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打快牛”和“懒马效应”都出现在职场,如果对于同一个优秀人在这两种环境中最后的结果却会大相径庭,为何?
【鞭打快牛】
简言之,越是走得快的牛,越是用鞭子打它,让它走得更快。比喻赏罚不明,奖懒罚勤。
单位里不乏这样的例子:部门小王,能干,执行力强。刚开始,领导边表扬边把难干的活派给他:“年轻人嘛,多干点,以后有前途”。
后来越用越顺手,表扬却变成经常性地敲打和批评,就这样,小王承担了大部分的工作,“白加黑”、“5+2”成为常态。可就算这样拼命,领导还是不满意,眼见着活越来越多,年底考核时那些好事却不见踪影。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两年,小王不堪重负,以辞职告终。
悉心观察,在任何一家单位,总有像小王这样的“快牛”和喝茶闲坐的“慢牛”。
【懒马效应】
懒马效应来自简易经济学里的一则职场励志故事。
“懒马”比喻职场中那些干活慢、偷懒的员工,并告诫职场“懒马”:如果不积极努力地工作,那么让老板就会觉得你可有可无,你被踢开的日子就不远了。
面对这样的“牛马”效应,受伤的人何其无辜?
阿淼写于2023年10月15日
网友评论