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郧山书院

郧山书院

作者: 青霜令使 | 来源:发表于2019-05-31 09:32 被阅读0次

        唐末五代之际,中国出现了一种新型教育机构—书院。一些名流宿儒择胜地,立精舍,开学馆,设书院,居而讲学。两宋时期,此风大盛,当时北宋六大书院、南宋四大书院天下驰名。及至明代,东林书院一枝独秀,在大明王朝的政治风云中有声有色。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名扬天下的书院有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湮灭;有的沦为旅游景点,成为山川名胜的点缀;还有的仅剩下残垣断壁,供后人凭吊怀古。但是,在偏僻的鄂西北郧阳区有一座书院,它虽然没有显赫的名声地位,也无法与那些“名院”比肩,她却屹立百代而至今不衰,四百多年来薪火相传而不绝,她就是郧山书院。

    嘉靖年间巡抚于湛创办郧山书院

        嘉靖二十六年(1547),抚治郧阳空缺,皇帝下旨调于湛抚治郧阳。于湛到郧阳后,首先兴办学校,他下令让知府徐桂在府治东北角建立郧山书院,广泛招纳郧阳籍的儒生到这里就学。为了勉励学生好好学习,他还把自己的养廉银捐献出来,为学生提供吃穿用度以及笔墨纸砚,因此到这里来学习的学生非常多,书院为之爆满。于湛也经常到书院的尊经堂里为学生讲课。为此,礼部侍郎马理特地写下了《郧山书院记》,申述创办该书院的重要意义,并将这篇文章刻于石上。郧阳知府徐桂也写下《郧山书院尊经堂记》刻于石上,表彰于湛的功德,称赞他推行的是“大雅之政”。

    四百多年来屡经迁建  沿革兴废交替

        自明朝嘉靖二十六年于湛建“郧山书院”起,至今以历四百余载,期间书院屡历迁建,兴废交替。雍正十一年(1733年)守道鲁之裕因书院坍塌而重建。道光二年(1822年),皇帝下圣旨拨付郧山书院办学经费,次年学政杨怿曾将书院从府署东北移至于旧通判署址,由于地势低佳,不适宜办学,同治八年(1869年),知府金达迁郧山书院至郧阳城北三元宫(今郧阳区一中学校址),后来的郧阳府师范学堂、郧山中学、湖北省立第十一中学、郧阳中学校址均在此处。

        光绪三十年(1904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发布总督通令,各州、府、县书院一律改为中学堂或师范学堂,郧山书院更名为“郧阳府师范学堂”。 1912年,蔡元培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宣布改革学制、修订课程,推进社会教育。“郧阳府师范学堂”因而易名“郧山中学”。192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学校系统改革令》,实行新学制,学校更名为“湖北省立第十一中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武汉失守,学校接纳了来自山东、武汉、襄阳等沦陷区流亡师生数千人,此时学校本部设恩施,易名为省立联合中学郧县分校,设初中、高中、师范三部,成立湖北省立第八高级中学简称“八高”,一时闻名遐迩。

        新中国成立后,1962年秋,湖北省教育厅把学校列为湖北省重点中学;改革开放后,十堰市和郧阳地区合并为十堰市,学校更名为十堰市郧阳中学,1999年学校由郧阳区城关镇整体搬迁至十堰北京北路。

    文脉相承 教风相袭 薪火绵延不绝

        郧山书院办学以来,莘莘学子时刻铭记“明德博学,进而不已”的校训,时刻把自己的学习与国家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武昌辛亥首义,推翻千年帝制,率先起而响应者有郧山书生;八年抗战期间,走上街头宣扬抗日救国道理,浴血奋战于抗日前线的有郧山学子;新中国成立后,在各条战线上大显身手,建功立业的有郧山学子。杨献珍从郧山书院走出去,寻求救国救民之路;何耀祖从郧山书院走出去,与邓小平、张云逸一起发动百色起义,创立红八军;罗开富从郧山书院走出去,成为新中国一代国外交官;梅洁从郧山书院走出去,成为一代著名作家;张树清从郧山书院走出去,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炮兵学院教授,两弹一星功臣;李香从郧山书院走出去成为“神六”发射总测控师,参与了神舟一号至神舟六号的全部发射工作;冯圣兵从郧山书院走出去成为联合国“青少年消除贫困奖”获得者,“2008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

        郧山书院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治学传统书院。四百多年来她薪火相传而不绝,屹立百代而不衰,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和国家栋梁。她,是中国书院史上的传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郧山书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nwi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