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雪莉死了,在25岁如花的年纪,自杀。
10月14日下午,这样几行字迅速刷屏。
一时间,微博瘫痪,各大新闻app的推送响个不停,满屏的惋惜与悲痛。
生命逝去,流量裹挟背后的狂欢
崔雪莉是谁?
这个只有短短25岁人生的女孩曾经有很多标签:小公主、“人间水蜜桃”、“自由的灵魂”,“放荡的女人”……
可是谁又能真正看清这些标签背后的女孩?
“从小时候就开始演艺活动,但是几乎没有人把我当做小孩看待"以及"肩膀上的负担很重,经常会感到害怕.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了,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些事.但是某一瞬间开始突然醒悟了,'我为什么在做这件事?'似乎是不适合自己的衣服。”——崔雪莉
太多人羡慕崔雪莉的星途坦荡,爱恋“水蜜桃”女孩的清新动人,却很少有人想到这个身处在韩国演艺圈光怪陆离名利场的十几岁女孩的笑容下的惶恐与不安。
“偷偷和大叔恋爱”、“退团”、“衣着暴露”、“疑似露点”、“吃奶油与性暗示”……成长的迷茫与工作的压力让这个被宠爱的姑娘选择以离经叛道的方式寻找自我。
粉丝痛心疾首,路人大跌眼镜,舆论在她一次次放飞自我后变得刻薄、恶毒,网络上、屏幕下,一个个陌生的面孔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指责、质疑、谩骂,吞噬了这个如花般的生命……
直到,她走上了绝路,直到发现她遗体的经纪人说崔雪莉“患有严重的抑郁症”,那些曾经隔着屏幕鞭挞她的人,仿佛一夜之间又开始了另一场狂欢:各大公众号集体发力,只要带上崔雪莉的名字,各种文章分分钟破十万+,他们惋惜的她的英年早逝,疾呼对抑郁症的理解,痛斥网络暴力的危害……
可是,害死这个年轻女孩的真是只是网络暴力吗?
雪崩背后,没有无辜的雪花
日剧《三年A班 从现在起,大家都是人质》中曾说过:“语言有时候会成为凶器和刀子无法比,更深、更锐利地插入你的心。”
网络是个神奇的地方,隔着屏幕,指尖在键盘上轻点,个人的社会属性就会被隐藏在一个个id的背后,那些不敢说的话都被轻易地敲打成文字出现在屏幕上。
网络可以从技术上实现人人平等,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独立判断事物的能力。
一张带有暗示的图,一段隐晦的文字,一段模糊的视频,就可以引发流量的狂飙,网友的跟风。
毕竟,很多时候,真相与宣泄相比,是那么无足轻重,在被带节奏的快感之下,心中的“正义感”才是衡量事物对错的唯一标准,这就形成了网络暴力。
看到这里,肯定会有人说,我既没有对崔雪莉之间的生活做过评论,也没有参与过对她的鞭挞与谩骂,只是一名无辜的“吃瓜群众”。
村上春树在小说《沉默》里曾写过这样一段话:我真正害怕的,是那些毫无批判地接受和全盘相信他那类人的说法的人们,是那些自己不制造、也不理解什么、而一味随着别人听起来顺耳的,容易接受的意见之鼓点集体起舞的人们。
你只看到了微博瘫痪,热搜第一,流量狂欢,却没有意识到,在这个网络时代没有人更真正的置身事外,即便吃瓜者认为自己并不曾恶评,可到最后,难道不是我们的每一个关注促使其发酵并使其持续增温的吗?难道不是我们对网络暴力一次次的沉默导致了舆论的雪球越滚越大?
这个世界,真的可以跟我们无关吗?
面对网络暴力,沉默不再是金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
雪花飞散而去,一个美丽而年轻的生命,随风逝去,那无可预知的雪崩,改变了世界,或许,也开辟出另一种可能。
一是保持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力
陈丹青说:不从众、保持独立的人格、坚守个人的价值观,这在中国,非常难。中国人是非常具有集体意识的群体,为了不被集体拒绝,做大多数人所做的事情看起来是成本最低,安全系数最高的选择。
但是,从众,很多时候未必正确。著名的“阿希从众实验”里,在研究人员故意引导说出错误答案后,被测试人大多数修改了自己的答案以达到和“别人一样”的目的。
在网络中,当一个舆论事件发酵,当人们的情绪被渲染,此时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就显得尤为重要。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不要急于去下结论,不要为了“合群”去过分的盲从大众的观点,从理性思考的角度去分析和判断事物,从而得出中立的结论。
二是面对网络暴力不再沉默
一个用肮脏的词语贬低别人,另一个麻木的冷漠围观,两者彼此半斤八两。
在一个文明与法制的社会里,任何人都不应该随意扮演“法官”或者执法者的角色,同样,面对别人的网络暴力,冷漠麻木的看客心理无疑助长和纵容了施暴者的恶行,也加剧了被施暴者对于社会的整体不信任,从而以极端方式寻求解脱。
所以,当面对网络暴力时,不要人云亦云的盲从和围观,不要急于给与自己的价值评断,给这个世界多一份善意,如同一个向着光明行走的人,并不意味着他不会再次迎来夜晚,只是他更能够懂得夜晚的意义。
风起,在这个北方的小城里,雪,似乎比往年到的早了一点,纷纷扬扬的雪花中,我仿佛又看到那个拥有像水蜜桃一般笑容的女孩,站在雪地里,微笑地对这个世界问好。
愿这个世界再没有网络暴力,愿每一个生命都被善意以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