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是个很复杂的人,就像他在后世的评价一样,有人说他是彻底解决清朝最后腐败政府的英雄,有人则说他是刚刚喊出共和之后又自己当上大总统的那个,当我们想去真正了解一个人的时候,不能只从他留在后置上的名声来看,还得从他的整个生命来看。
袁世凯,他能影响整个民国,这是肯定无法否认的,这跟他出身的家族可能也有关系,他出生在河南的一个非常大的家族,他的叔祖靠镇压太平天国官至一品,比李鸿章,曾国藩做的都高,而他叔祖的两个儿子也都做到了二品大官,正因为如此,袁世凯哪怕在很小的时候,也不向着我们之前所说到的那几个人一样没有见识,而是从7岁开始便跟着他那些有权有势的父辈们开始周游世界,格局打开,长了很多的眼界,不能不说袁世凯小的时候不出众,在那么大的一个家族里,很多长辈都需要努力应付才能应付的过来的人情关系,袁世凯却轻轻松松就应付的很好,不管谁都认为袁世凯很好,这或许也正是让他之后在种种利益聚合体中混的很好的天赋
只是相对来说袁世凯的科举天赋就不是很好了,他小时候倒是好拳脚,他的那些当武将的父辈们,也教他一些带兵心得,对应着他的科举两次落地,因为他实在是不懂八股文,于是最终袁世凯选择了自己未来更好的一条出路,也就是去带兵打仗。
别人哪怕想要去甚至有天赋,都需要花几十年在努力为自己寻找一个工作和出路上,但是袁世凯,他有门路,他的门路就是他的家族,他的家族很快给他找到了两条出路,因为当时需要打的仗真的很多,也很需要他,所以也就没有怎么想就允许他去了,这两个门路分别是去天津李鸿章那儿,还有山东的准军一个头领,简单的来分析,李鸿章其实就是准军的最高统帅,所以简单来说,李鸿章家的资源可能是更加丰富的,但是山东准军纳的关系更硬,而且最重要的是,如果你要是去了李鸿章,那比你厉害的人不知道多了多少倍,宁为鸡头不为凤尾,袁世凯想要做的东西,他想要先努力的展现自己,再说别的,于是他最终选择去了山东那儿。
袁世凯他还是很有才能的,在山东那里混的非常的好,首先没有对任何人摆架子,不提自己的家族是多么的富有,多么的显贵,而且还非常有才干,很快得到了很多人的拥护,而且他的机会也来了,就是朝鲜发生了兵变,袁世凯在这里第1次展现出了他过人的才华,他以非常快的速度,立马比对方早了半天的先机,组装好了军,并且主动出击,很快就平定了兵变,袁世凯也拿到了自己想要的,他那个时候还非常年轻,才24岁,就成功的官至5品
但这不是最让原始感激动地,虽然他激动的是他拥有了与12品大官并列的一营的兵,这一赢的兵就全是他袁世凯的兵,于是他就带着这些兵带到了朝鲜,因为朝鲜的王室也对他非常看重
很快袁世凯的机会又来了1884年,日本操控朝鲜再次发动政变,一夜之间就成立了新政府,第2天消息才传过去,并且这些新政府是偏向于日本的,因为确实是日本暗地操控的,那么在这个时候袁世凯得到的信息已经算很快的了,正常流程的话他必须要先请示朝廷,自己才能去做出抉择,但是,那样很可能会失掉珍贵的先机,但是你要是不请示朝廷打输了,那当然是必死,拿打赢了,可能也是要受到极其严重的处分,最多给你顶一点过错,可能还是会有生命危险,但是对于这时的袁世凯直接入宫结论,这正是他最想要干的事情,因为他现在还很年轻,有一腔热血,所以他就直接冲了进去,也不管后果,随便找了朝鲜大臣,请求自己救命,当了个理由,不过事实证明,或许正是袁世凯这时的一腔热血,拯救了当时的局势,只花了一天就大胜,真的是非常杰出
但正像我们之前预想的一样,完成之后他就立刻被罢官回家了,因为这样带着兵还敢随便自己下决断的人,太危险了,但是这纸把它放回香了很短的一段时间,很快就因为日本又要对朝鲜图谋不轨,同时他得到李鸿章的提拔,很快他又回来了。
