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踏入北京的土壤,是在高中毕业的那一年,我陪着自己的小女朋友去外地的时候,路过北京站,顺便在那里停留了两天!
或许是毕业的心情让自己多了一些作为一个青年应有的文艺的情绪,面对着喜欢的城市,我带着一些对它不一样的期许。
不是去到旅游景点作为游客观光,而是想要融入这座城市,感受它的平淡,闲静。
看过很多关于城市描写的书籍,我对胡同有着不一样的感觉,很想去感受一下,书上写的北京老胡同,究竟是怎样的。我来到了南锣鼓巷。
那时候的北京,天空很蓝,阳光亮得刺眼。
南锣鼓巷里,人山人海,我随着人流涌动,虽说看不清前方的路,但当我抬头时,一棵弓着腰的杨柳从院子里往外延伸,柳条垂下,随风飘曳,周围的人与我摩肩接踵,而我似乎并未感受到,只觉得这一方天地中只我一人。
静静地,我走进一处岔口,豁然开朗,没有攒动的人流,“这就是我想看到的北京!这就是我心里的那个北京啊!”没有城市的喧哗,只有静谧,闲适。
仿佛生活都被慢了下来。只有几个当地的老人站在宅院门口,墙的旁边静静地停着一排旧式的自行车。
青砖黛瓦,朱红的宅门,用两只手框成一个镜框的模样,放在眼睛前方,抬头,高大的榕树与院墙和院墙上的青瓦构成一幅老北京独有的图画,《城南旧事》中英子的日常好似就发生在了你的眼前。
由于已至深秋,树枝上的叶所剩不多,光秃秃的,因快要傍晚了,这时的天已有些夕阳的韵味,在不远的天边是一片橙红,边界被晕染开来,一直延伸到此处的天空,呈渐变的状态。
些许阳光斜着穿过枝丫直接洒在墙面,使得墙面忽明忽暗,有一种说不清的安宁。我流连驻足,不愿离去。
一直以来,我格外得喜爱晴天,即使是在高三那样紧张的状态之下,如果是晴天,我也许会把烦恼抛诸脑后,享受那令人陶醉的阳光。
北京的阳光使我觉得,这座城市并没有一丝的让人感到陌生,没有城市的喧嚣,一切的繁忙,疲惫,都在阳光的浸润里变得渺小。
无论是早,或晚,北京带给我的,是宁静,舒适,恬淡,是可以在一天的劳累过后还能得到放松。现在的我,依然愿在不久的将来,安于这座城市,一生。
你会不会每每夜深人静的时候,问自己:我为什么留在北京?
在北京的日子,你见过帝都的繁华,感受过帝都的活力,感触过这座城市的温情和脉搏,也曾在这座城市经历过彷徨失落,后悔过自己做出的决定!
但你依然留在北京,并且热爱北京,因为无论这些年的回忆是幸福还是艰难,主人公都是你们,这是你们与北京的故事!
有时候答案可以很简单,如果你不想去直面或者深究,你完全可以从下面的标准答案中选择一条来与自己妥协——北京机会多;北京有最好的医疗条件;北京有最好的教育资源……
但是这些答案有时并不能从内心说服自己,你不能深究,因为太容易找到漏洞——
北京的机会多。但是北京的精英更多,你能力高,比你能力更高的多的是;你学历高,学历比你高的多的是。机会是多,你却不一定能够抢得到。
北京的医疗条件好。really?吸最醇的霾,去最好的医院抢救?
北京的教育资源好。可是你还是年轻人,你真的打算从二十几岁开始,就为了这个还没出现的孩子活着么?
那不如回家吧,回到省城、县城去。比较轻松就能买上房子,空气清新,生活悠闲,每天五点下班,有自己的生活。
但是想到回家我开始害怕。
我想起那种跪着挣钱的成功,那些靠炒作概念、欺骗老人和无知者的商人,那些溜须拍马上位的体制内。之前实习转正的时候,有亲戚问我是不是需要送点钱给领导,我告诉他说,在这里真的不需要,本来可以留下的,送了就真的留不下了。
我想起那种逃无可逃的亲密。你的婚姻,你的生活,你的工作,每个沾亲带故的人都会来关心,你过的差的时候所有人都会跟你提各种意见,批评你各种习惯和选择,但当你真的好的时候,为你开心的屈指可数。
我想起跟集体不一样时的那种恐惧。从小我就是异类,内向,沉默,爱读书,跟别的小孩子玩不到一块。长大的过程中,我最怕的就是看到邻居们聊天,当我走过的时候总是会得到各种评价,像小女孩,太文静,穿衣服太奇怪……在小地方,评价是廉价的,每个人通过这种廉价的方式满足自己的存在感。而在北京,你沉默还是放浪,你西装笔挺还是奇装异服,没有人会去关心。
还有一些似曾相识的话:
你能不能圆滑一点,像谁谁谁一样去拍拍领导的马屁?
你能不能现实一点,不要每天想这些不实际的东西?
你能不能笑一下,每天摆着一副臭脸给谁看?
你能不能…
在北京,你可以回答不能。
我开始明白北京到底什么在吸引我。
在北京,我们可以永远年轻,永远幼稚,永远热泪盈眶。
没有人评价,你也不必去改变什么。
熔炉里有一句话:我们一路奋勇向前,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我之前总是觉得,这句话太矫情,有多少人能有机会去挑战这个世界。现在,我才发现,我们压根没有想去改变世界,只是不想让这个世界改变我们。
虽然要经受成倍的痛苦,虽然要付出成倍的努力。
累么?累。值么?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