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霞客
《三国演义》开篇就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天下大势”这四个字,尤其值得思考。这“天下大势”,就是唐老师所说的“义”的最高内涵——“天义”,也即“天意”。
很多人会觉的:自己不过是“吃地沟油的命”,哪里有必要去“操中南海的心”?但事实却是:很多人自以为可以置身“势”外,其实却在被“中南海”精心操纵而浑然不觉。
比如如果要谈民主自由,谈中国的未来,很多人总是一幅“谈虎色变”、“讳莫如深”的神情。但一谈起“小日本”、“美帝国”,连一个小学生都恨得牙根痒痒,恨不得重来一次抗日战争和朝鲜战争,“痛揍”美日一顿。
再比如武汉疫情早就爆发了,李文亮都被训诫了,但武汉人却“很乐观”,还要大搞“万人宴”,结果自然就是无数人活也活得稀里糊涂,死也死得稀里糊涂,跟一块刀俎上待宰的鱼肉,其实没有本质区别。可能是他们觉得:看“新闻联播”,足以了解“天下大势”。所以“新闻联播”告诉他们李文亮一伙人都是在“造谣传谣”,他们就相信“天下”仍是“太平”的,中国的“大势”仍是“盛世”。而不知在粉饰的太平假象里,早已是危机四伏,险象环生,自己即将迎来可怕的“末日”。
甚至在疫情未过,洪旱肆虐,冰雹连连,夏日大雪这样的天降灾异频频发生,更有大面积的企业倒闭,经济危机,更严重的疫情和危机正来势汹汹,一如三国开篇大汉走向分崩离析的“天下大势”正在上演,但无数人却闭目塞听,只看“让人有希望”的“好消息”,只读“能给人力量”的“《好的经济学》”,恨不得只以“新闻联播”为“可靠的消息来源”,然后据此判断“天下大势”……那这些人的未来走向如何?会不会重蹈覆辙?我看可能性很大!
甚至很多人是“新闻联播”也不看的,他们从教科书和老师们的嘴里就已经知道了中国正处于“盛世”。所以做完作业,就只剩下吃喝玩乐,上网打游戏了。还有很多人则是“岁月静好”型,也以为“天下大势”与他们无关。
总之在“天下大势”这四个字面前,很多人漠不关心,很多人茫然无措。而我们却觉得,作为一个正常人,一个愿意对自己的人生命运负责的人,一个想要活出清醒的人,你就有必要“透彻把握”那些势必影响到自己的“天下大势”,而后“顺势而为”,而非“逆天而行”。毕竟“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孙中山说:“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句话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天下大势”从来就是关乎每一个“天下人”的,而且关系极其重大——“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每个人都会面临“天下大势”对自己的影响,而自己面对“天下大势”的态度,是认清大势,顺势而行,还是认反大势,逆势而动,还是漠不关心,随波逐流,这甚至会从根本上决定一个生命的昌盛或衰亡。所以,只要你还没“上天”,“天下大势”就会深刻影响你的命运。
这一点在《三国演义》的故事里也表现得极其突出。比如那些跟着张角跑的“黄巾军”,大多都是从不关心“天下大势”的农民,听说跟谁跑有饭吃,就跟谁跑。结果自然是大量稀里糊涂的死于战乱。他们既不会思考战争的是与非,也不会思考到底跟谁跑才有前途,更不会思考“天下大势”是什么。再如张角等一伙黄巾军贼首,自以为“今民心已顺,若不乘势取天下,诚为可惜。”然后就野心膨胀,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其实根本不懂“天下大势”,就想自己造势。还精心设计了一句喊起来朗朗上口、简短好记的广告词:“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一幅“天下大势”尽在掌握的架势。结果就是自己死于乱战,一并拉上两个兄弟和无数百姓为自己垫背。纵观张角一生,谨遵“南华老仙”教导,好好做个“代天宣化,普救世人”的“大贤良师”,是否才是“顺势而为”的最佳选择呢?当然,也不必说“天意如此”,就是要他去造反。如果能提前看清形势,知道造反必败,自己坚决不动歪脑筋,上天即使有这一步棋,换成其他动歪脑筋的张三李四王麻子去送死也说不一定呢?……毕竟“天下大势”,也是要看人心选择来最后确定角色和个人命运发展方向的。不然上天又怎么会一次次给董卓警示呢?

