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一周了,再次感受到很拥挤,很喧闹的场景,天气还真是。。
(来源网络)
是不是很熟悉?
当然以上图片大多会上演在大城市,曾经在知乎看过一个问题:如何看待同学聚会上的言论「我在四线城市跟你在一线城市的存款一样多?」
首先我认为真的看个人追求,没有好与不好,最重要是自己开心就好了!小城市,安安稳稳,悠闲;大城市,多金多资源,但花费高,稍不小心变成一味想“活成别人羡慕的样子”,慢慢陷入rat race的怪圈,然后越活越累。。
尤其前段时间肥来香港了,rat race简直是加倍放大;**大家表面看起来都很成功,交谈的随便就是在哪投行工作,拥有很fancy的头衔,但伴随着的是各种身不由己的加班。。**连平常陪家人的时间也没有了,然后每当假期就是各种抢时间地去享受,努力拍一大堆照片,不累的吗?虽然以前我也是很享受这种生活的,但终于开窍了。
前几天有和一些在投行工作了很久的朋友小嚼🥃 有终于爬到了VP位置的,年薪随时好几百万的人儿,但居然还在担心五年后退休不够钱。。当然啊,很多人早就习惯了香港的高消,然后出入一定要商务舱,高级酒店等。。追求生活质量我也很理解,毕竟我自己也是的;但假如学会地理套利就完全不用这么焦虑了,想象一下拿着香港的工资但去东南亚 / 东欧生活的话,花更少的钱但获得相同的生活质量,简直完美。
可惜的是,感觉大部分已经被这个系统洗脑了,想法很禁锢,都只会考虑在熟悉的当地生活买房子送小孩上学等。。但明明换了个地方 / 国家就不用这么辛苦工作了;所以之前在清迈遇到的那些香港人,真的是很精明,完全有空就收收租金的状态,实现财务自由了。
反正我自己对财务自由的定义是:不一定要拥有很多钱,只要被动收入大于日常开支,然后时间自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不是什么都不做,终日吃喝玩乐,其实这样久了之后,人会很空虚的。
毕竟大家的end game都是一样的,人生也不是只有用金钱来衡量,更多是经历!
偷偷告诉大家,我对自己年老生活的构想是拥有很多有趣的故事然后在某国某一角落开家咖啡厅,有空写写故事 / 继续邂逅世界各地的人,然后开始大谈想当年..
但无何口非的是,在一线城市,国际大城市的资源的确是很多,所以我也很鼓励年轻的时候多看一点,尽早打造自己的skillset / 技能,经验多了之后,就可以更有底气换个方式游戏了,正如渔夫也得先学会打鱼才能更好地转变身份。
为什么?
很简单:You’re never going to get rich renting out your time.
当然追求安安稳稳继续打工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毕竟人生追求这个真的是因人而异。
但之前看到一个新闻说 中国人去年平均带薪休假7.68天,每天只有近三个小时休闲时间?
一直打工不是不好,只是「很被动」;例如被限制探索世界的自由;还有需要时时刻刻得看领导的脸色;或者是明明不需要加班了,但因为其他人都在加班,所以也得被迫陪加班?
真的,先不提创业,有了技能,人脉,资源之后,大家不妨转变思维,改变个人商业模式 甚至提前考虑「远程」想办法让自己的工作移到线上 / 打造被动收入流等;很有趣的之前有一个读者加了我微信,然后看了一下我的朋友圈问了一个问题:怎么你满世界玩,哪来的钱?
我记得李开复有说过:“工作的最高境界就是,你以为我在玩,其实我在工作;你以为我在工作,其实我在玩。”
哈哈,估计我已经是高级玩家了!你看到我满世界地玩,但其实我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也在暗地里赚钱/学习,这就是区别:)
然后不知道是不是圈子效应,感觉身边的人都是在暗地里发力学习,虽然表面看起来很平静;其实会有点像黑天鹅,表面在优雅地划水,其实底下一直在很努力呀;例如很多人就看不起网红,认为ta们就一味单靠脸,但真的其实也是很不容易,天天修图,健身你能坚持下去么?没有任何人的成功可以毫不费力,更多只是别人看不到;正如俗话所说的必须足够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我自己也是特欣赏这类人:)
再举个例子,我很尊重每一位认真写文章的自媒体,可能大家平时在阅读文章,不知道写一篇文章从构思,排版,到最终的发送会需要多少时间?其实真的很花时间!!所以大家看到好文章记得打赏,支持原创!我自己的话,这些文都是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或者在飞机上默默码出来的,我还可以很坦白告诉大家,最近我自己的状态更多是花时间学会灵活运用各种工具高效缩短日常工作时间working smart instead of hard;然后腾出更多的时间投资自身,例如花更多的时间进行阅读,思考等:) 吃喝玩乐也少了很多啊最近。。但真的越来越感受到自我实现才是最高级的享乐,例如最近学会了怎么用爬虫,在各大网站扒数据,炒鸡有成就感的!!
