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胡适写道,“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甚至觉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所谓容忍,其实是平等开放的心态和海纳百川的智慧。
02
“差不多先生”是中国国民性的一种代表。凡事不求甚解,做事不求极致的“差不多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03
王安石说,“致其知而后读”,与我们常听到的“读书致知”顺序相反。读书可以扩充知识,但知识得到扩充后也可以更好地读书,这个角度很有借鉴意义。
04
读书就像用兵,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如果不能应用,读书破万卷也是白费,只能任由其“兵变”了!
05
大学专业的选择不建议过于现实,而应以自我兴趣来决定,即“性之所近,力之所能”;如一个有文学天赋的人选择学医,世界就会多一个蹩脚的医生,少一个一流的诗人。
06
一个人的前程往往取决于他怎样利用闲暇时间,比如当公务员的石悦闲暇时间写出了《明朝那些事儿》,他就成了史学科普作家当年明月。
07
古今中外治学的方法都一样——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08
理工科人应注重“大胆地假设”,因为他们有谨慎的习惯;社科类人应注重“小心地求证”,因为他们没有求证的习惯。
09
一个真正有科学精神的人能够把实验室的严谨应用到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中,而不是区别对待。
10
纪伯伦写,一个人的意义不在于他的成就,而在于他祈图成就的东西。
胡适写,最悲观失望的时候正是需要坚强自信的时候。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