那这个时候,袁世凯回来还因为提拔而且是把他罢免了,又重新任用回来了,多少有些抱歉,所以直接把他的官职升到了三品,不过其实把他的官职升到三品,无疑是把它更加深刻的和朝鲜这个烂摊子捆绑在了一起,不光日本列强都想要拿下朝鲜,而且朝鲜本身又没有什么兵力,内政也乱,朝鲜现在内部都被分为了很多很多国家的领土,那么袁世凯当时只有两种方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要么是直接彻底收拾到朝鲜,把朝鲜变成大清的一个行省,而不再是大清的附属国,把日本啊什么的全都赶进去,如果他们还想来那就开战,第2种那就是放松态度,直接宣布和各国共同治理朝鲜。
其实这两种无一不可,首先朝鲜本身就并不是非常要紧,但是丢掉也未免有些失去脸面,可是清朝政府却有好几种想法。的确丢掉朝鲜是有些失脸面,但是彻底收拾朝鲜,清朝政府又没这个胆量,他们也不愿意主动出击,所以他们给了袁世凯一个非常奇怪模糊的要求,让他用一些非常小的细节企图做到大厅控制朝鲜,不要明显的闹掰,也就是让他用权术,都指什么控制外交啊?不同制度管理呀,人家的军队驻扎在那里还是驻扎在那里,没有办法。
那么袁世凯只能尝试改革朝鲜内部啊,于是袁世凯苦口婆心的开始天天去见朝鲜的往事,但是反而却因为这个和朝鲜的王室日渐心离,因为朝鲜的王室很明显并不想让袁世凯管这么多,所以也就开始生袁世凯的气,很明显这是对袁世凯很不好的,也一直没有什么用,直到东学党起义日本又要搞新政府,袁世凯看着实在弄不下去了,他想逃跑,但是一直不被允许,直到他都把自己气病了,终于李鸿章把他调走了,只能说他的这个时间是卡的,真的很准,4天之后日本就发动了政变,6天之后甲午战争爆发,袁世凯要是少走那么几天,可能他就死在那里了
袁世凯,其实他在这里是一件非常不幸的事情,因为他在朝鲜努力工作了那么多年,但是最后他现在一走朝鲜整个所有他工作的东西,所以它流过的汗水其实都已经白费了,那么他从朝鲜这里得到了什么呢?其实也就是对整个世界的格局对大清自己力量的估计,并且有了一些实现的利益,他开始意识到中国确实欠缺改革,就像当时的很多人一样,而且袁世凯还还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也就是他最开始出来时的意愿,也就是他要先改军队,因为中国的军队强,那么中国就能强才能进一步发展剩下的东西,弱国无外交,他想要彻底用西方的法律治军。
本来他的视野已经跌到了低谷,但正是因为他有了这样的一些历练,很快他就有了目标,他开始自己去学习,努力的到各地方去学习之后,又展现出了他这个人不一样的地方,他说服了最重要的几位重臣,让他们帮助他去面,见皇上,正式被皇上派到天津去练军,只能说这是一个运气。
而且袁世凯还真有炼军方面的天赋,袁世凯在一套法律照搬过来进行一点点改正,并且他很花钱,他把装备什么的全部都从德国进口,包括雨伞手表,等我们看起来无关紧要的东西,并且培训出了很多非常高级的军官,比如说之后,在我们民国历史上也是留下一片风云地,王士祯,段祺瑞,冯国璋,都是袁世凯一手栽培起来的,而且袁世凯他也很懂得人情世故,在整个军队中间他就是整个军队的核心,不仅跟军官相处的很好,连士兵都相处的很好,整个军队简直就像兄弟一般,是一股劲的,这支军队只有在袁世凯手中,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
而袁世凯也随着他又慢慢的一层一层往上爬,他凭着自己的才干很快就又得到了一个机会,他也认为中国需要改革,所以就和剩下一堆搞戊戌变法的人共同加入了强学会,刚入会的时候还就捐了500万。也正是因为他选择了很好的搭档,所以很快他的官就跟随着那些正在升官的变法人士一块升到了二品。