下面就说说董卓,此人更是“逆天而行”的标本。别人想害他,告诉他天子“议将禅位于太师”,他就“大喜”,就跟着附和什么“吾夜梦一龙罩身,今日果得此喜信。时哉不可失!”估计是天天做梦当皇帝,所以先梦里过把瘾。他还要带着九十多岁的母亲一起去朝廷“受禅”,其母问他去哪里,他回答说:“儿将往受汉禅,母亲早晚为太后也!”他母亲与他的预感则完完全相反,回答说:“吾近日肉颤心惊,恐非吉兆。”但他是完全听不进去了,看什么觉得是他要当皇帝的“大势”所至的“吉兆”,于是给出这样的解读:“将为国母,岂不预有惊报!”临行前,还不忘得意的跟貂蝉许诺:“吾为天子,当立汝为贵妃。”而貂蝉则是“明知就里,假作欢喜拜谢。”
其实是一大群人给他挖了个大坑,但在他看来,这就是“天下大势”。他心里或许早就觉得这是“天下大势”了,只不过现在才兑现而已。所以这时候任何人跟他说点他想听的话,他都会坚信不疑,更加强化自己的这个其实与“天下大势”完全相反的认知。
在去长安的路上,只走了不到三十里,“所乘之车,忽折一轮”,董卓只好下车乘马。“又行不到十里,那马咆哮嘶喊,掣断辔头。”其实这是上天对他在做最后的警示。接连不顺,他也感觉有点不对头了,于是问李肃:“车折轮,马断辔,其兆若何?”李肃回答说:“乃太师应绍汉禅,弃旧换新,将乘玉辇金鞍之兆也。”这么明显的牵强附会,董卓的反应却是“喜而信其言”。上天对他还没放弃最后的警示,第二天又给他一个反思的机会:“正行间,忽然狂风骤起,昏雾蔽天”。这是何其明显的不祥天象?但这时候的董卓已经“走火入魔”,没有任何正常思考的能力了,竟然这样问李肃:“这是什么祥瑞?”于是李肃就继续忽悠他:“主公登龙位,必有红光紫雾,以壮天威耳。”董卓的反应则是“又喜而不疑”。
进了相府,吕布这个已经将方天画戟磨得锃光瓦亮的“义子”赶紧上前恭贺。董卓还没当上皇帝呢,就继续“先过嘴瘾”,大许诺言:“吾登九五,汝当总督天下兵马。”
当天晚上,“有十数小儿于郊外作歌,风吹歌声入帐。”歌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歌声悲切。“千里草”就是个“董”字,“十日不”就个“卓”字,这基本就是已经在明摆着告诉董卓:你的死期到了!但董卓估计满脑子都是明天穿上龙袍“俾睨天下”的样子了,所以竟然听不懂。只继续问李肃:“童谣主何吉凶?”李肃已经不知道如何强词夺理了,只胡乱敷衍说:“亦只是言刘氏灭、董氏兴之意。”然后就没再描写董卓的反应了。估计是已经酣睡过去,已经在美梦里提醒开始“禅让仪式”了。
第二天一大早,董卓摆列仪从入朝,“忽见一道人,青袍白巾,手执长竿,上缚布一丈,两头各书一‘口’字。”其实就是临死之前警告他:小心吕布!董卓又问李肃:“此道人何意?”李肃:“乃心恙之人也。”然后“呼将士驱去”。
这一去,就死在了昨天提前封的“天下兵马总督”——“吾儿奉先”的手里。
其“逆天而亡”的完整过程如下,颇值得细品:
董进朝,群臣各具朝服,迎谒于道。李肃手执宝剑扶车而行。到北掖门,军兵尽挡在门外,独有御车二十余人同入。董卓遥见王允等各执宝剑立于殿门,惊问肃曰:“持剑是何意?”肃不应,推车直入。王允大呼曰:“反贼至此,武士何在?”两旁转出百余人,持戟挺槊刺之。卓衷甲不入,伤臂坠车,大呼曰:“吾儿奉先何在?”吕布从车后厉声出曰:“有诏讨贼!”一鼓直刺咽喉,李肃早割头在手。吕布左手持戟,右手怀中取诏,大呼曰:“奉诏讨贼臣董卓,其余不问!”将吏皆呼万岁。
就是说天下人都知道董卓要死了,天下人都盼星星盼月亮的盼着他早点死,他还以为“受汉禅”才是他的“天下大势”,其糊涂错乱之至,足为“古今天下第一人”了。所以书中说:“后人有诗叹董卓曰:‘霸业成时为帝王,不成且作富家郎。谁知天意无私曲,郿坞方成已灭亡。’”

