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的自信,是从哪来的
“要让自己有自信”、“要成为一个自信的人”,家长会对我们说这样的话,我们也会对自己说这样的话,这是我们的文化环境,也可以说是一种洗脑。
洗脑的迷惑之处在于,说着说着,你还真信了,你真相信自己有自信了。
虚假的自信,和真实的自信差异在哪
相信自己有自信,自然也是好事,一定程度可以促成自证预言。
但是「相信自己有自信」跟「有自信」毕竟不是一回事,前者是一种「意愿性」的相信,它实际上没有可依赖的事实支撑,后者是「真自信」,有可证实的事实。
真正的自信,来自于你能一次一次把事情做成。
虚假的自信,面临真正困难的时候,发现自己根本解决不了,这时候就会产生自我怀疑,丧失自信,觉得自己是个没有自信的人。
但是不能把事情做成,是因为你没有自信吗?
不是的,是你能力不足。
换句话说,一件事如果就算让自己变自信了,还是做不到......这种自信,其实是自欺。
这种虚假自信,就应该遭受敲打敲打,你才有机会拥有真正的自信。
什么样的人,容易形成虚假自信?
达克效应研究的是一个人技能水平跟人对自己能力评估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
- 能力差的人通常会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平;
- 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确认识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平;
- 能力差的人无法认知且正视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极端程度;
- 如果能力差的人能够经过恰当训练大幅度提高能力水平,他们最终会认知到且能承认他们之前的无能程度。
从而你会发现,那些最容易拥有自信的人,反而是能力不足的人,明明那么不行,却又那么自信,这是“迷之自信”。
为什么虚假自信需要克服
只要不遭受挑战,与世无争,这种“迷之自信”可不是幸福感的来源?比如没有多少钱,但却有一种富有程度超过国民人均水平,比如明明开车技术一般,却觉得自己的车技超过80%的司机水平......就这样的“迷之自信”,可以给人带来良好的优越感。
但是,这样的前提是「不遭受挑战」,它最怕挑战,最怕真相,最怕真实的困难。然而现实不可能没有挑战。
自我感觉车技超过80%的司机的人,如果在测试中,发现自己真实水平只有人群的30%,那这无疑是一种打击。
一个完善的国民财富统计,就可以让一个在金钱上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感到“无地自容”,操啊,原来我这么穷!
一个明明没什么能力的,却觉得自己能力很强,结果一个真实的困难面前,“原形毕露”,才发现自己是如此的差劲,这简直是“暴击”啊!
所以,在自己一些真正需要成长、需要学习的领域,尤其是技能、学习方面,这种“迷之自信”是要不得的,而且“破”得越早越好。
因为只有破除这种虚假自信,才能够让我们在这些需要提高的领域,看到自己的真实水平,正视自身的不足,以及“不足的极端程度”。
就从这个角度看,生命的早期,比如学校中或者初入社会,那些未经事实支撑起来的脆弱自信,接受一些敲打是很有必要的。
如何破除虚假的自信
在真正学习和成长的路上,就应该有一些让我们感到幻灭的瞬间,让我们清楚的看到自己所处的位置,让我们有机会看到和真正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在哪里。
那就让自己“幻灭”吧,别急着走出来,你要好好体会和感受,然后这也是一个分野点,那些吃惯蜜糖的人,可能遭受打击,然后就次一蹶不振了,或者,你不是这样的人,那么这之后,你才有机会去去「建立」起真正的自信。
所谓「建立」,就是让自己一遍遍的练习,一次次的提高,然后去一次次的把事情做成----如此得来的自信,便不是他人言语可以打击得到的自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