但是同时也正好在那吹到了风口浪尖,变法很快只花了100日就要没了,那么在这个时候,正是因为袁世凯手中有军队,所以所有人都把希望寄托到了袁世凯这7000新式军队上,因为就他这7000军队是当时大清最能打的军队,他们想用它努力的阻止变法要灭亡的趋势,也就是说让他先找到荣禄,也就是当时的直隶总督,掌管清朝中央军队9万人,让袁世凯用他的7000人,把荣禄的9万人包围起来,控制起来,把荣禄干掉,并且再带着他剩下的那些人围住颐和园,拿着枪指着慈禧,让他交出权力
我只能说这样的一条路,是人可能都不敢选,因为代价太大了,7000人围住9万人,这成功的运气是又能是几分之一?但是问题就是你要是果断拒绝,这也不行,这并不是因为袁世凯心中的道义有多强,而是因为单从利益的角度来看,这也不行,哪怕现在你要是不动,变法人士都被干掉了,那么如果仔细查出来可能查的也有你袁世凯一份,也就是说变法人士是以光绪为中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势力集团,也不敢惹他们,毕竟他们现在也手握重兵,哪怕你不帮他们,光绪可是现在的皇帝,你怎么能够确定他搞不了慈禧呢?
所以这就是一个非常困难的抉择,因为你不知道到底谁能活到最后,所以,一般人手里拿着兵,被推上了这样的风口浪尖是实在没有办法的。
可是袁世凯不是一般人,他立刻想到了一个万全的主意。
首先他面对变法派说了自己的苦处,毕竟这是很难做到的,也是可以理解的,然后他说他能想到另外一个方法,也就是说他知道光绪过几天就会来他的天津小站阅兵,那么在那个时候,他立马把兵力带上去,把光绪保护起来,领到皇帝的命令,以皇帝的名义下指令要杀掉荣禄,毕竟当时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以他的原话就是:杀荣禄如杀一狗矣,然后他就以自己要赶快回去加紧训练,已实行这个完美的计划为理由,加紧部署跑掉了。
不知道是否在袁世凯的意料之中,还是在所有人的意料之外,慈禧第2天就发动了政变。
那么在这个时候,袁世凯他知道很可能自己也会被查出来和革命党有关系,那么现在唯一能够避免自己在这种可能性上失去生命的方法就是告密,但是他知道慈禧已经老了,终究有一天还是会由光绪登上皇位,所以他现在的告密也就是得罪了光绪,那么很可能还到未来就有不了好果子了
但是袁世凯也只能保住现在,于是他最终选择告密了,虽然袁世凯这一招很可能是有一些小人,因为维新派可能根本没打算告他,但是他却主动招了出来,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为了使对方相信自己是真诚的想要告密,他就把那些人当时还不知道的这件事情,也就是前几天晚上谭思彤过来找他,要跟他商量,围园劫后,也就是拿着枪指着慈禧逼慈禧交权的那一个版本,本来慈禧只是认为他不打算让维新派再瞎搞了,所以把他们弄了下去,但现在竟有袁世凯的告密,自己发现维新派竟然想要在暗地里杀掉自己。于是立马变本加厉了,把那些人全杀掉了。
二袁世凯呢责备之前,他说杀他无杀一狗的荣禄给救了,因为欣赏他的才华,很快,在1899年,山东被德国侵占,也就是占领了胶州湾,他去了山东,很快就把当地平拎了下来,他的根据地也就扎在了山东。
不过慈禧在同时发生了一颗全世界慈禧认为明星可用,并且真的相信他们刀枪不入,于是让他们去对抗八国联军想要统一天下至少能够收复失利,结果呢,却被打得落花流水,然后慈禧现在就召袁世凯回京。
