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人祸天灾造就的乱世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开篇就阐述当时政权交替,天下分分合合的现状。而那段乱世的出现,除了民不聊生,更多的是推进了汉文化中心的南移,为当下的中国发展,打下了基础。
01 族斗
三国时期建立的“九品中正制”,确立了王权始终把持在少数士族手中。最后司马氏从一统天下到终结,和几个大家族争斗不休。
【曹氏】曹丕和曹睿两任魏王的托孤倚重,极大的巩固了司马家的威望和权势。被托孤的曹氏宗族或短命或无能,无法起到制衡的作用。直至“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使大势义无反顾的走向了司马家的一族独大。
【诸葛氏】一个名声在外的智慧之族,诸葛亮保蜀为相,亲哥哥诸葛瑾保吴身居高位,堂兄弟诸葛诞保魏为征东大将军,从家族在各势力的渗透来看,其实是有机会合纵成势。但诸葛家的三代人,由于各自政权的部署和决策差异造成了被各个击破,当了司马家的垫脚石。
第一代:
诸葛亮不断北伐,造成了司马懿的反复上位,奠定了司马家对军权的掌控。
诸葛诞发动叛乱,并向东吴求援,司马昭经历苦战,打败了诸葛诞,稳固了自己的权威。
第二代:
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当上了东吴的宰相,又来伐魏,司马师苦战之后击败了诸葛恪,进一步稳固了自己的主导地位。
第三代:
司马昭派钟会伐蜀汉,诸葛亮的长子诸葛瞻和长孙诸葛尚,率领蜀军最后的精锐,都战死在城外,蜀汉就此灭亡,帮助司马昭完成了登帝的最后功勋。
【桓氏】桓范辅佐曹家,却因曹家的不力,被连累灭门。而其漏网的后人,隐姓埋名,励精图治,终于在百年之后彻底颠覆东晋政权,彻底灭了司马一族。
【王氏】流亡士族领袖王导,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王氏家族的势力逐步大过王权,司马睿出兵去灭王氏,却因实力原因,未能成功。王导的兄弟王敦,也发兵去消灭司马睿,在流民首领的帮助下,反而被消灭。
【郗氏】流民的首领,属于低等士族,在王敦企图消灭司马睿时,力挽狂澜,救了司马睿,灭了王敦,使王权和士族之间的平衡未被打破。
【庾氏】因为王氏有谋反的前科,司马家不敢重用,于是扶植庾氏。王氏又和郗氏联合,一起与庾氏向抗衡。
02 人祸
司马家独大之后,意识到各个士族的势力对王权的巩固,是一种重大的威胁,而且常年的征战造成了国库的亏空,又因为各地士族的障碍,极大的影响了税收。于是晋武帝大举分封宗族同袍为王,四处八方的去与各地的士族制衡。
可是这帮王爷自身实力不足也就算了,却完全没有领会晋武帝的原意,彼此之间反而争夺起了权力。在没有士族和百姓的支持下,开始向北方的蛮族部落求助,就此引发了“八王之乱”。生生把一场汉人内部的权力争夺战,慢慢地演变成了民族战争,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胡乱华”。
五胡指的是匈奴、鲜卑、羯、羌、氐。这些蛮族,就借着这个机会,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最终把晋朝的势力,逐步赶到了淮河和长江流域,使整个汉文化政权南迁。
南迁以后,司马睿认识到了士族的重要性,再次与士族合作,巩固政权。高等士族联合王权,低等士族统领流民军队,由此逐渐造成了政权与军权分离。此后在军权不断挑战王权的情况下,拉开了南北朝乱世的开端。
03 天灾
魏晋三国时期,气候降到了最低点,北方草原的资源越来越少。于是一部分匈奴人,开始来到长城以南定居。
随着在中原地带越来越强的统治和资源优势,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越过长城来分一杯羹。这股力量,就是“八王之乱”所倚仗的势力,也是“五胡乱华”的开端。随着少数民族的人数越来越多,直到晋朝无法承受,被迫南迁。
虽然已经南迁,但北方的少数民族虽然因为民族问题,未能统一,但仍时不时地南侵。在武力上南朝无法抗衡,于是转换思路,发展文化和经济,要从思想上维系正统。然而,南朝的皇帝们,都是士族轮流篡权得来的,所以愈见势微。
在此情况下,南朝开始开发了第三个维度——海洋,漂洋过海去日本和朝鲜传播正统思想,从此形成了草原—中原—海洋的三重结构世界。
儒家文化被一路挤兑,像极了量子力学的泡利不相容原理。意思是说,我占了这个地方你就不能占了,我容不下你。就像我们常挂嘴边的推背感,身体在往后靠的时候,原子挤在一起,一个原子的电子就有可能被挤到另一个原子那里,就是互相占位时体现的一种排斥力。
北方少数民族跨过长城,把儒家文化往南挤,挤到海边无去处了,就继续挤出海外,构建了东亚历史的联动发展。
在草原和中原的过渡地带生长起来的鲜卑人不断崛起,逐渐统一并建立了北朝。南朝通过中原和海洋的关系,传播文化和秩序,用正统性抵抗北朝。
每一次北族的南侵过程,给中原带来了血腥与混乱,却也让中华世界向更大规模扩展。鲜血从来不是白白流淌的,历史就在这种血光与勇气当中,缓慢而坚定地向前发展。
以上源自施展老师《中国史纲50讲》、田余庆先生《东晋门阀政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