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知后觉的了解到王老师的经历,突然想写写老师
现在想想真正改变我人生轨迹,达到"启迪人生"的老师不多,目前能回忆起来的有这样几位。
1.小学的数学老师张老师,小学阶段我还是非常木讷的性格,不喜欢说话,也没什么朋友,但对数学一直很喜欢,从二年级开始就几乎没怎么考过第二名,到了五年级,乡里(记不清是乡里还是镇里)有数学竞赛,张老师鼓励班里数学好的同学参加,我属于害怕竞争的性格,死活不愿意去,后来,张老师用一句我至今记得的话把我说服了:你去参加数学竞赛,不管有没有得奖,以后上了初中,都可以跟同学吹牛,我可是参加过数学竞赛的!我果然没有晋级,但这次经历也确实成为我初中阶段吹牛的谈资。
我不知道后来自己在做一些尝试时是不是受到张老师的影响,但现在我权衡有些事要不要做的时候,会有一个标准,做成了很棒,失败了也可以拿去吹牛。
2.初中班主任陈老师。我上初一时是陈老师第一次带班当班主任,没什么经验,在成立班委时,她让大家把自己想当的职位写在纸条上交给她,我不知道哪来的勇气,写了我想当班长,然后我就成了班长。虽然我这个班长的功能大部分是在纪律委员管不好纪律的时候拍桌子,吼一声大家安静一点!
初一结束时,陈老师跟我说,你不能只是成绩好,得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呀,让马晶(跟我一个班的女同学,也是她外甥女)教你打乒乓球吧。
自此,我才有了第一个属于自己的爱好,也因为打乒乓球的关系,从以前不喜欢说话,一步一步的变成现在的"话痨"。每次跟新朋友谈到对自己影响比较大的人,我总会说起陈老师,感谢她送给我一个陪伴一生的爱好。
3.大学旁听教育学院一位老师课程(原谅我已经忘记他姓什么),一到上课,他的声音会形成一种特别的氛围,虽然是讲的教师相关的课程,但他经常会劝学生(师范类,未来的教师)不要轻易当老师,做了老师就得以身作则,他每次上课都会提前15-20分钟到教室,检验教学设备是否正常运行,会更新自己的教学素材。
其实印象最深的是他推荐《天道》这部电视剧,说王志文在里面演的丁元英,脖子长长的带个围巾真好看,他去早餐摊吃饭,先把钱给了卖家,卖家忘了又问他要钱,他什么都没说又给了卖家钱(当时怎么解读的我已忘记),这部电视剧给我的印象很深,特别是里面说的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时隔十年,前段时间又把这部电视剧看了一遍,有不同的感受。
4.研究生阶段的段老师,她是个很另类的老师,本科西交,硕博是清华,但在学校里就是个"不务正业"的主儿,只带班教学,不写论文评职称,到现在来学校四五年了,还是讲师,可以说是相当的不求上进,哈哈哈。
我是跨专业考研,她教的又是基础课程,虽然没选,但作为旁听,没想到她讲课一半时间会讲一些课外话题。她是佛教徒,对我改变最大的是,给朋友送礼物—用行动表达关心。当看到我对佛教感兴趣时,会送我佛珠,心经临摹贴等。现在我遇到不错的小玩意儿,或者收获比较大的书,也会买上一两本送给朋友,这对我来说是一种突破,我不太会表达情感,而她用行动让我体会到被关心的感觉,并感染我将这样的关心和爱传递给更多人。
她是内心充盈的人,充满慈悲和爱。你能跟她讲生活,工作,理想等等任何事。毕业之后我有回去见过她几次,平时也会经常微信沟通,每次感觉身心没能量的时候,跟她见上一面,聊上几句,就会觉得能量满满。
5.研究生导师程老师。程老师是甘肃人,夹杂着方言的普通话,治学严谨,对自己要求很高,对学生要求也高。他会带学生去企业做一些项目,强调隐形知识大于显性知识,上学期间,去了五六家企业,看着他跟企业的中高层沟通方式,包括在饭桌上的表现。
我最大的获益是他在跟企业家,中高管打交道时的那种自信,还有"隐形知识大于显性知识"(就是要全方位的了解一个人,他/她跟人的沟通与交互模式),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企业家在孩子十几岁的时候就会让他们旁听董事会或者企业的中高层会议。
求学20多年,真正能称得上启迪人生的老师真的很少,这是受限于中国的教育体制,反倒是在社会上碰到了不少改变我的精神导师,比如李笑来、连岳等,而今天看到为数不多,在教育体系里特立独行、关爱学生的王老师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真是很痛心,只能在精神上支持。
有多少人配得上"老师"二字 有多少人配得上"老师"二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