原始卡其实这是又是一个更难的两难选择,因为原始卡要是不回的话,不管怎么找理由,慈禧这样老谋深算,而且手段残忍的人总能找到破绽,而且最重要的是上一次变法的时候,袁世凯还是其中之一,现在还手握重兵,慈禧肯定就会把他真的很惨,新仇旧恨一起算,但是他要是去了的话,他这点人肯定不是八国联军好,几万人的对手,于是他就开始犹豫
但是袁世凯还是牛,他很快就找到了完美的解决方法,也就是说,他首先先参加了东南互保,也就是那一片区域全都共同宣称慈禧说的八国联军入侵,需要别人帮助是假照,是义和拳威胁慈禧让他下的,并且同时帮助洋人保护在华的洋人,尝试平息,但是这样不够,因为那些人可能不会出什么大事,但是袁世凯可是之前被慈禧盯上过的人,而且那些人的行为本来已经很恶劣了,哪怕不会出什么大事,可能还会抓一些杀头,主要是改变了完美的解决这个问题,他又想到了一种方法,他把之后被八国联军打跑,流氓在路上的,慈禧天天给慈禧送去抽断食物前还有弹药等种种必要的物品,慈禧要是还坐在颐和园里,你给他送过去,比这20倍的钱他都看不上眼,但现在逃难你追上来给他送过去,那就相当于200倍的钱,所以他还同时讨好了慈禧
当然,毕竟最后中国没有遭遇什么毁灭性的打击,只是签了些条约,而之后李鸿章死了,袁世凯就顺其自然的被选为了直隶总督,也就是二品,比起来权力只有比之前更大,就是因为慈禧对他有一个很好的印象,所以他现在的权力可以说是一手遮天。
然后接下来,出事了。
慈禧说他要改革,要找人来让他改革,袁世凯本来也是很想改革的,但是因为慈禧真的是太生性多疑了,谁也摸不透他到底在干什么,很可能慈禧就是为了勾引一下,看看还有没有想要改革的旧党,谁也摸不透慈禧到底是不是真的,所以袁世凯这个时候如果出于自保的来说,他再观望一下反而是更好的。
可是这样真的好吗?袁世凯当时的势力一手遮天,很多人可能也处于同样的犹犹豫豫的境界,因为他们都想让中国更好,都认为中国需要改革,但是如果袁世凯这样的大官也都没有改革,那么他们可能就会后退,但是如果袁世凯高高举起他手中的棋子,那么周围的人很可能也都会一起向慈禧进谏。
所以这一次袁世凯放弃了更好的私利做法,而取了公益,他希望能让中国变得更好,选择了向慈禧提出改革。
不过这还真的就是凑效了,袁世凯这一次运气比较好,正好碰上慈禧真心想要改革,毕竟刚经历了八国联军也不能不想改革,而袁世凯以他当时的权利很快就搞出了没有戊戌变法文明,但是比戊戌变法的实际效应多多了的一套变法,他修了中国的第1条京张铁路,也就是第1条由中国自主营建的铁路,并且鼓励国人开创实业,审查官员,并且还做到了之前无数人想要做,但都没有成功的一个东西废掉科举里的八股文。并且也大幅扩充了军队,将军队现代化,他之前的少部分军队,也就成了模范目标,很快他的七先生就变成了7万人,六镇军队就全部齐全了,而且这一些才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都做到了。
但是这些是基础吗?并不是他还少了一点东西,那么究竟怎么样才能够让中国的未来走得越来越好呢?袁世凯的想法就是一定要将中国的政体改成更加成熟的君主立宪,把权力装在笼子里,只有这样中国才能走向更好的未来,于是他就想让慈禧开办内阁,并且主动提出让清朝的姓爱新觉罗的亲王来当内阁总理,这样能让慈禧更加容易的接受,而他袁世凯当副总理,不过以袁世凯的拳术,估计等清朝的亲王大大首领之后,肯定没太有能耐,估计还是袁世凯掌权,而且最重要的是袁世凯想着现在要是弄好了那个,那么之后等光绪回来他就已经提前下好了,这部棋已经能够把光绪的权力架空了,这样也不怕光绪回来报复自己了。
可是这样的做法在当时朝野上下招的全是反对,比如说纯亲王,是当时的手就拍,直接拿着枪抵住了袁世凯的胸口,说要为大清,除了他这个奸臣。还好有人救场,哪怕改革派也认为他并不是真正的内阁,而是想要大臣专制,所以慈禧也就顺理成章的名声暗降,让袁世凯看起来做了更高的官,其实把袁世凯训练出来的军队,六阵中的四阵,全部都控制在了朝廷的手里。