我的思维是这样的,就算我现在一直卖时间做各种咨询(属于一份时间出售一次的个人商业模式)这样的成长其实对我来说有点慢,时间的使用性价比也不高;会比较倾向打磨如何将自己的一份时间出售多次,或者偶尔购买别人的时间再出售出去;所以会有选择性地做咨询,腾出更多时间来打造自己的其他技能 / 思考:) 近二年来想东西开始会想更长远的了,与其整天忙忙碌碌,其实尽快看到big picture更重要。
反正作为一个游民,很想提前帮大家先打预防针,未来一定会是远程的世界,从此告别996;只不过我们这些数字游民暂时来说还属于小众,但在未来20年我们这类人将会改变很多东西:)
但很有趣的是,我发现其实国内明明已经很多人具备了远程的条件,例如很多自媒体的,做市场的等,但很多人没有去做?其实只要实现远程工作就可以成为 Digital Nomad 进行更多的地理套利了。
再说一次数字游民并不是一种职业,是一种生活方式:)
西方游民的话很大部分是techies,因为西方的很多科技类公司早就意识到进行远程分分钟员工的效率会更高,还带动创造性;但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这些科技公司本身的基因就是很适合远程,但很神奇地我回国后又特意接触了国内这一群体的,很少远程工作,大部分在妥妥的一线城市北深为主。
然后周末刚好看到这一篇文章,说国内做科技的,996已成常态,没有性爱,没有生活,因为工作已经太累了。。(欢迎各技术大神后台说实话哈哈
然后很多人到了三四十岁就很容易出现burn out,值得吗?
毕竟人生是一场长久战,赢了金钱,却输了身体,我觉得挺亏的!打造技能是很重要,但拿生命来换会不会成本太高?其实在当今的互联网已经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反正大力建议各位先学好英文,选择不止多了十条街:我是怎么把英文说得比普通话还流利的?
然后国外程序猿的玩法会是选择到生活成本较低的地方,然后默默进行货币套利,就很容易存上钱了;之前也有提过: Foucs on relative income not absolute income 关注相对收入而不是绝对收入
例如同样的程序猿一位年薪30万,一位年薪150万,所以是不是150万的那个就绝对更富有呢?🤔 但事实上,假如A每周工作10小时,B每周工作80小时,那么A的时薪就是58,而B是36,所以其实A更富有!再假如A生活在越南,B生活在纽约,生活成本来说A的生活也滋润多了。
所以其实年薪30万的A更富有:) 是不是很颠覆常识?
同理,对其他行业的也一样的道理。
然后拥有growth mindset也是很重要,不是简单换了地方进行套利就可以安安稳稳一辈子了,还很需要继续打造技能成长的,只不过运用地理套利可以稍微没那么累而已。
分享一些个人招数💡
技术的直接到github混大神,普通人也可以学习使用no code的软件;
投资的话我会直接在推特关注巴菲特这一类
阅读的话我推荐直接到Medium 📖
。。
其实进步最快的方式之一会是直接关注相关行业的顶尖高手,还有「科学使用搜索引擎」!而不是遇到什么问题就开口等别人回答,浪费时间等待之余,还有真的真的得学会如何有技巧地提问,之前就写过一篇 Mindset | 如何正确地和更优秀的人打交道?
反正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很重要。
因为没有人有义务当你的google,而且很多时候问多了,其实慢慢会变成了一种打扰,除非问者本身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会带动双方的思考;然后更重要的是在讨论中也得突显出自身的价值,不是一味在在“索取”知识,不然港真社会的玩法就是等价交互,很实际的,正所谓时间就是金钱;发现我家有些读者情商特高的,稍微涉及一些很专业性的问题咨询前会先发红包,真的都不好意思不认真回答了:p
继续回来,上段说到了技术类的,但对于非tech背景的我们,其实也不用太担心,我会做个好榜样给大家看的:) 反正连我这个技术小白也能单独建站,学会爬虫!哈哈,反正技术进步带来的行业迭变总会到来的,只不过是快慢问题。
但大家有没有感觉近二年来已经有很多工作的场景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送上一个视频 📹 the Future of Work
上传视频封面
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的工作绝对更多是追求效率,甚至出现越来越多的跨地域性远程协作,而不会单单以加班为荣,因为以后重复繁琐的无聊工作有机器人🤖️
而未来企业聘请人才,也将会是全球化的竞争;这个我个人是深有体会,现在出去谈项目,很多公司都会很“混”的,各色面孔都有。
也就是换句话来说,未来人才的竞争将更激烈,全球都是企业的人才供给pool;工作也不会再受限于“员工到公司”,更多会是项目合作制形式;企业在招募人才也会更广泛地向全球征才,例如在成本考量下,发达国家会优先招募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工作者的思维也不再是只得选择出国工作,也会可能是直接在自己国家协助外国公司工作(大家不想出国玩地理套利的话不妨参考这个)🌟
以上部分翻译摘自原文
The Five Trends Shaping the Future of Work by Jacob Morgan 未来是不是很刺激?
