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人内心深处,始终有一种隐隐的危机感,也许是因为一种新的文明来得太过迅猛,人们虽然努力装出与它同步的样子,但其实真的没有做好准备。政府上的一点风吹草动,都会触发人们的大恐慌。1913年陈炯明在广东加入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广州商人便吓得鸡飞狗跳。《华宇日报》反映了这种战战兢兢的心态:“我商界得此信息,又群起恐慌,有停止付货者,有停止办货者,目前既已受此影响,则将来货物之滞销,市面之凋零、银根之紧绌,资本之折阅,更不待言矣。”人们的安全感,就像筷子夹水豆腐一样,随时摔一地。
然后,灾难会以各种形式出现。当人们为政治舞台的变幻而担惊受怕时,却没有料到,第一场灾难,突然从另一个方向,偷袭了广州。
1951年,大祸临头了。
入夏以后,各江潦水暴涨,遇上连日豪雨,高要、南海、顺德、新会、三水、鹤山、四会等县,一连崩了六七十处堤围,水势凶猛,最后冲垮了清远石角围,滔天洪水,挟着风雨雷电,直撼广州。
水火兵虫,都是西关的天敌。多宝和逢源各街低处,标高在106.4米上下,而珠江高潮面在107米上下,水浸街是家常便饭,在明、清时,人们筑了四条防洪大围,分别是高基、带河基、西乐围和水安围。高基在光复中路,现在还有高基大街的路名;带河基在康王路(以前叫带河路);西乐围在东风西路至上下九一带,围内原有水乡孚田二十六村;永安围的基堤是南北走向的,从东风西路少年宫附近至太保直街第四中学。但这些大围,只可防一般的珠江大潮,遇到1915年这样的洪水,便像玩具一样被冲垮了。(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