很快,慈禧死了,袁世凯没有搞成内阁,按理来说应该很害怕光绪回来,但是很好的就是光绪也一块死了!这让袁世凯万分惊喜,但是接下来来的却是噩梦,光绪是死了,那是上位的是谁呢?是一个非常少的皇帝,正是之前拿着枪指着他的醇亲王的儿子,而醇亲王则当上了当时最有权力的摄政王,随随便便找了个理由说袁世凯的腿不好,就把他的所有军队和所有权利全部都拿走了。
所以如果你遇见那个时间的原始感,你就会发现他坐在湖上钓鱼,已经变得非常的佛系了,他还写了首诗,大概就是自己从此之后不要参加什么政治,就要变成孤将上面的一老翁了。
本来来说袁世凯这个时候是绝对没有任何出路了,因为他现在得罪的是权力最高的摄政王,而且还比他更加年轻,一时半会儿死不了,如果摄政王都死了,他肯定是先死的,所以袁世凯是彻底放空的心态,但是正是这个时代造就了袁世凯,又将它拔上了新的高峰,因为现在大清已经太让人失望,大京说着要组建内阁半君主立宪,但是内阁里面有13个人,13个中间有8个是满人,而在这8个满人中间又有5个姓爱新觉罗,也就是说这几乎上就是皇室的内阁,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很快天下四处就开始了革命,而袁世凯在前一段时间内并没有落上反革命的名义,而是在清朝里干了4年轰轰烈烈的革命,所以让人对他的印象很好,认为他是一个很有能耐,而且又努力想要革新的人,正是袁世凯回乡两三年后,武昌被革命党们政变占领,很快武汉的三镇都快速投靠被占领,就以武汉为中心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权,也就是民国
那么在这个时候,清朝赶快就拿出了手里藏了很久的底牌,北洋军队这支现代化的军队要是打起革命党来,实际上是轻轻松松,但是问题是北洋军队就是慢慢吞吞的,怎么叫他都怎么不好使,不听命令,一路上磨磨蹭蹭,天天敷衍了事,眼看革命党的势力起来了,北洋军队都懒得出发,打起仗来真的是极其邋遢,他的潜台词其实就是:想要让他们打仗,必须得把他们的袁老大请回来。
袁世凯当时训练北洋军队的时候是真的很用心,而这些就是在现在返回来帮助了他,而在这时袁世凯有很好的判断时局,他知道现在清朝没有他不行,当清朝第1次对他发起邀请,给了他一个较为小的官位,虽然也是已经可以了,但是对不起袁世凯的野心来说,袁世凯是病不满足的,清朝政府急了,最后他们没办法,只能把一切大权都交到了袁世凯手里,不仅仅交给了他北洋军队的全部控制权,同时还把政治权也交给了他,也就是让他当上了内阁总理,想想当年他原是还想当一个普普通通的内阁副总理,清朝政府都百般阻挠,现在轻轻松松连总理都让他当上了。
这时袁世凯才出动
但是袁世凯出动,立马就跳槽了,他不相信大清了,他认为革命才是唯一的出路,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如果这么快就把革命的人灭了,他就知道,因为现在清朝努力的想要防止汉人当权,所以只要没了革命党人,他就会立刻被扔到一边去,而且他的君主立宪大军是不可能在任何情况下做的,所以革命是唯一出路也是天命,于是袁世凯立马果断的用电报通知四方,表示他非常支持革命党提出的共和,支持孙中山他们,并且评价他的全是软硬兼施,劝皇上退位,还能留点钱养着他们,在中华历史上实现了非常少有的政权和平交替。
皇帝一退位,袁世凯就当即表示受够了,他要开始干他的事了,他在皇帝退位的当天就把代表着清朝的制度和腐败的辫子剪掉了,并且公开宣布,他说他袁世凯承认觉得共和应该是最好的政策,支持共和。
