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主唱甜腻黯淡的嗓音,咀嚼着蕴意深刻的歌词,想想我们经受过的教育和他们正在以及他们的他们将要经受的教育,怎能不感到一股悲哀?
第一次听腰乐队大约也是去年这时候,第一首是《硬汉》,一听就喜欢上了,最喜欢的还是歌词。声音是不妥协的,不大众的,尤其是早期的作品,旋律艰涩强硬,阴冷凝重,“不适宜任何一双时髦的耳朵”,就算是《相见恨晚》这最后一张专辑,旋律上不再那么尖锐显得润滑多了,大家都说变甜了,但腰依然是那个腰,腰不是固定的,他们在调整,内在生命仍然是表达一种“成熟的愤怒”——这总让我在想也许我们一开始就弄错了,音乐从来不是为了好听而存在的?
听了许久他们的歌(虽然才一年,但是却是我在这一年里听得最多的也最喜欢的一个乐队)
腰乐队《相见恨晚》告别之作几乎所有动人的青春故事都发生在学业之外。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工厂流水线式的应试教育实在不得人心,知识本来是可以带来愉悦感和满足感的,只可惜一代人经意或者不经意间把知识压缩成药丸子捏住另一代人的鼻子强行喂送下去,所以丧失了许多的乐趣。获得知识的快乐本来无与伦比,现在却成了“殊荣”,只有极少数人还有此体验。事实上出于功利的动机去改变人的思想,正如为了某个人的幸福把他杀掉一样。这样的行为是荒谬的,然而更荒谬的还是施予者往往自我感觉又高尚又善良,助人为乐,诲人不倦。
目前的教育大体上可以说成是一种记忆培训——以利益性(应试)为目的,在规范强制下进行知识灌输的记忆培训。这样的情况下,人们读书只是为了取悦他人而读书,这些人主要是他们的老师们和家长们,以及未来的老板们(老板们吃不吃这一套还不一定,因为毕竟他们也不傻)。只是把读书当做一种能够获取其他好东西的工具。“我依赖自己模仿权威人物的能力,然后重复他们的思想,就像那是我自己得出的结论一样……”
教育的本质是生长。百年树人,“树”字值得重视,“树”通常有“立”的意思,“树人”即“立人”。我觉得不止如此,“树”也是在比喻人,说明人的思想情感像树木一样生长和需要生长。教育的目的是影响人、塑造人,帮助人去自然的生长,而不是对人性的束缚扭曲。
塑造什么样的人呢?我无法全部说出来,我只知道一个健全的人肯定是要有“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肯定是要有丰富的心灵。周国平有句话可以用来自勉也可以用来奉劝,他说:“生当优秀:善良、丰富、自由、高贵。”不说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品质吧,至少是我们和我们的教育应该追求的目标。
有些和教育有关的电影挺不错的,比如《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诗社》、《超脱》……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以及每一位家长们,如果你对教育的现状很满意,那么是不是你很久没思考问题了呢?
这是当初我在《世界呢分钟》这首歌下面留下的评论:
以衡水中学等为代表性的中国教育,已经彻彻底底地沦为高考的奴隶,完完全全地忽视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我们楼顶优酸乳的孩子,只能被这一代最糟糕的父母毁于钢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