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作训练这些词很随机,写作训练第一篇,更是随意,是学英语单词时三个连着的词:
星期四 Thursday
旅行 travel
调低音量 turn down
所以总是想到啥,便写啥,有时候甚至写完了还回头改关键词。定好关键词这种训练方式,我想最主要的目的是让我们写作时有一个方向去思考,同时可以激发我们的想象力,毕竟中国汉语文化博大精深,任意的词是可以“组装”出很多内容的,但总会写着写着就想到了新的思路,所以也不必拘泥于前面的范围。
练习写作这事情真的是不能等有灵感才提“手”,会遇到写着写着不知道该怎么继续,但放下手机看看周围,发现了什么物品便又有了思路,尽管是乱七八糟的思路,安慰自己,至少先能写出来,再来讲究写的技巧,与纠正、培养清晰的思维。
日常生活中,想到什么点,可以随手记录,并备注些关键词,之后有时间再从这个点,这些关键词延伸出一小篇文来。
日积月累就会有很多方向可以写而不必抓耳挠腮去思考该写啥,这也是常说的素材。
比如小区里常有人开车喜欢按喇叭,白天还好,夜晚睡着之时,被一声喇叭声吵醒,是不是很郁闷,从而引出一个问题,在小区开车喇叭的人是什么心理?再延伸你如何看待对于做事情不考虑别人感受的人?可以写一篇观点文,可以写一篇叙事文(添加例子);
比如看到大街上一个妈妈在大声训斥她的孩子,会引发一种思考:经常被父母大声训斥的孩子,成年以后心理会不会扭曲,是不是比较缺乏自信?教育孩子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
再比如,老人喜欢去翻垃圾桶捡纸皮、捡瓶子等废旧品,家里人应该赞同吗?
还有很多很多的例子,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只是有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和思考。
用心观察生活,“草木皆兵”。
有的孩子,从小家里有读书的环境,耳濡目染地在这样的氛围下长大,已经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成年以后,写作对他们来说,相对容易。有的人是成年之后,意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才开始拿起书本来,通过不断的输入以及不断地输出,也才能写出一篇还算过得去的文来。
喜欢爱阅读的人,那类人大都比较沉静,遇事有自己的思考,不喜人云亦云。
想做一个经常有意识去阅读的人,在现实世界不如意时,钻到“书屋”里补充能量,再“出来”,依然斗志昂扬。
之前接触到《绿山墙的安妮》,花时间听完了整本,在走路,在下班的间隙,在车上,都在听,加上主播有感情的演播,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语气或深沉或欢快,倒也觉得很有意思。
该书作者是加拿大的蒙哥马利,讲述一个十二三岁的姑娘,阴差阳错被马修一家收养,开始了她逐渐成年的生活的故事。
初见她时,如果没有她关于过往的回忆,很难看出来这个孩子经历过那么多苦与折磨,她乐观、坚强、善良,总给人一种阳光、自信、热爱生活的样子。
在生活里,她没有因为自己从小不被疼爱而失去了爱别人的能力,对她好的人,她默默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敢爱敢恨的性子一开始引起很多人的不自在,表现在邻居太太直接嘲笑她的雀斑与红头发之后,她愤怒地回击,怼得邻居太太一个措手不及,难堪也错愕着这个孩子竟如此无礼,简直毫无教养,便自讨没趣地回家去了。
整个故事里,我想支撑安妮面对困境的是她超凡的幻想能力,而让幻想画面更加丰富的是因为她有阅读的爱好与习惯,书中的各种见闻,让这个从小没什么机会看世界的她内心更充实,也帮助她筑起了自己的一个小天地,她可以用自己小天地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来当做武器,对抗生命里的恶与不公。
后面偶然知道有影视版,看了之后惊喜地发现,电视版相比于原著,还原度极高,包括小安妮在车站与花树道别的小情景,都细腻地表现了出来,马修、玛利亚包括剧中的其他角色都演绎得让人很入戏,仿佛就是角色本人倾情展现。
看完之后忍不住想到写这个故事的作者,一定也是阅读过大量书籍,对日常观察细致,对生活充满乐观,才能把人物形象与情感描写得这么贴切细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