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开篇就提出,人生苦难重重这一悲哀的事实,但是作者也提出了解决办法,用自律来实现心灵的成长,可以在这苦难重重的世界中,获得些许幸福。
自律
人生是一连串的难题,面对它,有些人哭哭啼啼,有些人奋勇前进,哭哭啼啼的人在心理压力下,过得消沉无力,而奋勇前进的人,虽然会面临痛苦,但充满了力量,勇敢面对问题并运用智慧解决问题,他的心灵会得到成长,也会收获幸福。
解决人生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律,人若缺少自律,就不可能解决任何问题和麻烦,在某些方面自律,只能解决某些问题,全面的自律才能解决人生所有的问题。自律有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终于事实、保持平衡。这些原则似乎不复杂,人人都读的懂,似乎又很复杂,因为真正做到的人少之又少。
推迟满足感,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秩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在充满问题和痛苦的人生中,推迟满足感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早在童年时期,从5岁开始,就可以让孩子学习自律的这个原则:推迟满足感。然而,在教育孩子推迟满足感前,检视一下自己,你是“照我的话去做,但不要学我”还是“我不说,我来做,我爱你”的父母。如果父母自己不遵守自律的这个原则,就不可能成为孩子的榜样,只会成为反面教材,不论你多么严厉,多么残暴地对待他们,他们都不可能按照父母“说”的去做。如果父母不说,只是默默践行自律的这个原则,用爱和温情来对待孩子,那孩子一定会按照父母为模板,来发展自己的心智。
培养孩子自律,需要足够的时间。父母的爱,决定着家庭教育的优劣。充满爱的家庭教育带来幸运,缺乏爱的教育只能导致不幸。培养孩子的价值感,这是培养自律的根基,也是心理健康的前提。
在很长一段时间,我认为自律是自我折磨,因为违背我懒惰的本性。我自律得非常痛苦,拧巴。后来,书里说,自律是自我照顾,自我珍惜,而不是自暴自弃。因此我珍惜自己的时间,除非需要电影或电视剧的支持,才会看一眼,不会再刷剧。我珍惜自己对自己的认同,用一些小小的成就来鼓励自己,告诉自己真的不错,但还可以更好。
孩子害怕任何形式的遗弃,绝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这种恐惧心理都有敏锐的直觉。有些父母就会利用这种方式威胁孩子:“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孩子可能会暂时听话,但埋藏在心底的恐惧,对父母的不信任,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来,给你一个大大的雷,惊呆父母。想要培养出自律的孩子,我们要给她足够的爱和温情,时常告诉她:“我们会永远陪着你”、“我们不会忘记你的”,除了这些口头保证之外,还有实际行动配合,那么到了青春期,潜在的恐惧就会消失,孩子就不会那么叛逆。
让孩子学会自律,对安全感产生信任,不仅需要父母真心投入,还需要父母表里如一的爱和持之以恒的照顾,这是父母送给子女最好的礼物。如果这份礼物没办法从父母那里获得,孩子也有可能从其他渠道获得,不过其过程将更加艰辛,通常经过一生的鏖战,而且常常以失败告终。
自律的第二个原则,承担责任。我会经常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会怎么办呢。我会以“没时间了”、“我很笨”、“我没天赋”来为自己开脱,让自己免于面对它。是的,我就是这么逃避问题的。然而仔细思考,我这么没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吗?我真的很笨吗?但有时候我也有过这样一些体验,当我情绪好,对自己充满信心,冷静下来集中精力解决问题的时候,那些我以为我解决不了的问题居然迎刃而解。其实,除非存在智力障碍,不然,只要肯花时间学习,就没什么问题解决不了。
我们遇到问题时,会感觉到头疼,只想尽快脱身,尽量缩短自己与问题接触的时间,而不愿花足够的时间来应对这种不舒服的感觉,不愿冷静分析问题,虽然解决问题能给人带来满足感,但人们通常不愿去推迟这种满足感,而是选择逃避。这样,势必导致生活和工作更为混乱。