但是由于很多政治上的问题,混合并不是一天就能直接达成某种政体的,这种时候我还需要一个人出任临时大总统,最开始是孙中山,但是之后孙中山下去了,很快就把袁世凯放了上去,毕竟他实现了政权和平交替,他是当之无愧的,但是革命党人又不信任袁世凯,因为袁世凯掌握的权势真的太多了,所以写了一堆临时约法,想要限制他,而且还给他搞了个内阁,他那什么东西都得通过内阁批判,而且当时的内阁真的是非常腐败,里面党争非常严重,很多人就是看着袁世凯不顺眼就要把他弄下去,真的是非常难受,所以袁世凯想要改革的东西都改革不了,而且重要的是袁世凯当时还不能反对,因为如果一反对就会被别人认为是居心叵测,是真的没什么办法。
可是上天好像又给了袁世凯一次运气,正在这个时候,刚刚上任的那个总理宋教仁遇刺,这是一个轰动当时的事件,孙中山他们从一些细节上判断,让他们觉得好像这是袁世凯主使的,毕竟袁世凯也有动机,不过也的确是判断过于武断,于是很快孙中山组织了第2次革命,召集了很多人要推翻袁世凯。
袁世凯现在应该愁哭了吧?不,没有,袁世凯真的是太高兴了!简直是欣喜若狂,因为法律搞不定,袁世凯他的武力可是最牛的,现在他有了符合法律的正当手段,也就是说他要代表民国消灭这些反叛的人,他可是比孙中山拥有更强大的军队,孙中山也真的是太拉垮了,两个月内1万多革命党都死了,几个首要人物也被赶到了外国。
袁世凯现在就高兴了,立马赶回了总统制,这样能够让他赶快实行改革。
不过现在对应而来的也就是他之前任命的官员,全都是革命党人,而现在革命党精英都死了,所以他需要新的人手。
而在这个判断上,袁世凯可能是老糊涂了,他做了他这一生最不好的判断
因为他觉得他现在最信任的人,就是他之前跟他生死与共的北洋海军的兄弟们,于是他就用北洋军官的人,带着军队到地方上去当官。
这的确是让人忠心,而且他们有了军队能够扶四方,并且上下一心改革,会推行的非常顺利,甚至造成了一时间国力蒸蒸日上,中国眼看就要雄起的局势。但是一旦当你让地方上的一些武人还拥有了大批强大的军队,那么就容易走向军阀割据,很快,在他们尝到了权力的甜头之后,就开始偷税漏税,造成一种强制若干的现象,也就是地方太强,中心太弱。
很明显这甚至要走向了晚唐藩镇割据的局面,那么原始感应该怎么样管理呢?他现在其实有两个大方向,要么干脆直接让地方自治,要么重塑中央权威,那是,这两种虽然看起来无可无不可,可是袁世凯他肯定更想要重塑中央权威,地方自治虽然地方可能会更好,但是现在还需要的是全国统一的变法方向,所以他只能重塑中央权威。
知道了这个之后,袁世凯就开始努力的想方法,他用了很多的方法要不是文官政治尝试削弱这些武将的权力,任用更多的文官让他们上下不都是5人,但是没有用,然后他又尝试在一个行政区下面设很多的小道,也就是划分得更细,拍更多人去管理也没有用,然后他又试着朝那回,那些人到中央来说给他们更好的待遇,但是也没有用,毕竟在地方上做土皇帝才是最爽的。
袁世凯当时真的是着急到头晕了,而这个时候他的军师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说他为什么不直接登基上位做皇帝呢,利用中国数千年来一直在用来治病的旧药,也就是君臣大义,来收服下面的臣子。
按理来说,元之感是肯定不能同意的,毕竟他想要了这么久就是要免除地质啊,那现在袁世凯又登基,那肯定就会遭到后世的骂名和许多人的不认可,甚至他们就想要再度革命,而且这本身也和大总统没有太大实质上的区别。
可是或许是因为袁世凯老了,或许是因为袁世凯当时真的太急了,或许是因为周围的人都怂恿他做皇帝,因为周围的人都多少跟他有点关系,他们就等着做皇子做外戚,他的儿子甚至专门为他办了一期报纸,就是上面各种各样登一些假的消息,说全国各地一致欢呼,想要让袁世凯登基,反正怎么离谱怎么来,于是他就真的登机了。