话虽如此,远程工作听上来是很完美,时间灵活之余,还可以选择在任何国家任何地点工作;但这种工作方式也会有弊端的,来自Buffer作出的统计,对于远程工作者来说暂时排行前三的困境会是:工作和生活难分离,孤独感和团队内部的协作效率。
工作和生活难分离的话,我认为只要是享受工作的话,没什么一定要太分离心的,但我自己会是周日下午到晚上关机看书充电🔋 或者专心陪家人朋友。
对团队内部协作沟通的话,有看到已经越来越多SaaS类软件大大改善这个了,例如红遍SaaS界的网红slack,我自己也是用上瘾了:)
这里特地把孤独感放到最后说,港真,不是说远程工作才感到孤独的;其实在大城市很多人也是很孤独,但我认为每个成熟的个体也得学会和自己独立相处,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
但港真,作为游民的话,特别是刚开始,不是一般的孤独,因为社会上的大部分人并不了解你:( 但不怕!来自荷兰的Pieter Levels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创办了Nomad List,完美连接了世界各地的游民。
不得不说,定价策略做得很好:)
但,毕竟我们还是中国人,很多时候会遇上例如中国护照,关于签证等其它问题,所以和西方游民沟通的话,他们也是不懂:(
这里就不得不提其实国内也已经有的游民群体了,公众号:数字游民部落🌟
超级感谢Jarod链接了一群十分有想法的人儿,也欢迎加入我们的小密圈一起游戏,里面超级多干货,本来还想藏着的!但真的想让大家快点拥有更多技能,一起游戏:)
于是很不舍得地贡献出来了
( 直接扫码还可以省¥8.91 )
也就是说只需¥90.09,不用一顿饭的钱!就可以接触一群特优秀特有想法的人(俺也在里面)反正当时我是完全没有任何犹豫就加入了:)
偷偷告诉你们,限时还有加入国内数字游民微信群的福利,讨论日常在各国进行游民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和学会各种hack,但目测坑位不多了!反正能链接到这样一群大佬就已经值回票价!
不得不提的一句,无论是东西方的游民大家都很乐于分享资讯,因为很想帮大家走上这种生活方式:) 链接大家庭的途径都贡献出来了,有兴趣的任君选择。
说了这么多,其实看到远程会是未来的话,大家不妨在别人下班去消遣的时候,看看自己哪一块可以提高;然后尽早转换思维,不一定得一直卖时间才赚钱的,这个真的很低级的方式;当然更重要的是,不要被这个系统洗脑;小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默默认为小众就是不对才可怕。
反正永远的二八法则,欢迎各位觉得适合的人儿请尽快上船👆🏼 链接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儿,一起打造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Instead of wondering when your next vacation is, maybe you should set up a life you don't need to escape from.
与其在等待下一个“假期”,可能你需要做更多是设计一个不需要逃避的生活。
感觉未来会更加二极分化,懂互联网和技术的甚至跨文化协作的会活得越来越滋润,但固执不愿意改变思维的话,只能落得继续抱怨“公司文化”/社会了,继续996/ 1047,甚至落得中年失业了:(
最近在看的心理书也提及过:逃避现实的痛苦是人类的天性,但通过自律,主动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例如一直学习,打造新技能)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先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再付出行动)。
继续拿自己来举栗子,从事金融的我其实最近也一直在看各种robo investing的东西(希望给到一个好榜样给大家)以后再来科普
(最近朋友圈的画风)
也慢慢有意识地结识了国内一些专门玩技术的,周末会研究怎么玩爬虫找到我想研究的东西,然后了解程序猿是怎么进行思考的,甚至产品经理是什么观察人性的等。
说实话,学这么多东西是很累,但越来越感觉未来会是属于懂技术和互联网,还富于创造力的;反正我很愿意先“承受痛苦”,来换取未来更多的选择,话语权:)
各位聪明的你们呢?🧠
Stay tuned for more!
更多往期文章👇🏼
Digital Nomad | 数字游民 ,未来的生活方式?
Geographic Arbitrage | 聪明人都很懂玩的地理套利
世界公民的生活方式设计 | Go where you are treated the best .
Furlough | 美国政府关门破纪录职员被休假停薪,但你还在追求稳定?
Hey From The Future | 如果可以,现在的你希望对过去的"自己"说些什么?
Natalia
常在地球某一角的文艺金融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