和缺乏耐心,想让问题马上解决的态度相比,更具有破坏性,更低级的态度是:希望问题自行消失。但是这些问题并不会自行消失,相反,它会在我们关注不到的地方越滚越大,有一天,以一个很大的雷的方式爆在我们眼前。
遇到问题,你是逃避,希望自行消失,还是勇敢地说:“这是我的问题,要由我来解决。”可能我们解决起来会觉得困难,但是请相信:即便能力和智力平平,我们也可以大器晚成,通过大量的生活体验,让心灵充分成长,心智成熟,我们正确认识自己,勇敢挑起属于自己的责任。
自律的第三个原则:忠于事实。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形成了自己小小的人生观,随着时间流逝,周围形势的变化,经验的丰富,发现,我们小时候的人生观跟长大后会不一样。我们应该在事实中不断去修正,然而,大多数人却抱残守旧,拒绝成长,认不清眼前的事实不同于以往的经验,最终心灵闭塞,不再成长。我们必须忍受暂时的不适感,追求事实而不是假象,并承受这一过程的痛苦。要让心灵获得成长,心智走向成熟,就要竭尽全力,不惜一切代价,完全忠于事实。
我们既要忠于事实,又不能啥话都说,对别人造成伤害和影响,那要怎么办呢。就需要保持平衡。既要追求诚实为己任,又要隐瞒部分事实不对某些人造成伤害;既要承担责任,也要拒绝不该承担的责任;既要学会推迟满足感,先苦后甜,又要尽力过好当前的生活,让人生的快乐多于痛苦。这就是自律的第四条原则:保持平衡。
爱
爱是人们自律的原动力。
我们要注意区分爱和依赖的区别。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依赖是一种寄生心理,没有别人就无法生存,意味着自己是个寄生者,别人是寄主。这样的感情并不是自由的。但人人都有依赖的需求和渴望,都希望有更强大、更有力的人关心自己。不管我们看起来多么强壮,不管怎么花多大的心思装出无所谓的样子,但在内心深处,我们都曾渴望过依赖别人。不管年龄大小,不管成熟与否,我们都希望获得别人的关心和照顾。阅读到这一点,让我看到,即使那些比我看起来更强大、更有资源的人们也有这样的心理,但人生并没有那么多机会得到别人的帮助与照顾,所以,靠自己,去勇于承担责任,去思考,去行动,将精力贯注在当下所做得事情,少放在别人的感受上。
有些人,过度依赖别人,总是苦思如何获得他人的爱,却没有精力去爱别人,就像饥肠辘辘的人,只想着向别人讨要食物,却拿不出食物帮助别人一样。曾经,我非常依赖我先生,总觉得他要为我的幸福负责,生活中的任何小事我都扔给他,如果让我不满意,我会上纲上线,这样的自己非常累,对夫妻感情也没有益处。后来,我停止抱怨,遇到问题,首先自己想出解决方案,然后再跟他商量,不再把希望寄托在他一个人身上,这样,他不会觉得累,也不会想着推开我,我们的关系越来越融洽,更发展出了革命同志的情谊,幸福感也提升了,心智也更加成熟。
仅仅把得到别人的爱当成最高目标,不可能获得成功。想让别人真正爱你,只有让自己成为值得爱的人,满脑子想的只是消极接受别人的爱,就不可能成为值得爱的人。
依赖性多来自童年时期,由于父母缺乏爱的能力,孩子在孤独和冷漠中长大,就会产生过度依赖的心理。只想获取而不愿付出,心智就会停留在不成熟的状态,只会对人生构成限制和束缚,给人际关系造成破坏,让别人跟着遭殃,而不是促进别人的心灵成长。
孩子两岁前,母亲一般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但当孩子的自我意志开始成熟,变得任性而不再听话,甚至试图摆脱母亲的束缚时,那些以豢养宠物心态的母亲的爱便就此终止。她们不再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甚至产生怨恨和厌恶。他们可能想再次怀孕,拥有另一个孩子作为新的宠物,而当新的孩子降生以后,就会开始新一轮的恶性循环。
曾经有段时间,因为工作烦躁,女儿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开始发脾气,那一个星期,我都不理她,觉得她太烦人了,甚至后悔自己生了她。后来,通过看书来调节心态,重新拥有了和她的温情,但对她的爱不再是纵容,而是以让她以后能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为原则,该拒绝拒绝,该引导引导,该拥抱拥抱,当自己的心态稳了,就算孩子发脾气,也能坦然面对,安然陪伴。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爱的意愿,比如,男士可能会遇到一位心仪的女士,女士也可能遇到心仪的男士,很想去爱ta,但会对家庭有伤害,所以,会去克制这份爱。爱的感觉是无限的,但我们能付出的爱是有限的,不能随意选择爱的对象。真正的爱不是忘乎所以,而是深思熟虑,是奉献全部身心的重大决定。