这无疑是最糟糕的决定,地方上歌剧的那些将领就都开始反叛了,说是袁世凯侮辱了共和,他们想要回到共和其实也无非是一个理由,之后袁世凯就被逼退位了,天下四处混乱无比,这一副烂摊子也是真的无法收拾,于是就在那一年66岁的袁世凯气死了。也就导致了民国后期近乎军阀混战的局面。
那么袁世凯这个人的生命真的是非常的奇特,他每一次都是凭借自己的能力走到一个巅峰,但是到了巅峰又因为一些事情突然掉下来,然后又靠着自己的才能,从一无所有挑战,不可能再一次爬上巅峰,但是又再一次跳上来,不管是在朝鲜做官的时候还是想要举办新政的时候,其实都是差不多的
那么为什么袁世凯会这样呢?我们能看出来袁世凯是真的想要让中国变得更好,很多时候他都会从公共的利益来考虑,都会从国家来考虑,甚至有的时候会放下私利,可是哪怕袁世凯这样努力的周旋了一辈子,到最后还是落下了千古骂名,而且开创了中国当时混沌的局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只能说袁世凯,他真的对自己太自信了,他的确是拥有极其强大的才能,可能确实是当时民国天下无双的,要不然他怎么可能能一次又一次的上到最高的高峰,但是也正是因为他对自己太自信了,他将所有的权力都捏在了自己的手里,所以也就导致,所有的责任也都跑到了他的身上,但是袁世凯又不一定能够负得起这些责任,也正是这些权力害了他,他没有权力,没有中央集权就无法改革,无法做他想要的,这也正是他一次一次拒绝让地方自治努力中央集权的原因,但是他越无法将权力分出去,他就越成为了改革的绊脚石,因为凡人的力量终究是无法确保一生都能够强大的推动这个国家的,而袁世凯到老了之后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是努力的将权力握在自己的手中。这也正是他老了之后做出了很多糟糕的决策,然而并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止他,因为他当时已经到达了完全的顶峰,甚至连称帝都没有人管,而国家也是必须需要永远警戒起来,因为将一个国家的所有绝对权力全部都握在一个身份最高的人的手中,这不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处境下都是绝对不可取的,或许也没有袁世凯一生宣扬的君主立宪或共和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但袁世凯却本身没有将自己的权力进行约束
不过袁世凯真的像我们后来的很多人说的那样,真的配得上千古骂名?袁世凯的一生怎么能说不是在为国家尽心尽力呢,比如说在朝鲜他花几十年每一天,他关心朝鲜整个国家的国力,甚至超过了朝鲜的王室,才让王室感觉他真的很烦,他训练出来的新军也是为中国当时的局势解开了一道最重要的大锁,在他手握重拳的时候,他选择站出来支持变革,而并不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利,甚至生命明智一点,站在旁边看,这正是因为他袁世凯作为中国的一个人,他在这种重要关头并不像他平时一样熟练的使用权术,作为这一切的标准,不像平时一样努力相处好人际关系,而是将整个国家的发展放在了第1位,或许他确实带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但是他还带走了八股文,带走了皇室和满人专制,带来了铁路,带来了新式军队,带来了新中国的精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