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多数是否注意到一点,人只有保持了没有情感的状态,才能真正开始深入理解自我的存在。
思考、认知、沟通、感受,正是四种能够让人意识到自己存在本身的块。
只要感觉到自己存在,人才能明确自己的思想,意识进化到一种别人触及不到的精神领域。你无时无刻不活在他人的理解和世界精准到原子层面的精准定义中,但你肯定也需要只为自己而活,只想为自己而定义这个世界。
我以为,它需要的不是那些看似真相的表象,表和真其实有很大的差别。
需知诸相非相,似象非象,真相往往是被人忽略的。如果人以为自己看到了真相,那也许只是事物的某个片面的一角罢了。
真要让人感知到自己的存在,不依靠那些可以被人类引以为傲的科学思维所充分论证的肤浅之物。为什么说论证和推导本身就是一种肤浅的东西?因为人做这两个事情只不过是向人类自己证明,这个宇宙中本身就存在的事物,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看似真理性的描述,并不能证明什么除了本质之外的感受、认知和沟通。
感受需要人主观上的情绪,我讨厌什么,喜欢什么,同样也很重要。因为人是如此而活,如此而前行,这里面有我。我怎么理解这个事物在宇宙中的位置,或者这个人在我心里的位置,这才叫认知。当我讲这些东西表达出来后,别人能理解我说的所有讯息,或者我理解了别人传达的讯息,这才能够叫做沟通。
思考、认知、沟通和感受四个模块必须全部统一运行,最后我们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才是真正有意义,我们的思考才真正有价值,而不是流于世界所谓各种复杂信息要素洪流下的无根之木。只是想别人所想,思别人所思,说别人所说,我们无法真正的看到自己的存在本身的意义,是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没有为自己而活。
这就是看不透,悟不通,根据佛教的理解,人在出生之前,六根是通达的,但在出生之后就会变得闭塞起来。正因为如此,才要避世、免俗,四大皆空,实现六根清净,人才真正的能领悟出智慧。
当然,不是只有这一种才能生长出智慧,因为当已经把它当成某种路线或者方法的时候,就已经思佛所思,想佛所想,就已经成为了无根之木了。
所以没有佛,才是真佛。若见其诸相非相,相见如来。
真正的佛它是没有相的,也就是看谁都像佛。
快乐是人接受到情绪的一种低级层次,它是人在世界信息洪流之中一种闭塞状态。当人要释放情绪,代表了他接受了太多的信息,因此他接受不了了,才会有各种情绪被打开,来屏蔽其它的信息。
所以快乐是一种屏蔽,是一种自我对世界的屏蔽!
人要想感觉到人生的深度,不可以经常沉浸于这种快乐之中。
深度与快乐在某个区间内,可以成反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