真正的爱,其价值在于始终如一的行动,爱是行动,不是空想。
成长与信仰
看到这部分,觉得有些吃力,关于信仰,从来没有去了解、思考过,什么是信仰,我的信仰是什么,因此读到这部分非常无感,一度怀疑自己有阅读障碍,当然,这只是我懒惰的借口,我肯定没有阅读障碍[耶],接下来,会再读几遍,来弄清楚作者的意图。关于“恩典部分”,我更乐意把作者所谓的“好运”、“恩典”叫作“善有善报”,我们在以前、现在做了一些有助于心智成熟、滋养心灵的事儿,它会在某天以一种我们想象不到的方式呈现出来。作者把它称作“恩典”,我叫它“善有善报”。
在自然界中,能量从高处流向抵触,熵不断增加,混乱的程度不断增加,这就是自然中熵的力量。而另一股与之相反的力量,叫做进化的力量,生命由最低等的病毒进化到细菌进化到草履虫进化到海绵、鱼类、哺乳动物,最后进化到人类,从无序到有序,这是一股与自然倾向相反的力量,因为与自然法则对抗,必定十分艰苦。
同样,心灵的成长、心智的成熟需要不断努力,我们需要不断修订陈旧的地图,不断打破自己的恐惧,使无序变得有序,我们的心灵也在克服熵的力量,才一直成长到今天。昨天看到一个朋友,关于熵的总结,很有启发:要自律、要行动、要改变,这些都是反人性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打破熵增定了,努力去改变、去行动,去实现熵减。让我们的身体的系统,变得更加有序、熵减。熵减的过程很痛苦,但是结果很美好;熵增的过程是一种自然状态,过程很舒服,但是结果会很惨。
恩典
懒惰是原罪,是人身体里的消极力量,不论一个人多么勤奋,他的身体里都潜藏着懒惰因子,唯一可行的办法,用我们意志的力量去对抗它。
懒惰源于恐惧感,人们害怕做大量工作,所以,我们总是拒绝新知识,故步自封。这一点,我自己深有体会,我的工作需要我做大量的整理工作,可是,我总是一天推一天,内心很惶恐、很焦躁,对这件事盘桓在我心底里很不舒服,可是我害怕去做那大量的工作,不知道从何开始,每天都期待着,能换个岗位,一切从头开始。从我第一个岗位开始,我就抱着这样的想法,然而,从来都没有实现过,我的生活和工作都处在失控中。为啥,因为我懒啊。有时候,我还会为懒找借口,去忽视真正重要的工作,转头做那些不重要、很轻松的工作,可是内心却被真正重要的工作占满,充满了无力感。这就是懒惰啊,让人们擅长伪装和欺骗,还让懒惰变得合情合理。
心智成熟的终点在哪里?作者认为在“天人合一”,即个人与上帝应当具有相同程度的认识。作者认为潜意识是上帝,那么界定心智成熟的目标就是使意识达到上帝的境界,使我们整个人完全成为上帝。一方面成为上帝,一方面仍需保留意识。因为对基督教不了解、不信奉,甚至因为作者一而再再而三地用基督教来说事儿表示反感,因此不知道作者所云。我理解的心智成熟的终点,是一种无法达到的状态,它要求一个人能独立作出影响他人和世界的选择,积极主动、忠于事实、保持平衡,去创造爱、给予爱,推动其他人产生和我们相同的认知,进而推动整个人类的进步。
我相信,每一个人只要耐心朝着这个目标进发,最终都会无限趋近于终点,然而大多数人死在了半路,为什么呢,因为害怕。一方面我们渴望心智成熟带来的力量感,另一方面我们却又逃避跟随力量感而来的责任。尽管我们常常感受到社会或者命运对我们的压迫和威胁,但我们还是甘居下游,希望有更大的权威帮助我们推卸责任,摆脱压力。如果没有人代我们承受职责,我们就会感到害怕。我们渴望拥有成年人的自信,却不肯走向心智成熟。(这一点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我对家务的态度,我知道作为母亲,作为女儿,作为妻子,我有做家务的责任,然而这么多年来,我都以我家务水平低为理由拒绝做家务,把家务推到我年迈的母亲身上。这一点,我曾经闪现过以此为耻的念头,然后因为懒惰,还是继续厚脸皮地推给了母亲。而对于照顾女儿,近期,女儿生病住院,也是公公婆婆妈妈在照顾,我的理由冠冕堂皇,因为我要上班。然而我知道,就算是因此扣工资,被领导骂,这都是我的责任,而不是推给老人。这是懒惰的体现,也是拒绝承担责任、拒绝心智成熟的体现。)
我努力成为这个世界上极少数能够不断成长,永远乐于接受崭新的、更大的责任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