留。脚底板已经火烧火燎,哪里才是尽头?战后残败的景色感觉满目凄凉。远处一缕炊烟在黄昏中显现出一点人间味道。枯萎的藤,半死不活地缠绕着千年老树。悄声浅吟的西风,轻轻掠过树枝,留下淡淡呜咽。昔日车水马龙的古道,如今荒凉的古道,伴着马蹄嘚儿嘚儿的敲击声,尤其寂寥。
马致远尽量想那些开心的事情。想象着将来的老师的样子。
远处静卧流水之上的小桥,似乎在倾听他的心事。桥边的人家完全没有经历战火的样子,依旧安详静谧。再看看自己……
在大都,已经学有所成的马致远想走仕途,但真的太难。普通汉人,没有大根脚的家族背景,更没有上层人物的引荐。他苦思苦想,不知如何是好!
当时蒙元统治者因为有从西北来的各种文化影响,并不如其他入主中原的统治者一样,对汉文化感到新奇喜欢。同时,也因为早期蒙元统治者们对雅文化诗词歌赋基本无法理解,所以俗文化中的戏曲——文学与舞台表演艺术想结合的形式,得到高度发展。
题外话:鲜卑不但感到惊奇而且更是欣赏喜欢,甚至连自己的民族文化都丢弃不要了。结果现在连鲜卑民族都没有了;后来进关入主中原的满清也几乎完全融合进汉民族与汉文化当中了。蒙古族在那时却顽强地保持着自己鲜明的民族特性与民族文化。
1285年—1287年间,马致远曾担任江浙行省务官。这大概是一个五品或从五品的官职,相当于厅局级的副局长。但这样的小职务在对“龙楼凤阁”抱有幻想的马致远眼里简直是马尾串豆腐——提不起来。所以他一直有郁郁的感觉。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官场不得志,就变换自己的兴趣指向。
![](https://img.haomeiwen.com/i5521496/26e3379850371b38.jpg)
1295——1297年,马致远与当时的名士王伯成、李时中等人组织了“元贞书会”,这让他兴奋了好久。读书、写作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让一个读书人增强幸福感的吗?当时戏曲界的大腕艺人花李郞、红字李二都有交往。还好,那个时候官员是可以与艺人交往的。
寿阳曲·江天暮雪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马致远这段时间进入了创作的高峰期,他的散曲作品如火山喷发般喷涌而出,现存130多首。有人把他的作品细细分类发现大致可分为4大类:写景、叹世、闺情、世象。词到后主而境界始大。散曲由于马致远的努力,也得到很大的发展。
其叹世之作挥洒淋漓地表达情性,故他在元代散曲作家中被视为“豪放”派的主将,他虽也有清婉的作品,但以疏宕宏放为主,其语言熔诗词与口语为一炉,创造了曲的独特意境。
当然,马致远被人称为马神仙并不是由于他散曲创作得多创作得好,而是由于他的杂剧。他的存在作品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粱梦》、《西华山陈抟高卧》七种。
看看这些作品的名字,你就觉得另外一种境界。与关汉卿的《窦娥冤》、《单刀会》之类的作品相比,马致远的杂剧明显不食人间烟火,远离市井,脱离平民,基本上是无根化的创作,因而后世誉之为马神仙。《汉宫秋》是马致远杂剧的代表作。
![](https://img.haomeiwen.com/i5521496/d9deb0b2cd2ed909.jpg)
马致远在大约五十岁的时候终于辞官归隐了。其一生都是郁郁不得志,漂泊无依,在官场生涯里,他看透了世俗的可悲以及人生的耻辱,对政治的各种不满意,就有了“隐居山林其乐悠悠”的念头。从此就过上了很平淡的休闲幽雅的恬静生活。
父母亲没想到这小子后来居然名扬天下。
文中图片均源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