跟着董卓陪葬的还有一大群人,书中是这么写的:
却说当下吕布大呼曰:“助卓为虐者,皆李儒也!谁可擒之?”李肃应声愿往。忽听朝门外发喊,人报李儒家奴已将李儒绑缚来献。王允命缚赴市曹斩之;又将董卓尸首,号令通衢。卓尸肥胖,看尸军士以火置其脐中为灯,膏流满地。百姓过者,莫不手掷其头,足践其尸。王允又命吕布同皇甫嵩、李肃领兵五万,至郿坞抄籍董卓家产、人口……吕布至郿坞,先取了貂蝉。皇甫嵩命将坞中所藏良家子女,尽行释放。但系董卓亲属,不分老幼,悉皆诛戮。卓母亦被杀。卓弟董旻、侄董璜皆斩首号令。
还有一人叫蔡邕,就是蔡文姬的父亲,本来是个才华横溢之人,就因为董卓想要笼络人望,所以提拔重用了他一下,就在众人欢庆之时,去为董卓哭泣。结果被王允下令“狱中缢死”。书中对他的死也引用了一首诗“叹曰”:“董卓专权肆不仁,侍中何自竟亡身?当时诸葛隆中卧,安肯轻身事乱臣。”
其实这就是在说,蔡邕虽有才艺,却未明“天下大势”,所以才会去“轻身事乱臣”,最后甚至因此而付出了生命。这样的代价,可谓沉重之至!这样的教训,可谓深刻之至!
而诸葛亮呢?这才是正面的“典型”。静观天下大势,清醒天下大势,所以才能“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所以才能安心耕读,静待明主;所以才能追随明主,终成“三分天下”之大业。在顺应、推动这一“天下大势”的过程中,建立起自己的不朽事功。至于后来“六出祁山”,看上去是“逆天而行”,实则完全是在“顺天而行”:一则维持蜀国政权,必须以攻为守;二则还要与司马懿斗法,以推动司马懿家族的发展壮大……因为从他的预言《马前课》的内容就可以看出来,他早已将“天下大势”了然于胸,“复兴汉室”只是最表面的出兵原因而已。

而司马懿自然也是能够“顺势而为”的高人。“空城计”就是看懂了诸葛亮的内心,故意不进城,不灭了诸葛亮,才能让自己还有存在的价值。后来斗不过诸葛亮,却还能坚定忍耐,面对诸葛亮的百般羞辱只一笑而过,终于等来“陨大星丞相归天”,然后正式开启自己的时代。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就完全看不懂其中奥妙,因为他们脑海里完全没有“天下大势”的概念和视角,只看到眼前只有一个装模作样的死对头,只想着自己人多势众,只知道吼吼“杀进去”……




《易中天品三国》很多观点颇为精辟,不过说到此处却也昏了头,还忍不住自作聪明的给司马懿出馊主意:“派一个侦察连进去看看行不行?”、“把他一箭射下来不行吗?”,还引用裴松之的馊主意——“把他围起来”、“围他三天,围而不打。”……要是易中天先生当时是司马懿的狗头军师,司马懿肯定会当场下令:袜子在哪里?快把这小子的嘴堵上!……末了,易中天先生还忍不住反问:“干嘛掉头就走了呢?”司马懿的在天之灵肯定在这么回答:“你以为我想掉头?是天下大势在牵着我的鼻子掉头好不好……”







当然,这样的例子在《三国演义》里俯拾即是,数不胜数。
一言以蔽之:根本而言,一部《三国演义》,就是在讲每个人面对“天下大势”的态度与选择,继而因此决定了自己“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人生命运的故事。所以读《三国演义》,就是在开启自己看清“天下大势”的高端思维与清醒眼光,从而为自己的当下与未来,做出种种“顺势而为”的明智决策。
2020/8/2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