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与"空"
"无明"就是佛法所说的愚痴、烦恼。因为贪嗔痴诸烦恼能使人失去智慧,从而不能正确认识佛法真理,犹如黑暗中看不见东西,故叫"无明";"无无明"就是无贪嗔痴、无烦恼。"无明尽"就是去除愚痴烦恼,"无无明尽"就是没有所谓去除愚痴烦恼这回事。《心经》是去"有"的,不但"有"要去除,与"有"相对的"空",作为"有"的"负"存在,也是一种存在,也要去除,甚至"去空"本身 也要"空"掉,是一种彻底的"空"。… …《六祖坛经》曾经讲到,与六祖同时代的神秀大师曾作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六祖认为不彻底,为什么?只要"明镜"还在,"时时勤拂拭",顶多只能少惹尘埃,只有将这个"明镜"也打破了,"尘埃"无有立锥之地,何来尘埃?这才是真正彻底的"空",所以他又题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显然,六祖比神秀大师"空"得更彻底、也更"空"!这里的"空",正是《心经》所说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中国佛教六祖前,都奉《金刚经》为圭臬。自六祖后,则多受持《六祖坛经》,六祖也被誉为"东土小释迦"。… …另外,佛教的"空",不是把山河大地一一把客观世界"空"了,而是把我们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识识(认识)"空"了。我人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只要打上主观认识,就不是客观世界本身。喜欢白色的人与厌恶白色的人,他们眼中的白色能是白色本身吗?都携带上了我人的喜怒哀乐。佛教要"空"的,就是这些东西。… …过去有人讲,未开悟的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有人追求觉悟,就认为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认为它们都是虚幻的、空的。可是一旦开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为什么?原来我们所要空的,不是客观存在的山山水水,山山水水是客观存在,如何"空"掉?我们要"空"的,是对它的喜怒哀乐。… …佛法讲"一切皆空",是从万物的本质、"性"而言的,但本质、"性"又通过千紫万红的现象、千姿百态的"相"表现出来,犹如手心、手背,它们其实是一个东西,这就是性相不二、本质与现象不二。离相求空,正如经言:"犹如觅兔角",都是不可取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