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以后装修房子,我是断然不会使用吸顶灯的。
无印良品有一本关于装修的书叫《家的要素》,里面有一节提到过一个设计师的经历
三十出头时,第一次出国玩.那时的纽约正逢圣诞节,我拜访了一位美国友人的家。发现屋内天花板没有装设照明器具.每个房间都摆了两三盏桌灯,因为我也是从小习惯日光灯。看到那柔和的阴影效果不免惊叹这才是属于成熟大人的灯光,着实感受到文化冲击。
设计师回国后,便将工作地方的天花板照明器具全都拆掉,换上其他灯具。更成熟的审美,不满足于把房间照亮,开始追求光影效果,台灯、壁灯散发出来的灯光,会让空间有更换的明暗层次。
实际上那个设计师也不必「妄自菲薄」,那些柔和的阴影效果实则来自我们自己东方的美学,正如日本文学家谷崎润一郎的《阴翳礼赞》。现代人久已习惯于电灯照明,早已将此种幽暗抛诸脑后。尤其是室内「眼睛看得到的黑暗」,以为有什么东西忽隐忽现,易生幻觉,有时比屋外的黑暗更令人生畏。
这些映像都只停留着外婆的老宅子里。老宅是砖木混合结构,相比于现在的建筑的窗明几净,阳光难以透进老宅,反射自廊外的光线渗过木门、木窗、悄悄沁入室内,熹熹微微。藤椅下、五斗橱、棕榈床底,太阳虽还没下山,却早已弥漫着浓浓的幽暗,即便点上一个钨丝灯泡,幽暗扔挥之不去。乃至小时候总是早早的上床,睡在靠墙的一侧,生怕床底伸出个什么东西来。
也曾在天光大亮的时候仔细的搜寻过那些地方,除了一些灰尘外别无他物,大失所望。一旦日头稍稍倾斜,却仿佛只有那里的空气沉静异常,让人深深感到那一片黑是被永劫不变的闲寂主宰。
停电的夜晚,老宅就更加的幽暗了。点上三两支蜡烛,人的影子被投在墙壁上,像个黑暗的巨人;烛火摇曳,似乎提醒我们,再怎么寂静的房间,亦有清风徐来,令人兴奋又有些害怕。
此间阴翳带给我们生活的种种趣味以及少年时代凝视阴影的恐惧与寒意,竟都已荡然无存。其神秘的关键何处?不过是阴影的魔法,如果清楚各处的阴影,空间将还原成空白无物。
今日的室内照明,应付读书、写作、画画、工作已绰绰有余,然而却被用来专门消除各个角落的阴影,将一个房间照的灯火通明,头重脚轻,又毫无个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