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随笔专题投稿每周500字青春年华
让攀比式教育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走下神坛

让攀比式教育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走下神坛

作者: 南风之薰专栏 | 来源:发表于2018-01-18 19:53 被阅读9次

          假期又至,但不少父母对于子女“教育上的那点事”却是放不了假。有时候,在车站,在餐馆,不经意间听闻一席席“父子谈”“母女谈”,发现一个有趣现象:溺爱的父母,却往往用虚无缥缈的“别人家的孩子”的“完美”,来“打击”自己的孩子。

          这是否也可称之为一种中国式“攀比+激励”教育?这个“别人家的孩子”,真应该快快让他走下神坛。

          其实,可以想一想,不少父母嘴里的“别人家的孩子”,是怎样的形象呢?他其实是一连串的“符号”、一连串的名词:孝顺、整洁、聪明等等,但就是和一个活生生的人“靠不拢”、沾不上边。我们很容易就会进入“人比人”的怪圈。在这个怪圈里,我们比的往往就是“符号”,而不是鲜活的生命源头。

          十全十美的“别人家的孩子”,注定总有走下神坛的那一天。大家还是仁慈一点,不要让他在神坛上呆得太久,不要太“难为”他。

    “虫洞”

          我一直记着一位小朋友说过的一句话。那时候,他还小,说这句话,可能是无意识的。但小孩的话,我们永远要记住,常常是“天启”,是可珍重,可宝贵的。那是在一个豪华商场里,有一棵摆放在那里供装饰用的树。那位小朋友看了一眼,认真地说,“那是假的”。大人问,为什么。他说,因为它没有虫洞。

     

    世说新语

          这话说得太好了。真正鲜活的生命,往往是和缺点、是和“怪癖”紧密联在一起的。完美得没有一点“破绽”的事物,我们最好远离它。因为它是假的。就像一位思想家说的,对于没有“怪癖”的人,我们应该敬而远之。因为,“完美”有时候意味着可怕。中国美术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典故:人物画怎样才算完美,是画出了人物的“颊上三毫”。有时候,“不完美”恰恰是完美。

          为人父母,爱子女是一种天性。把“别人家的孩子”理想化的背后,其实是每一个父母在心目中为自己孩子高悬的一幅“理想图画”。这可以说是父母的爱。但有时候这种爱,让孩子有点“消受不起”。

          当“别人家的孩子”走下神坛的时候,活生生的、真实的子女,也就同时走进了父母的心。总有一天,父母会知道,自己的孩子永远是“这一个”,是其他的孩子永远无法替代的。

    (发表于2014年新华每日电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让攀比式教育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走下神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ntgo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